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705|回复: 10

净宗法师开示:人生之目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为听到佛楷居士说,有很多年轻人学佛,学净土法门,我听起来非常高兴。可以说,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轻人,年轻人代表佛法的未来、佛法的希望。同时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就能够跟佛法结上殊胜缘份,而且能够以佛法指导我们的人生,我想大家是很有福报的。我在你们这个年纪,学校并没有佛学社,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气氛。所以首先恭喜大家。

我们平常接触的人,多数都是年纪大了,有一点人生阅历之后,思考人生而接受佛法的。像在场各位,这么年轻,在学校读书就能够接触佛教,还不多见。所以想听听大家对佛教的认识,或者想对佛法有哪方面的了解,这个也是想要和大家沟通的。


人生之目的

佛教的法门很多,净土宗的法门在佛教里被认为是最方便、最究竟的法门,是一种很成熟的信仰。往往年轻人学佛,学净土的比较少,学禅的比较多。大家的基础不知道怎么样?会不会想说「念佛很单调,佛那么远,不知道到底有没有?」

大家知道人生之目的吗?我们是人,我们活着,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我就从「人生的目的」和大家聊聊。

在我年轻的时候,像你们这个年龄,几乎也谈不到人生有什么目的。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接触到宗教,人也比较年轻,身体也比较灵光,有力量,大致像一般人一样,想在学校争取一个比较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有一番好的作为,所以没有考虑过什么人生的目的。人活着就要做事情,做一番事业,对人生目的这件事的看法也比较淡,也没有去思考,也没有人提起。

后来经过人生的历练,就会去思考:「人活着到底为什么?」所以,人生的目的,就是我们来这个世间必须要完成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你做了教师,这是一个职业;他做局长,这是一个职位;他发了财,他很富有……,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我们人生的目的。为什么?所谓目的,就是一旦达成,你就满足,死而无憾,这叫做目的。

比如说我们到饭店吃饭,我们去饭店的目的就是吃饭,吃饱了,不会留在那个地方,钱付完就走了,因为目的达到了;到市场买东西,买到了自己满意的东西,目的达到了,我们就会走了,也不会在那里徘徊,到处去找,好像没达到目的。

但是观察我们的人生,绝大多数人活到七十、八十岁要走的时候,有谁可以拍拍胸脯说「我人生的目的达到了,我可以满足、安乐、平静地离开人世」呢?大家有没有见过临终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莲友答:「没有。」)你们确实比较年轻。那你们也可以想像,比如我们的家人,祖父母、亲属,或者医院里边的老人离开的时候,能够满意、满足地离开吗?不管活到八十、九十,甚至一百二十岁,在人生最后,无常到来了,他就想再活下去,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交给医院,哪怕十天也好,再给他活十天;再给医院钱,再让他活三天也好。他之所以不愿意离开,是因为他人生的目的没达成;到底是什么目的,他也不知道,好像活下去就是目的,永远要活下去,不愿意离开。这就是因为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所以就过着没有目标的生活。

就好像坐火车,我们一旦买了票、上了车,比如从南宁出发要到北京,我们的目的地很明确,一路上虽然谈笑风生,或者观看两边的风景,但是我们心中只想到北京。到天津的时候,心想:快了,快接近目的地了。等车进北京站的时候,我们就要准备行李了,列车员一播报,我们马上打点好行李准备下车了。会不会说北京到了、我们还不愿意下车?不会。因为火车不是我们的目的地,对不对?不会说「我永远不下车,最恐惧的就是下车;我在车上坐就可以,车跑到什么地方我不管」。

从人生的列车上,我们看到两边很多的风景。临终的时候,很多人都想赖在车上。阎罗王请他下车,他说:「不行!我不愿下车,我宁愿赖在上面,哪怕再多几个月也很好。」这就好像一个坐车的人,他以坐车为目的,没有真正的目的地。

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像就是以活下去为目的。如果是这样子,痛苦不痛苦?痛苦!因为这个目的是永远达不成的。人有生必有死,如果把不死当做自己的目的地,要永远地活下去,这不是一定会失望吗?最后他会活在绝望当中,会在目的根本不可能达成、也不知目的地究竟在哪里的状况下,很失落、很悲伤地离开这个好像花花绿绿、阳光灿烂、亲朋满座的人生,一个人孤独地离去。

人的死亡,临终都是很痛苦、很孤独、很恐惧地走向茫茫的黑暗,前途如何?全然不知。

对人生未来这样的大事情,大多数人因为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因为忙于事业,没有做严肃的思考,或者说都在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可以接触到佛法,佛法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大家多是中医大学的学生,中医是治病的;佛法不是给我们治病的,也不讲经脉、穴位,那佛法究竟讲什么呢?佛法讲的就是要达成人生的目的。


人身难得

以佛教来讲,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世间是很尊贵难得的,佛说「人身难得」,经典用比喻来说明人生难得。人的这种生命形态非常尊贵,非常稀有难得。难得到什么程度呢?佛陀打了比喻,一个叫「高山垂线」,一个叫「盲龟浮木」。

「盲龟浮木」这个比喻一听起来就知道人身非常稀有难得。这个比喻是说:大海中有一只盲龟,它平时深藏于千丈深海,百年才出水一次。又有一块浮木,中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才出水一次,想要遇到浮木,已经是机会渺茫,更何况要值遇浮木的孔洞?盲龟和木孔相遇,尚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但是凡夫轮回六道,想要再得人身,比这个难上万倍!我们用数学的机率来衡量也无法衡量——人身太难得了!

「高山垂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山顶往下放一个大线团,然后把线往上抽,抽得越快,线团越往下跑,什么时候能将线团抽上去呢?即便这个有可能,可是下次得到人身比这个还难。或者山底下有一根绣花针,从山顶上放下一条线来,要穿过这个针孔——大家穿过针吗?从山顶上垂下一条线,线要穿过针孔,风一吹,线就跑掉了,穿也穿不进去。佛陀说,即使这个能达到,我们下次得到人身的机率比这个还小。所以,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人身是道器

佛经上说,我们这样难得的人身是一个道器。比如这个水杯,它也是一个器具,什么器具呢?装水的器具,我们拿它可以装水来喝。佛教说人身是道器,就是成道的器具,是我们修道成道、脱离生死轮回的一个机会、工具(器,就是工具)。所以,我们的人身如果不拿来为道服务,而是拿来赚钱,把我们的生命为钱服务,或者为其他世俗的事情服务,这样的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价值就失掉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何其尊贵,即使整个地球的资源给你,说:「某某人,现在整个地球的石油、矿产、森林、土壤都给你,但是你把命拿出来。」我们干不干?我们的生命是整个地球的资源换不来的!可是很多人不这样想,一辈子赚一百万就满足了,一百万就把他换掉了;或者命高一点,一千万就把他换掉了。

所谓道器,就是以道做为我们的正业。在佛法当中遇到契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在我们这短暂的生命当中,七十年、八十年,哪怕三十年、五十年,就可以达成我们的目的。

以佛教来说,生命的流转无始劫来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尽头。而今生我们得到人身了——如果我们今生是只蚂蚁,对蚂蚁谈佛法,就如对牛弹琴,它很难听得懂,很难沟通;如果我们投胎做了猪马牛羊,也不行;如果我们投胎做地狱众生,那更痛苦,在那里受刑罚,也闻不到佛法——不要说地狱,就说在监牢里边,也进不去和他谈佛法;如果我们投胎做天人,他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在那边享乐,他也没有兴趣来修学佛法。所以,就成佛来讲,六道的这几种生命状态不是最尊贵的。恰恰是我们做为人,思辩力比较强,本身也比较有闲暇,既不像地狱那么苦,也不像猪那么愚痴,也不像天人那么享乐(一享乐,人就容易迷失意志,所以说「富贵难学道」。享乐就迷失在乐当中,受苦就局限在苦当中),而人是苦乐交半,又有思辩能力,所以人身这样的形态最容易修学佛法,最容易听闻、修习,通过修习佛法,以我们短暂的生命超越过去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以这样几十年的生命完成过去无量劫以来无法完成的事业。


人生最终的目的

解脱生死轮回是一件大事,这个目的达成了,可以让我们对这一期人生感到圆满而无所遗憾。如果这个目的我们不知道,或者知道却不能达成,那都是很痛苦的。即使做了亿万富翁,离开人世的时候也不会说「哈!哈!我这一辈子来做了亿万富翁,我多么的显赫,人家多么的羡慕,现在我要死了,我很满意了」,不会这样,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亿万家产对他毫无价值。即使你在这个世界上名气很大,你是世界冠军,你是明星,你是国际的知名人物,死的时候也是会一片黑暗,也会茫然,不会因为这样而说「我人生满足了,我目的达到了」,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完成人生最重要的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很多的追求,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先明了人生最终的目的和方向。

大家都还年轻,在这里谈人生的目的、方向,大家都还在思考。也许到了三十、四十岁的时候,连这样的话题都谈不出来了,因为天天和老婆吵嘴,小孩要上学,领导批评你,工作压力大,「怎么办?过得很没意思,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又能怎么样呢?」回家只能喝喝酒、抽抽烟,每天就这样糊里糊涂过了,连思考人生的动力都没有了。大家现在年轻有活力,能够思维,在这个时候找到人生的目的,特别有福报。

比如开车,作为驾驶员,当然希望有一部好车,特别现在有很多名牌车,宝马、宾士,安全系数很高。好了,现在车况好,油也足,路也好,风景也好,驾驶员身体也好,这是不是很好啊?开车上路了。但是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不知道开车去哪儿,他会不会茫然?虽然车非常好,他能满意吗?「我的车比你的漂亮」,但是人家开车都很满意,人家都有目标、方向,到哪里停、什么时候到,目标很明确。他这部车是身价百万、千万的好车,可是开车的这个人,他不知道要往哪里开,前面是悬崖还是大河,他都不知道。他从上了路就不停地往前开,但是这样开下去,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前面是一座断桥,开到那个地方必定要栽到大河里去。

我们踏上了人生的路,开了人生的车,开呀、开呀……,大家都希望有好的房子、好的身体、好的家庭、好的工作、好的收入,这就像有了好车一样,即便这些都满足了,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目的地,或者说人生的目的地就是殡仪馆、火葬场,这样车勇猛地往前开,装满了油,挂到了最高档位——我们来观看世俗的人,几乎大家都是这样的,希望有一部好车,可是没有先把目的地搞清楚。

我想即便我们开的是一般的车,普通的车,甚至是破烂的车,只要它能往前走,如果能到一个很安乐的地方,这样他开起车来,也会很安心;即便我们开了一部非常好的车,可是目的地不明确,甚至前面是悬崖绝壁,大家能安心吗?不能安心对不对?

所以很多人问:「你们和尚算不算命?」以为和尚是算命的,他就关心算命。其实我们佛教,正确的信仰是不关心算命的。算命没有意义。算命先生能告诉你说:「某某人,你人生三十岁如何,四十岁如何,五十岁如何,六十、七十岁如何,然后八十岁就要寿终正寝了,到时候阎罗王就请你去作客。」(不过,到阎罗王那里作客没那么好的招待,然后你就六道轮回去了。)告诉你的人生是这样,就好像告诉你:「你开车上路,旁边有一个加油站,再往前走有一个叉道口,再往前走有一个小山坡……」再往前走算命先生就不能讲了,为什么?因为车开到最后那个地方就是一个断桥,「砰!」就掉到大河里去了。即使他把这条路讲得很明白,对于我们开车的人有什么帮助呢?没有对不对?佛教告诉我们说,你顺这条道路往前走,半路上你知道得再清楚也没有意义,你最终一定要从断桥掉到河里去的。

佛法说:「你现在往这边走,拐一个方向过来,将来就可以到达一个美妙的家园。」这才是提醒我们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佛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所以佛教不讲算命,而是要改善我们的人生轨迹,把我们本来趋向三恶道的生命,扭转方向,走向解脱,走向净土,佛法要给我们人生这样完整的转向。

至于说我们在世间是不是一定要出家呢?是不是什么事都不干?不是的。我们仍然有照常的学业、工作、职业、朋友、社会交际等等。做这些都是人生的表相,本身不构成人生的目的,我们只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而已,我们是以这样的身份达成人生的目的。比如说我们虽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当中,我们仍然可以念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佛法说我们得到人身是很难得的,我们的生命无比尊贵,不要把它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世间的琐碎事情上面。我说的不要浪费,是不要把我们的人生捆绑在世俗上面,把人生的全部和希望捆在上面,浪费了我们的生命,这样就太可惜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知道大家学佛是想在佛法里面得到什么?或者依靠佛法是怎样的感受?大家可以谈谈。

念佛一样闷闷的……

问:我现在念佛,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在没有往生净土之前,还不够快乐,念佛一样闷闷的,也觉得单调,如果去学禅或学密还感觉有一点味道。

慧净法师:根本上来说,一个人会希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了解这个世间的不究竟,对这个世间有厌离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欣喜向往,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一个念佛人,他固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但是那一种安稳跟法喜是胜过一切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如果真正了解世间的苦恼、六道轮回的巨苦,了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间的无常的话,而他又受到弥陀的呼唤,必定是有法乐的。

当然,只要还活着,就难免有生活上的苦恼,但是这些苦恼却是浮面的,内心深层的那种法乐,就好像长江底下的水,是持续而且强韧、不间断的。

所以,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已经信受弥陀的救度,可以说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内心之中的,不管寿命是长还是短,他不会因为这样而苦恼的。尤其了解,在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当中,人本来就是各有各的业报,想长寿未必能长寿,希望现在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长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他不贪生,也不怕死。因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长寿可是却不能长寿,他也比较不会那么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点往生却不能如愿,他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苦恼。

总之,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今生会有弥陀的安排,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遇事的祸福,他是任凭弥陀的。

每一个人的命运是我们自己造来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后有弥陀的安排,一个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当中就会安于弥陀的救度、安于专称弥陀佛名这一个法上的。他不会认为说,「离往生还有好几十年,这几十年要我念佛,安于净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学禅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不会这样的。

或者他会想去了解禅宗是什么、密宗是什么,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仰信净土法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始终以这个为他最高、最可贵的享受,所以他不会去转修其他的法门,也不可能退转于净土的道理之外。纵然有好奇心,可是对他来讲,密宗、禅宗或者一些殊胜不可想像的境界都不比净土好,也不比念佛来得简单、殊胜。真的信受净土法门,就会有这个观念和心态。

你说虽然念佛,但在还没有往生的这几年会觉得孤单、寂寞,不如再去学其他的法门,甚至现在不学净土没关系,先学其他的调剂调剂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八十了,再专心念佛也来得及,是吗?会有这一种观念,一方面是不了解人生无常,一方面是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的殊胜是超胜学禅、坐禅的喜悦,也超胜密宗的感应及任何超心理现象的如意境界的。

刚刚净宗法师和大家谈「人生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对人生目的这种事情是比较有敏锐度的,因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维就迟钝了。一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业、家庭、交际、应酬了,一方面是脑筋比较钝了。反而是在就学这个阶段,心思比较灵敏,也没有事业、家庭、社会交际应酬这一些压力,所以往往会对于未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比较有敏锐思维。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年幼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一旦毕业了,接下来就是忙着就业、找物件,孩子生下后责任就更重了。对于「人生的目的」这样的命题,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心中浮现,甚至好好地去思维呢?

问:对于人生的目的也曾想过,有时候也想不出来,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听到净宗法师的光碟开示也曾感觉法喜,可是过了之后,烦恼又来了。

慧净法师:佛法贵在「多闻熏习」。我们的脑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对法义要多闻熏习,这样法乐、法味就能反复地在我们心中浮现。

还有,念佛会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对这句名号的内涵不了解,如果了解名号内涵的话,他念佛永远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内心永远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以,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功德利用,也可以多看《念佛感应录》这一类的书,因为「理论不如根据,事实胜过雄辩」,道理讲得那么多,可是如果没有应验、根据的话,总觉得隔了一层,《念佛感应录》当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真人真事。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所谓「名体不二」。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这尊佛为了众生,经过了五劫的思惟,思惟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把十方众生看成是祂离散的独子,悲切地呼唤独子回来,长久以来都为独子的回来而准备美好的家园,准备充分的旅费。

法藏菩萨成佛之后,就成就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而是有阿弥陀佛的悲心在里面。就好像「妈妈」两个字,有亲生母亲的悲心在里面一样。这句名号就是有这种弥陀的悲心,有弥陀的眼睛、耳朵。我们称念祂、礼拜祂、想念祂,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看到了、听到了、知道了。这句名号充满了弥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大神通,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念祂,阿弥陀佛应声而现,大放光明。如果有不吉祥,当下会带来吉祥;如果有不清净,会带来清净;这一生当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诚念佛就会消灾延寿;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会转为平顺的人生,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所以,这句名号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温暖的,念起这句名号,会让我们非常感动。固然我们是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杂想妄念,一面杂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妄念与念佛交杂,但始终心底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晓得弥陀不因为我们有妄想杂念而厌弃我们、拒绝我们,祂还是始终摄取不舍。像慈爱的父母有两个儿女,对那个比较软弱、甚至是智障的儿女较为疼惜,给予更多的关怀一般。所以,想到我们的烦恼特别重,妄想杂念特别多,就回思阿弥陀佛反而对我们是加倍地关爱,关爱的眼神都不离开我们。能做如此的思维,了解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学这个法门,在这个法门当中也得到法喜,也了解这个法门殊胜的道理,可是密宗、禅宗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会想去了解。如果有这种好奇心,无妨去认识看看,可是始终要把握:只有净土法门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死轮回,只有这句名号真正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的无上功德。

所以,应先深入我们这个法门、通达我们这个法门之后,有什么好奇心再去探究。像我本人也是这个样子。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维的,也是明心见性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后,一开始也是钻研这方面的道理,可是经过几年,我就晓得我不是那种根机。而且,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彻大悟了,他最后还是归入净土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呢?所以我就放弃禅的修习了。

对于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台湾正逢密宗兴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时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讲什么?有什么殊胜?务必也要了解一下,而与其在台湾接触第二手资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尔,所以我也到尼泊尔的喇嘛庙住了一个月。之后我就感受到,密宗困难、复杂,又不比念佛简易、殊胜。

禅密我都是这样摸索过来的,在了解之后,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门,一点点好奇的起心动念都没有。

所以,如果对其他法门有好奇的话,那也没关系,但是要先对净土法门正确地了解、掌握之后,再去好奇其他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净土宗的殊胜。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大家年纪轻就能遇到这个法门,并且肯定这个法门,是有宿世的善根与智慧的,而且这种智慧是大智大慧。我们还没有深入经藏,智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么能说是大智大慧呢?是的,因为我们逢遇的是弥陀这个不可称、不可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的法门,所以等同有那种智慧。如果没有那种智慧,可能我们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这种智慧是来自于佛的恩赐,不是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我们相信、接受,就能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们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们有再高深的学问、智慧去理解高深的道理,可是还是生死轮回。因为以我们凡夫而言,恶业多,善业少,如果不是仰靠弥陀的救度,人一死,就要受到阎罗王的审判、刑罚,到时候那种学问、智慧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所以,即使毫无文化的人,他能遇到这个法门,就表示他有大福报,而且福报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阿弥陀经》就讲「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说能够受持念佛法门,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学密宗、学禅宗,即使大彻大悟了,他如果没有归向净土,仍是轮回凡夫。「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当下随业流转。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烦恼业障还在。

弘扬我们这个法门,我们再怎样地没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谈不上,可是因为我们弘扬这个法门,那个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愿大力的功德。

大家虽然年纪轻轻,可是能够肯定我们这个法门,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贯通我们这个法门,之后如果对其他法门或现象好奇,将来也可以去好奇,经过了解之后就不会再好奇了。

净宗法师:你们两人问的问题有一点共通性。刚刚上人开示的,一是对「人生是苦」的认识。如果我们对「人生是苦」没有本质的认识,可能我们对信仰的追求就不会那么深入,而是表面的,肤浅的,观念性的,会觉得「哎呀!念佛好像也没什么味道,还不如学点别的东西」。可是念佛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根本的问题。根本问题解决了,枝末问题自然会解决。可是我们现在是枝末上不太快乐,所以这根本上是我们对「人生是苦」不清楚。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我们到底体会多少?假如我们学禅、学密,这个苦是不能解决的。时机因缘所限,这个人生根本的大苦恼靠其他任何法门是解决不了的。

就比如一个死刑犯,这个死刑犯随时会被抓起来坐牢,然后砍头。这样一个人,他偏偏得到国王一张免死牌,他是不是会感到这张免死牌很珍贵?他的生命都在这张牌上面,他会不会去哪里就带到哪里?他会不会觉得带着这张牌很枯燥,说:「一天到晚带着有什么意思?我已经带了好几年了……」他带着免死牌,还可以喝豆浆、吃油条,可以感到肚子吃饱的快乐。如果没有这张免死牌,油条也吃不好,豆浆也喝不好。这是免死牌对他的重要性。

要了解,我们是随时会被烦恼的怨敌、被无常的阎罗大鬼抓去三恶道轮回的,偏偏我们得到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免死牌,祂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怎么会说「念佛也是没什么味道,我先放下来,我才三十六岁,我还可以活三十年,这三十年中还可以搞搞别的……」,这是不了解我们的人生状况,不了解这句名号的重要意义。

对我来讲,恰恰相反,一旦接触到佛法的书,世间的书就像糟糠一样,没有味道了,真是这样,确实如此。那么佛法这么多法门、经典、宗派,祖师大德、阿罗汉圣者,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心地,但依我们的根机,一旦遇到了净土法门,可以说其他法门的书看了都没有味道了,都不会再好奇了,因为那些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

所以这个法门尊贵,要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现状有痛切的认识。我们离开了这句名号,还有心思去讲那些所谓的快乐、法喜吗?只不过是清凉油般的,清凉油在身上抹一下,凉快一点,但是大命都快没有了,生命都保不住了,涂一下清凉油又能如何?如果生命的根本问题能够解决,自然会觉得有安慰、有法喜。希望大家从这方面好好体会,不要抱有那种观念:「我才三十六岁。」也可能三十六岁就是最后的句号,谁知道呢?谁也不知道。每天地球上都爆发很多事情,像汶川大地震,二十六岁、十六岁都有,他们怎么知道一夜之间就走了?阎罗王不管你才十六岁、甚至才六岁,他都不管,该归他收的,网罗无遗。

刚才上人开示说,年轻的时候,对人生的目的可能更敏感、更敏锐。大家正当年轻,正在读书,但是我们都会从年轻走向年老,对不对?我们现在读书,将来也要步入社会工作,那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心胸来步入社会?我觉得大家入到佛门,了解佛法,真的是很有福报,因为这个社会可谓暗礁重重。到社会上,就业的压力,人事的纠纷,现在的人心也不像以前那么纯朴了,在这样的社会里边,大家都觉得老实人难作,其实是因为没有信仰佛法,如果信仰佛法,信仰能够扎根,懂得因果报应的原则原理,懂得念佛,佛光就会保护我们、加持我们,那你们到社会上去,可以说起跑线就跟别人不一样。以找工作来说,找工作就是凭知识、技术、能力,但是念佛的人就不一样,我们背后还凭阿弥陀佛的加持、阿弥陀佛佛光的保护;还有,念佛能够增加我们的福报;还有,我们本身信因果,从我们内心、脸上所放出来的那种光明,会让来招工的老板一看,「唉呀,这个年轻人有一种吸引力。」他自然会录用你。我们很多莲友的孩子有信仰,去找工作的时候,一看表面,他不精明,讲话表达也不是超人一等,学习成绩也不是第一等好,只是平常差不多,但他往往就能找到好工作,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好像有点不同,虽然也说不上哪里与众不同。

我们念佛人就是如此,不管什么时候去找工作,这句佛号绵绵相续,面试的时候即使你答得文不对题,他也会请你。别人是东望西望、祈求渴盼的眼光,你往那儿一站,气定神闲,那就不一样了,鹤立鸡群一般。

如果信仰没有扎根,可能气质就不明显,尤其是面对未来的人生。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将人生的目的建立起来,人生的目的就是:愿生弥陀净土。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里已规定了我们人生的目的,说:「十方众生,你欲生我国,你不往生我的净土,你就死路一条,你就去六道轮回。」祂不是吓唬我们,而是希望我们人生快乐,但是我们人生是苦的,佛讲人生是苦不是吓唬我们,这是一个事实。

佛教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而是如实观,不是故意讲漂亮话,「哎呀!人生如花朵一样地美丽芳香,如阳光一般地灿烂」,不会这么讲;也不会故意说得很恐怖、很灰色、很低调。而是以佛的智慧,好像一面镜子照到我们的面孔一样,不会增加什么、减少什么,丑就是丑,美就是美。佛法照耀我们的人生,是苦就是苦,是乐就是乐。

可是我们用佛法的镜子一照,人生是苦的,像刚才那位同学讲的。为什么是苦?生老病死免不了,爱别离、怨憎会都免不了,相爱的偏偏要分离,想求的偏偏得不到——人生是苦,只要有阅历的人就知道,相信现在大家也能感受到,大三就要考虑找工作了,最后一年根本没心思读书了,升学的压力等等,都来了,这不是苦吗?何况我们身体的疾病、生活的压力呀……。还有,谁都要衰老,可是谁愿意衰老呢?衰老很苦啊!耳朵也耳鸣,眼睛也眼花,头脑也不灵光,吃饭还有流口水,人家还嫌弃你,走路又不灵便,上楼还要喘气,头发也白了,脸孔也打皱了,被社会遗弃,内心也孤独……老是苦的。我们愿意老吗?年轻人谁都不愿意老,还想:「人怎么会老呢?怪了……」但是讲着讲着人就老了。

老苦很苦,我们不想老,但是偏偏要老,这不是苦吗?我们不想病,但是一定会生病,这不是苦吗?我们更不想死,但是,你不想死,死很想你,它一直把你想到手,谁能离开它呢?

这些苦怎么解决呢?靠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解决,财富、健康、名利、地位、学识,什么都不能解决。

佛法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生是苦的根本命题,要让我们离苦得乐,解决我们生死轮回这件大事。

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话,人生再怎样风光,最后的结局都是不圆满的,都会有巨大的缺憾,而且会向茫茫的业海而去。如果有佛法的光明照耀,即使生活当中有小小的不满足,但是我们会安乐。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往生西方成佛啊!目前这样的状况,我们也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福报不如人家。虽然不能大富大贵,能够有一碗饭吃也可以。很多痛苦是因为不了解人生的状况。佛海居士曾说:「再没有钱的人,我都发现他家还有二千元的存款。」那他为什么感觉到没有钱、很痛苦呢?因为他跟人家比。人家一百万,他只有五十万,所以他就好像欠了五十万;虽然他有五十万,可是他还是一个欠五十万的穷汉,为什么?他定的调是一百万。人家有二百平方的房子,他住六十平方,他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差一百四十平方的穷汉,其实他还是有地方住。

有一位杨老板,他就很好,他赚了很多钱,他赚钱做什么呢?不是留给子孙,也不自己买好房子住。有一个地方,老百姓有一万多人,这个地方一千多年来,都是肩挑臂扛,交通很不方便,搭车出来要八十块,杨老板就把他的钱拿出来,开一条路。还有一个地方,几年来水都进不去,他用他的钱开了一条水渠。他说:「家里再豪华,上卫生间洗澡也就一米见方的地方,睡觉的地方也就一米宽、两米长。」

我们对物质的东西所求越少,我们的生活就越单纯、越朴素,也就越快乐。如果把我们的幸福指数、快乐指数建立在外在的物质上,那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有了六十平方,想要一百六十平方,有了一百六十平方,还想要别墅,这样就很苦恼。如果懂得因缘果报的道理,就会少欲知足,就会自求多福。

现在经济不景气,房价跌落,学佛念佛的人,他内心是比较平稳的,几乎不受影响——他内心可能多少也会受影响,但不会太大。如果没有信佛念佛,就不一样了,如同在热锅上煎熬一样。所以,大家如果能将佛法融贯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这一生就会平安的。

同时,也祝愿我们每位同学,从今天开始,把阿弥陀佛的免死牌带在身上,要多多念佛。人说「贵人相助」,贵中之贵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多念佛的话,阿弥陀佛不可能不照顾我们。我们皈依三宝,依靠阿弥陀佛,多多念佛,人生就会平顺。

可能有人会说:「我怎么不如他?」这是因为个人过去的业力不一样。都是平等念佛,可是各有各的业,阿弥陀佛会根据我们各个的情况,让我们生命的品质比原来不念佛不知好多少倍。阿弥陀佛一直都在加持我们,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的侄子也在上大学,在北京。我劝导他的,也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和他作伴,希望任何时候,心中都有佛为他作主,他能过得喜乐平安。

人一旦来到世间,是一人与万人敌,在社会上打拼真的不容易。可是我们念佛人不一样,恰恰可以抽身而退。抽身而退反而跟社会上不一样,能吃亏就是占了大便宜。
发表于 2016-1-14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末学初学佛的原因想知道什么是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定要结婚生孩子才是孝吗?我觉得肯定不是。于是我开始看地藏经。而现在的目的,主要是断恶修善,不过难度太大了。只能时常提醒自己“莫退初心”。
发表于 2016-1-1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果报真实不虚。
发表于 2016-1-1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尽管我们这个人身,也是假的。这一世,只有借假修真,成就佛道,脱离轮回,才能真正彻底解脱!
发表于 2016-5-20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念佛!
印祖文钞,时时熏习!
发表于 2016-5-2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佛法,掌握人生秘钥。偿还宿世业债,求生净刹,永脱轮回。
发表于 2016-5-23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修行者,不是佛教书籍法物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名胜古迹的旅行家,不是执着积德行善的世俗慈善家,不是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不是诗琴书画的迷恋者,不是建寺造像的建筑家,不是素食小资主义者,不是宣扬“世界末日”的预言家,不是神神叨叨盲目崇拜的迷信者,不是避世的隐居者,不是外道的灵修者,不是有口无心念佛诵经的盲从者,不是鹦鹉学舌数他人珍宝的传教士,不是占寺为王贩卖佛法而敛财的商人土豪,不是故弄玄虚炼丹成仙的江湖术士,不是装神弄鬼说事看病的巫婆神汉,不是打卦相面算命看风水的算命先生,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附佛外道,不是拉党结派另立法门广招人马的世侩,不是自称或默许他人称自己是佛菩萨再来的颠狂者,不是借“活佛”之名骗财骗色的流氓恶棍,不是无所事事而享用信众供养的寄生虫。不是曲解“人间佛教”的世俗者。
真正的修行者是立足世间修出世间的正信者,是心相续的训练者,是因果的敬畏者,是轮回的厌倦者,是菩提心的践行者,是万缘放下的自在者,是无我空性的修行者,是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指路明灯。
发表于 2016-5-23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司马钺


    这段话好有力量!佛,是觉悟的人!如果你坚信自性本真,本善,那么通过修行使之彰显!所谓明明德也!
发表于 2016-5-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发表于 2016-6-7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修行者,不是佛教书籍法物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名胜古迹的旅行家,不是执着积德行善的世俗慈善家, ...
司马钺 发表于 2016-5-23 10:47



    说得很深刻,入木三分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2 03:30 , Processed in 0.0382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