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peaceshi

观心法门-南师《如何修证佛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圆觉经略说》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接下来,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

在修持这个法门之前,先要认定
心即是佛”。

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
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
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但是,你说我做不到,还是有妄想怎么办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嘛!
妄想自己会走,用不着急急忙忙拿个扫把去赶走他,他自来还自去。

我在“楞严经大义今释”上写了十七首诗,透露了用功的方法,其中一首: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我们的妄念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到处飘,到处落,想要去空他,想要去扫他,那就差了。
你把第一个妄念去掉了,第二个妄念又来了,你把旧的树叶扫干净了,新的树叶又掉下来,这样你一天到晚忙不完

“一笑罢休闲处坐”,不如我不扫了,不管了,“任他着地自成灰”。
妄想用不着你去空他
他自然就空掉了。


唐代的诗人杜甫有两句诗,可以拿来形容妄想自性空,

自去自来粱上燕,相亲相近水中欧。

佛告诉我们第二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什么道理呢?因为你你很平静坐在那里,妄想来时,自己都知道。
既然知道了,此时,妄想早已跑掉了。你能够

知道妄想的那个“知”,

他没有动过,他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


接下来,佛告诉我们第三步,“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不对的,妄想来,我总要看住他,没有妄想才是道。佛说你错了,例如我现在讲话是不是妄想?是妄想。不要怕妄想,妄想就妄想。妄想来的时候,不要再去研究这是无明啊!因缘啊!业力啊!“不加了知”。


第四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你就傻乎乎地坐在那里,听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很平安,很自在,坦然而住,这样就好了。你不要再去分辨这是不是清净境界?这是不是空?这样不晓得对不对?那么简单,应该不是吧?自己又骗起自己来了。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

因为不肯平常

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
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佛说假如将来的众生听到我讲的这个法门,信,相信“心即是佛”、“平常心就是道”;解,也理解到了;受,接受;持,照这样修持。
你说我有时做不到,忙时,开车时,做生意时,办公时,都要用精神,动妄想,怎么办?此时如何修持?“住妄想境,不加了知。”这是入世的修持。等事情办完了,则“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好了,

出世法与入世法都讲了

你不要听了以后认为这样才是佛法,那我吃了十二年的素,不是白吃了?又起妄想,有起后悔。吃素就是吃素,吃素与佛法有什么关系?那是你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很好。但是,可不要认为吃素就会得道。你能如此“信解受持,不生惊畏。”

这样就有资格学佛了

“是则名为随顺觉性,随而顺入菩提觉性。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此,凡夫不能入道,凡夫不能成佛,乃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不能成佛,什么作障碍?妄想颠倒。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不能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并非我们本来的觉性抗拒你悟道,假如你认为有个可以入道的方法,或者觉得有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本来清净,那就已经不清净了,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清净本觉。清净不是你修出来的,若有修有证就不是了。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注意!凡夫的动念是错,修道人想把妄念息灭剔除求个清净也是错。
 楼主| 发表于 2012-6-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eaceshi 于 2012-6-4 12:32 编辑

南师《圆觉经略说》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

好了!佛讲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来了,各位想不想得圆觉境界?请各位现在好好把眼镜闭起来听讲,好好体会佛说的“念念生灭”,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

各位现在眼镜闭着,觉得有个会听话的东西,会思想的东西,

这就是念也是这个念形成了假我

念佛的念是这个念,不是嘴巴念。

佛说这个念,念念生灭,像一股流水,

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灭中,

你把这个现象看清楚了,把这念念生灭切断了,变成不生灭,

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学佛了。

念念生灭不停,就形成了假我,产生了妄想,产生了执著,产生了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见解,

“故起爱憎”,因此就产生了喜爱与讨厌。

所以,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爱不到就恨,变成我恨你,若是这样,爱是很可怕的。

爱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

所谓圆觉境界就是切断了念念生灭的作用,过去的念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念不去引发它,中间永远维持这个“空”,寂灭现前。

看不清楚这个现象,切不断念念生灭,就耽着五欲去了。
发表于 2012-6-5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定慧初修》-第六章 般若正观略讲

文字转自网上,可能有误,请看原书



如何了苦?首重观想

般若经即以“苦集灭道"为基础。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们大家一样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个法门,行住坐卧随时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们知道菩萨的名号代表他的修法,等于世间人取名字,有特别的意义。观自在的意义着重在“观",,随时随地,观照起心动念,照管每个思想的起没,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觉察它,这就是行的方法。

你们只晓得打坐,内心没去观察自己的心念,没有观心,等于呆坐,光坐在那里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与睡眠何异?!不对的,这样不是修道,必须观察自己起心动念。坐在那里身体不管了,四肢不动,六根不用,正是休息,这肉体既已休息,已经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这时内心要起观,观,观自在菩萨,观自己一个人在起心动念,念念明了,譬如我现在在讲话,大家在听讲,每一句活,每一个字,讲的,听的,自己观察得清清楚楚;对了没有?错了没有?该讲不该讲?善的恶的,是的非的,一一觉察无失,这是初步。观自心在哪里?有人烦恼起来的时候,作不了主,观也观不了,被烦恼障碍,无明一起,睡意一来,随境逐流,再也不知回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观想,其实,观是观,想是想。初步的观即是想,这不是很简单吗!观想,就是你须想像得出来。你念头里想,譬如画家要画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现出来,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观想也要将对众主题想出来。观和想相连,这是入门方法。可是,你们现在学这法门,老实讲应在那里观呢?先要在心头起观,肉体有形之心,两个乳房中间,心窝子上下。观心,先须轻轻的在心头部位作观,当然,思想不是由心脏而生,但是,你正好观察心头这一部分,此是正修行之路,别脑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么了。初学者用此观法,有时觉得心窝子这里痛啊痛的,那是由于胃上食道管不干净的缘故,除非心脏原有疾病的,另须研究其他方便。

怎样才是观自在菩萨修行菩萨道的观法呢?换言之,怎样才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的观行呢?你是这样从起心动念,慢慢起修,慢慢观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随时不离心中自我观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后,自己自性实相般若的智慧爆发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动时的观想智慧了。我们观想的观是妄心观妄心,妄想观妄想,虽然能观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审察自己心念,观到功力深了,因缘成就时,自然呈现智慧德相。但观自在菩萨虽然告诉我们行深般若波罗密多,却也不是一观就会,火候到了,起心动念,时时明白,个个清楚,来的时候不欢迎,念头就跑掉了;去的时候不追求,不理它何处消失,如果观行渐深,观到妄心杂念,既不来也不去,正好,一段空灵,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见五蕴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压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随起随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后真智实相般若必然现前。此时一点都不吃力,不必观了,到达另一境界”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无,感觉也无。空了,没有了,并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觉受都找不到,没有腰酸腿麻等现象,意识心中如果还有个感觉,那是受阴,也要空掉;妄想有没有?没有了!想阴也空。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一了,什么都了!无苦亦无乐,既无欢喜也无悲,实相般若自然呈现,见自性空性,不完了吗!虽然如此,观还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谓观想,或天台宗的所谓止观的观境,这观字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别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寻、伺,审察的心态入手。但观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从观心开始修观自在。

假如你求个神通、求个清净、求个境界、求个气脉通,都是意识妄念的欲求;你把这些观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布施,念头来就丢开,随便它是什么念头,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丢开。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动念,对与不对,善与恶,都抛掉,当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断念头,合乎法忍。能念念布施,自然精进;念念来则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禅定。这六度都在观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显露,便照见身心内外一切皆空,都空无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禅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对行者的心理状况有个名称叫“有觉有观"。念佛也好,观想也好,显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觉有观,有知觉,有感觉在观想,心清净与不清净,身体舒不舒服感觉得到,这便是有觉有观起修的境界。那么修到了无觉,肉体感受没有了,还有观,是比较进一步的修行人,但观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无觉无观,感觉不存,更不必起观,自然清净,如此小乘的禅定修法才算有基础。然而你要知道,这个清净,它是心意识所显现的清明境界,不过已经不错了。如果由此继续定慧等持修下去,既使不了菩提,也可证果。所以旧译修观方法"有觉有观"。玄奘法师弃而不用,新译"有寻有伺"。

"寻"的心理现况,一个念头去接另一个念头,一个思想去接另一个思想,就是寻的现象。"伺",妄想念头好像停止一样,似乎不大用力,很静,但其实还是念。古人译为"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谈心理修持的状态,提出三个程序,玄类法师将之异译"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这些心意识的心念变化过程形态,自己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这般修持所产生的功德和妄想的关系究竟如何,瑜伽师地论以这三地概括得层次分明,这里暂且不提。
发表于 2012-8-24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5 06:18 , Processed in 0.02878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