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282|回复: 4

中西医常用退热方法的原理评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西医常用退热方法的原理评述


作者:邢玉良1、马昆2、李安祥3

指导:三七生、王琼、张华军


发热,俗称发烧,是身体处于疾病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帮助或迫使人体从疾病状态恢复正常状态或正常体温指标,中医、西医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背后是不同的医学理念,本文将尝试用传统中医观念解读中西医常用的退热方法的原理。


一、发热与退热的原理


通常来讲,发烧是外感或内伤情况下身体自我调节反应的一种,西医学也认为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因为身体有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发烧可以不治自愈。然而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发热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时,发烧会缠绵不愈,甚至产生变证。此时,正确的做法就是明辨问题所在,在尽量少损伤身体的情况下,帮助身体对抗疾病,扶正祛邪,恢复本能。


二、西医退热方法


1、西医——解热镇痛抗炎药

西医药理学七版教材:病理条件下,病原微生物、非微生物抗原、炎症灶渗出物、致热性类固醇等,刺激血液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源。内生致热源在下丘脑引起前列腺素Ⅱ合成和释放增加,前列腺素Ⅱ作为中枢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发热。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解热作用机制是抑制了下丘脑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阻断列腺素Ⅱ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的环氧酶参与如下机体功能:保护胃黏膜、调节血小板功能、调节外周血管阻力、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功能、肾脏发育、神经系统功能、骨代谢、生殖反应等机体功能。

解读:解热镇痛抗炎药是西医最常用的退烧药。这种退烧方法阻断了前列腺素Ⅱ的合成,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失去反应,而达到退烧目的。这是一种抑制机体正常反应而达到退烧目的的方法。很多病人在应用此类药物退烧后会出现反复,这是因为此类人群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强,身体机能在受到药物抑制后,能够在短时间内试图恢复,从这个角度来讲,退烧之后不能反复者,反而是身体偏弱的一种表现。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会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血液系统、肝肾损伤,还有其它如哮喘、各种皮疹、瘙痒等。

常见解热镇痛抗炎药:美林(布洛芬)、臣功再欣(葡萄糖酸锌,布洛芬,马克酸氯苯那敏)、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儿童百服咛(对乙酰氨基酚)、泰诺、安痛定(复方氨基比林)、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安乃近等。


2、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包括发烧温度不高时的温水拭浴、温度较高时温酒精拭浴,还有灌肠、冷湿敷法,冰块、冰盐水、冰帽、医用化学袋降温等方法。

温水拭浴、酒精拭浴都是利用水分或酒精的挥发带走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目的。冷盐水灌肠和中药灌肠是从内部消耗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目的。冷湿敷法,冰块、冰盐水、冰帽、医用化学袋等方法也是通过在不同部位消耗机体热量而降温。

解读:物理降温也是西医临床应用较多的退烧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直接消耗机体热量,使得机体无力发烧。值得一提的是,身体若是处于《伤寒论》所言阳明实热状态(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时,此法倒是可以使用,但此种情况在临床上所占比例偏小,故不适合广泛应用。对于外感风寒之发烧,中医讲究发散风寒,“体若燔炭,汗出乃散”,普通百姓都知道用姜汤来发汗散寒。而西医的物理降温法,是寒因而用寒凉之法,不符合中医几千年来对外感风寒病发热的认识,临床上最易误事,使机体无法发散外邪,反而逼邪入里,后患无穷,仲景《伤寒论》中很多变证、坏证大都如此引起。


3、抗生素

西医药理学七版教材:抗生素是来自真菌或细菌的,具有干扰细菌生化繁殖过程中必须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化过程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核酸的复制与修复,抑制蛋白质合成。

20111019日,卫生部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表示“抗生素毁掉中国一代人”以来,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普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细菌的耐药性或抗药性,是指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西医观点认为抗生素用药是对证治疗,在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血象、痰培养、血培养异常)应用,从而起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的作用。

解读:在临床当中,血象异常(白细胞异常)并不是细菌感染的绝对指征,而痰培养、血培养因为费时、费力、费财等原因,一般情况下不会用到。所以临床上凭借经验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普遍存在。正如卫生部专家肖永红教授所说,小孩发烧更多是因病毒感染,不需要用到抗生素,但实际上,我国小孩抗生素的使用比例要高于成人。儿童细菌感染占的比例很少,更多是病毒感染,但儿童医院使用抗生素比例偏高有他的理由,他们说,第一,孩子发烧来了以后,表现都是一样的,很难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第二,一个孩子生病,后面跟着四、五个家长,稍有闪失,可能导致医患纠纷,医师负不起这个责任。小孩从一生下来就用抗生素,直接后果是,体内长期带着耐药菌,一旦生病可能无药可用。

这个方法的缺点有三:一方面是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二、均有相应毒副作用,三、没有和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配合、协同作用。

常见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新诺明、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甲硝唑、替硝唑等。


4、糖皮质激素

西医药理学七版教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广泛分布在肝、肺、脑、骨、胃肠平滑肌、骨骼肌、淋巴组织、胸腺等,因而作用广泛而复杂。在炎症急性阶段,本类药物可以增加血管紧张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渗出和水肿;同时减少各种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反应,从而改善和消除红肿热痛等症状。诱导炎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单核细胞、多型核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凋亡是本类药物抗炎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对血液与造血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刺激骨髓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而使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但却降低其游走、吞噬、消化及糖酵解功能,减弱对炎症区的侵润与吞噬活动;能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对于消化系统的影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使胃蛋白酶和胃酸分泌增多,增加食欲,促进消化。

对于骨骼的影响: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导致骨质疏松。

解读:此类药物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并促进释放相关免疫细胞;能够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然而在外周却降低炎症反应细胞的功能,减弱机体防御机能。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国家边防战事刚起,先锋大将军领了皇旨、军粮、军饷,出了皇城便解散了众将士,并发出指令不得抵御外寇,违者格杀勿论,且残害爱国杀敌之仁人志士,将国土拱手让与外贼,国土沦陷了,战事就平静了,看起来一切都没有问题了。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发热的情况时起到的作用便是这卖国的大将军,消耗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却没有帮助国家取得胜利,赢得发展的机会,而是苟且偷安。在人体上来说正是消耗了骨髓内储存的精气,却没有起到任何好的治疗作用,真是徒劳无功,伤正而纵邪。

常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倍他米松等。



三、中医退热方法


中医以药物寒热温凉之偏性,纠正人体寒热之偏颇。站在伤寒论的角度上,外感风寒而致发热在临床上较为普遍,起因多是贪凉饮冷,衣着单薄,外受风寒,素体虚弱,而出现发热恶寒、身痛、咳嗽、咳痰等症状。而由于气候和个人体质的原因,在外感或内伤时,也可以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等寒热错杂的少阳病状态,这种情况临床上也不少见;还可以出现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渴的阳明实热病状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出现的典型病例偏少。另外,在某些特定的气候下出现的流行病,则是或寒或热,当具体分析。中医的治疗也不都是正确的,仲景的伤寒论讲了两千年,很多人还是一见发热就清热解毒,这个误区最大,我们必须有个基本的认识。


1、一味用清热解毒药

现在临床上,很多医生和病人多不懂辨证,一见感冒、发烧、咳嗽,便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成药;或用羚羊角粉、冰糖炖梨、川贝炖梨、板蓝根、胖大海、三豆根、金银花等偏方;或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清热解表的方剂;殊不知受寒引起的发烧、咳嗽,是人体抵抗寒邪的正常反应,正确的用法是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助热散寒,而不是一味清热解毒或清热解表。


2、一味用辛温解表药

在临床上还有一些医生,他们不承认有热证的存在,只知道用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四逆汤、理中汤等辛温药物。在以风寒感冒多见的时代,通常情况下疗效还是不错的,但是若碰上寒热往来的少阳病,或但热不寒的阳明实热证病人,就会延误病情,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3、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和用药的道理是相同的,顺着经脉的方向,顺时针推拿属于补法,如自上而下捏脊、补肺经;逆着经脉的方向,逆时针推拿属于泻法,如清肺经、清天河水、打马过天河等。在风寒感冒较多的今天,补法的应用范围较广,而泻法需认清病机谨慎应用。

4、放血疗法

中医放血疗法治疗发烧以及其它疾病的原理,都是使人体气血外泄,让机体由盛变虚,从达到治疗目的。从原理上来讲,只可作救急之用,如高热抽搐、脑溢血等情况。若用做平常治疗,当是攻伐正气之法。


5、辩证施治,因势利导

运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思维,明辨病机,感受风寒而病者治以辛温,寒热错杂者当以和解,但热不寒则施以寒凉泻下。

如此运用得当,则理论圆融,施治无碍。然这“辨证识机”须得一番好功夫。望闻问切四诊之后,须能够判断出病势所在,按照《伤寒杂病论》的理论,当辨出病在六经之中的哪一经,此经病中具体之寒热情况如何,然后因势利导,随证处方。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四、总结


由上面的分析看来,西医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激素都是通过影响人体正常反应而迫使机体恢复正常体温指标,长远来讲有害无益。物理降温和中药的寒凉药对于风寒感冒来说也是背道而驰。抗生素虽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却不能避免滥用,且不能和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形成合力作用。以上西医的退热方法,从其本身来说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是治疗中的“霸道”,而非王道。因为这些药物都是对准复杂的人体生化过程的一个环节入手,抑制或阻断其过程。我们常讲中医是“黑箱理论”,不知道身体里面怎么回事,但从外面帮助里面恢复正常。但对于人体中成千上万的化学反应过程,它们之间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医现在的研究水平在很多时候也无法说清,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不过是另一个层面上的“黑箱操作”。也就是说完全是一种局部观念,可能病人暂时症状消失了,而对于此类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将全靠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花很大时间去调节,如果身体足够强大,可能会调节好。如果体质弱,无法平衡,又屋漏偏逢连阴雨,患上其它疾病,就可能从此“内分泌失调”了,疾病缠身,后患无穷。

而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中也对发热做了大量的探索,并建立的宏观的认识,我们前面所说的中医疗法只是大概而言,实际上单是治疗发热就涉及到了整部《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中医治疗上绝对不变的定论是,不能执一不通,不会有一个方剂包治所有的发热。只知用清热解毒药者,往往会起到释邪攻正的作用。只知用辛温解表药者,在碰到热证时也只能火上浇油。唯有依止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从宏观上认清人体气血阴阳之常态与变化,才能在具体诊疗疾病中因势利导,起到帮助身体的作用。

“因势利导”,说来容易,做着难。但是一旦认清其中的道理,不管是辛温解表药,还是清热解表药;不管是盐水灌肠,还是酒精拭浴;不管是推拿手法,还是放血疗法;都会得到恰当的应用,从而成为帮助人们重获健康的法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临床上发热多见于外感疾病,而外感当中以风寒感冒和寒热往来之证多见,故物理降温、灌肠、放血疗法、推拿泻法、清热解毒中药都需谨慎应用。

希望通过以上对中西医退热方法的原理探讨,大家能够对发热这个疾病的治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纠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观念,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1、邢玉良,南阳张仲景经方医院中医门诊大夫;2、马昆,张仲景金方医院中医门诊大夫;3、李安祥,南阳张仲景经方医院中医门诊大夫。在此一并感谢,邢玉良的恩师三七先生,邢玉良的好友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心内科王琼医师,山东省烟台市中医院儿科张华军医师,感谢他们对本文的宝贵指导意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2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电脑编辑文档的问题,文字密集了些。
我的博客中有原文,供大家参照阅读。地址http://xingyuliang85tcm.blog.163 ... 222201421243122642/
发表于 2014-3-14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有钻研精神的论文!
中西医的比较分析会让人们越来越明白起来,机理写得好清楚,那些西药的原理,甚至比一些真正的西医都清楚。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希望更多的人们认真思索,不要一看发烧就紧张,退烧药、抗生素立马上阵。
估计那些西医是没有真正弄白其中的原理吧。

感受风寒而病者治以辛温,寒热错杂者当以和解,但热不寒则施以寒凉泻下
记下了!
发表于 2014-3-1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一下,个人感冒一般少阳症居多,和解的方法是小柴胡汤吧,还有别的方法不?感觉小柴胡颗粒,感冒初期效果还好,如果症状重点,效果不那么明显,还是要挨几天才能好。
发表于 2014-3-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读后对发热的病机认识更清晰了,然而当前清热解表法盛行,且温病理论影响深而广,文中对此略而不详,颇感美中不足。若能就此单列概述分析,更切中时弊,更能警醒蒙昧者,如此就更完美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7 04:50 , Processed in 0.02864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