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1475|回复: 18

如何教孩子快速识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1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师过去说过,0-3岁的孩子一个字看21遍就记住了,一天可以学习50个汉字,但是实践中小宝宝很难坚持住,所以如何具体教?比如如何使用识字卡?如何具体教孩子,才可以不被大人的后天影响,顺应宝宝先天的立体记忆模式?宝宝现在爱咬识字卡片,如何解决?性慧图文教育速记方法,具体应用还是不明白,不知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以图解字、句、段、记页?如何规避线性、图解字形、九宫辨识?


答:我们就综合性地解答一下。解答这一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对照着上次给大家的图表。



这个叫性慧图文思维速记表,我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况,上面画得挺大的,一个是立体图,一个是平面图,一个是线性图,一个是点状图,这就是孩子们的重演律,慧性和智识的重演律构成的一个特征。0至3岁是完整的立体型慧性图文思维模式,与4-7岁时期的平面慧性图文思维模式不同。我们进行提纲式地了解孩子们的慧性生理特征、动态变化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三岁之前,的确是性慧的立体型图文思维。这个立体型图文思维模式,我也不便完全说破,这里面有些迷需要靠大人猜。为什么呢?现在,毕竟有时候孩子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以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强名曰:立体思维方式。请问我们大人:你能进入四维空间吗?你能进入五维空间吗?你能进入六维空间吗?甚至有的孩子在三岁之前,能够顺利地闯到十三维空间以上,我们成人就没有这个幸运,也很难理解他的思维模式,那是一种显隐同观、直达高维空间进行立体思维的模式。
当然,有的孩子这种立体型模式延续至5岁左右、7岁左右,才开始退化为平面式,这也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列了一些方块,列了一些豆腐块,就真的以为那是豆腐块。年龄区间的标示,只是针对一般规律而言,并不是绝对的界定。里面所含的内容,不是我们后天所能理解的。所以,我们对孩子三岁之前的思维,是没办法琢磨的。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在三岁之前,那就是在更多的高级生命的高度关注和呵护下度过的,不是人间三维平面空间内的生活经历。这些特点,要展开讲,内容是很多的。我们只需要在基本的模式下、基础的模式下去掌握,便于我们家长如何去把握、如何去爱护、如何去启迪、如何去顺应孩子们不同阶段的演化重演律。
0-3岁前的立体式慧性图文思维模式与3一到7岁时期的平面思维模式是不同的,当然有的孩子的立体思维模式可能延续到5-7岁,然后才开始退化成为一个平面似的。这也是客观存在。年龄区间的标志,针对于一种一般的普遍规律来说,并不是绝对的界定,这一点需要掌握。
对于0-3岁孩子的立体型记忆力,智能思维的确是无法理解,因为我们大人的智能思维只能理解三维的时间、空间,解释不了四维里面的时间和空间。这里,刚好有一份上次讲课后反应上来的情况,有利于分析我们提出的理念。
刘丽辉女士说:我侄儿3岁多,我让姐姐给他教认字。姐姐说她在桌子上摆上给孩子教过的识字卡,用手指着,一个一个字让孩子认,孩子一个字也不认识。她又改变方法,让孩子把某一个字拿过来,她叫一个字,孩子就拿一个字,结果全都拿对了。姐姐说不知什么原因,当她用手指着认时,孩子说不出来。
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字孩子早就印在心里啦,并不是不认识。
听了老师的讲解,明白了一点,孩子用的是慧性图文思维,指认这样的习惯会打乱孩子大脑里面的完整图像。德慧智教育势在必行,尽早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德慧智教育,开慧益智,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能力,让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这是一份来信说的。
怎样教孩子,算是正确的教育法呢?顺应立体型思维,就是正确教育法:
你把7岁以前和4岁之前孩子的思维模式特点掌握好,一个是平面式思维,一个是立体式思维,别过早地让他进入线性思维,并且顺应立体思维,顺应这个平面思维,那就叫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们分别解析一下这个问题,比如说,如何使用识字卡?
如何使用识字卡
图解的方法:
河图解:
九宫解:

上次,我们讲到,三岁以前的孩子是立体式思维。这个,是同学根据上次讲课做的模型(图示)。

立体河图的前后左右

有上有下,有高有低,有左有右,有前有后,这就是立体,那么河图就是一个立体的,我们用透明胶,或者把完整或半圆形的球形的有机玻璃,做成半个球,把上面分成阴阳: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刻上这样的位置,像:道-可-道-也,这样排列出来,阳的上面排三个,阴的上面排两个、四个,这么一排,然后,让孩子透过这个透明体,立体地去记忆,那就是在顺应孩子的立体思维。需要用两块板子或者球型的东西,做成透明的,上下可以立体辨认的。这个模型,实际做得比较小,是为适应教学使用,可以做得大一点,把买的识字卡一张一张地摆放在里面,不断地变换这个内容,就是在立体型地运用识字卡。用这种办法,教给三岁以前的孩子进行立体化辨认,他会记忆得很快。别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别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教他,就像看玩具一样给他看,他立马就会进行“扫描”,读到他的脑袋里面去了,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立体模型。
所以,我上次讲到了,作为大人在教育三岁前、四岁前、五岁前的孩子,尽量少用手指去指指点点,别摆出一个大人的架势,实际你后天的智识还不如他那个时候的状态,你所了解的天文地理等天地知识是有限的,而他做掌握的却是无限的,只是他并没有表达出来,如果你强行用自己后天的成人意识强加给他的话,那反而会把他调用所储存的知识的能力强行封闭了,结果就会再调用不出来了。你顺应他,让他展开,那么他将来就非常有希望。
我们用好这个识字卡,这个识字卡,在某种意义上,做出来,并不是给大家要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忆,今天告诉大家的这个方法,而是要把它摆放在河图卡片器上、摆放在洛书九宫格里去教孩子,那才是正确使用识字卡的办法。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宫格使用
像这个九宫格,我这里条件有限,就用胶纸做了一个,刚好小格是九个,大格也是九个。怎么用这个九宫格呢?道理同样很简单。如果你用胶纸或有机玻璃做了这样一个九宫格,就把这个九宫格作为成人教育孩子的教具,把格子里面摆上识字卡。做成这么大(图示),

                  


把识字卡放进去,让孩子去辨认,那就是一个平面立体的思维模式,他比你学得快,他就是把这当做一个图形来看,而且还有利于大人去教孩子。
比如说,一个小的画片,用一个小的九宫格框定,在这个九宫格里面再去看手里拿的这个图,成人可能还需要用线性思维前后去看一下,记住。但是孩子们平面一扫描,他马上就记住了各个位置的特点,你只需要不断去改变后面的场景,那么在不同的场景下,都能扫描遍及,都能记住。
不知道这样讲,成人能不能理解这个如何使用识字卡的问题?
三岁之前,用立体的方法,也就是上下分开的方法,都是透明的,下面的一张可以不采用透明的,但是上面的一张,一定需要采用透明的。透过上面,可以看到下面,让他立体地去记忆,不是单纯记一个字,而是记一句话,或者说一段话、一页文字的话,这样就是立体图文思维。
而对于三岁之后再大一点的孩子,就用九宫格的办法进行教育,用大的九宫块和小的九宫块去学会记忆。
比如说,一目十行并不是十分高级的记忆方法,可以一目一页,一页书就是一个整体,一次性记忆完,眼睛一扫描就能记忆完,就知道左上角第一个字是什么,右下角第一个字是什么,最上面正中间的那个字是什么,最下面那个字是什么,很快就按照九宫方位记住了。再翻第二页的时候,他同样是平面整体图形式地把这些内容记在大脑里。训练很娴熟的时候,一页纸只要他扫描完、看完了,马上就可以复诵出来。
这就是整页的诵读方法,而且过目不忘的能力逐步开始产生。这就是使用识字卡。
这是关于如何使用识字卡的简单解答,因为是网络教学,不便在九宫格里逐一演示教你如何使用。自己可以去做,用玻璃纸做也可以,用有机玻璃做一个也可以,等到中心开发成商品后购买也行,可能速度会慢些,若觉得来不及就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先用着再说。利用九宫格也好,利用河图的半个球形结构也好,像河图上面的阴点和阳点都是具备的,只要把它一锯开,就是两个半球,做成有机玻璃的,就很好用,可以教给孩子。德国人能做出来,我想中国人也能做出来,只是需要我们去做就行了。
平时看到小的图画,就做个小的九宫格放进去,你教孩子的时候,别马上用手指指着就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你让孩子自己先看,你把透明的九宫格胶纸往上面一放,如果说这个九宫格刚好和你手里这个画差不多大,马上就会转移出九宫的格局来,他的记忆就会依照这个九宫的模式,自动进行扫描,左上是什么,右上是什么,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他很快就记住了,你要反复去培养他。选的画要尽力跟这个九宫模板一样大,然后再根据九宫的结构:上下左右,去跟他强调一下,是可以的。强调后,一定要再回到九宫这个总体格局上再总结一次,还原,也就是说,整体记忆,九宫拆散,最后是九宫还原。这样,孩子们的慧性思维和图像思维才不会被撕裂。
要是不注意这个完整的教育,只顾你大人的需求,借口时间紧张、来不及,而不是耐心地将识字卡运用于完整的九宫格局让孩子看进去,然后在九宫里面又分成小九宫来进行强化,最后再回到整个大九宫进行复原,那么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如果你能将我所强调的这些内容,步步都贯彻到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那他这个整体图像记忆能力是很快就会提升的。
这就是说如何使用识字卡的问题。就是说顺应立体形的教学,那就是稍微麻烦一点,要让人能整个体悟。你就要注意教育要注意上下左右前后,即要有立体的形态,而且又要透明的。因为在孩子们的性光当中没有障碍。这个墙壁全都是透明的,包括你这个人也是透明的。你别以为你穿得整整齐齐的,他都看到了。因为在他的性光里是没有遮掩的,任何物体既是立体的也是透明的,所以我为什么讲要做成有机玻璃的,就是为了适应孩子们在性慧图文思维状态下能够观察的环境。就是透明体,没有障碍。

这个图解的方法,就要让它一层层让它完成整体记忆,分解记忆,回到整体记忆当中来。而不管是河图的每一个角度,当然您可以做大点,您每一个角度都可以随时转得起来,都可以转动。你别以为大人都做不到,小孩子更做不到,他比你做得轻松。你告诉他,转两下让宝宝看,他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你就随时地换版,那么这个卡片的意见就比较地灵活了,比较自如了。
大人主动抑智扬慧:
我们大人要想真正地去掌握好对孩子,特别是三岁五岁之前孩子的慧性图文的开发啊,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惯性思维很顽固,线性思维,点状思维基本上是轻车熟路,很容易破坏掉孩子们的慧性,所以要我们大人更要大胆地去注意抑智扬慧。大人先改造才能够更好地去教育好孩子们,辅导孩子们,帮孩子们把这个慧性开发出来,保护住,成为他们今后能够超越一般智识的一个宝贵财富。我们要主动去完成成人的一部份再造。
我们前边听了课知道,人家玛雅人是从一生下来在摇篮里就开始。实际上还不止,我研究了他们的历法,我就对他们其中一部历法特别感兴趣。他的历法跟中国的古代子午流注等时间的历法有相同的描述,他就描述了整个体内精气神活动20天一个周期,他知道如何去实践,所以说他们对修身文化的保护还的确是比较完整的。很多东西都是根文化的一种延续的宝藏,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在应用的时候,要多方面全方位地去调动一切积极性去保护孩子的慧性。让他们的智慧真正达到超越纯粹智能的上线值。
这是在这一个方面强调一下,希望能够听得懂。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这儿比比画画弄了半天,也不知道我们课堂的这个小视频大家能不能够看清楚。如果实在看不清楚,我再把图片详细登载一下。
孩子出现了爱咬识字卡和其它物品
实际上婴幼儿出现咬物品,主要是牙齿生长期喜欢咬物品,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肚子里边出现了寄生虫,他也就爱咬一些东西。前面的牙齿生长是会痒痒,后一种是寄生虫催化作用而产生的咬物品。对于前一种,常常伴有口水拉拉地流,顺着口角流下来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情况,我又比较欣赏西方人的那种方式,西方人对婴儿,嘴里边总是含着一个奶嘴,无论是在外边推着走的时候还是在家里躺着的时候,婴儿嘴里就离不开一个奶嘴让他自己含着。吸得有滋有味的,咂咂咂的。他有乐子,有事情可干。而且那个很宝贵的唾液也不会顺着嘴角流下来。自己就吞进去,而我们的很多家长不注意保护孩子们这些宝贵的唾液啊,这可是金精玉液啊。吸收进去,吞咽下去又蒸发上来,像水的良性循环。我们是不是上善治水。要把握好这一点。所以对于爱咬东西的这些孩子,最好能去商店里去买一个奶嘴,挂在脖子上,没事就塞进他嘴里,让他含着,让他去咬去。这样他就不会抓住其它的任何东西就往嘴里塞啊。当牙齿全都突破牙床而出以后,都出来以后,牙床的痒感涨感消失,爱咬的现象即会自然消失。对于后一种的可能寄生虫引起的咬东西的现象,则需要平时提高讲卫生习惯,对他用过的物品要进行经常的洗刷,弄得干净,再定期运用中药或西药,内用或外用驱虫。这是对这个问题综合性地简要地解答这么些。
摘与德慧智心脑教育学——探讨答疑
发表于 2009-11-1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有兴趣,老师在哪里?是否可以去现场观摩,学习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215992462竹子 的帖子

您好!快速识字的教具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有,您可以和他们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养虚阶段,常常是虚实同观和共显的生理时期。虚是指四维以上空间,四维空间以上才能称之为虚,而且是肉眼不可见,但对孩子们却是可观的空间。这个虚,对于纯智能教育长大的父母和老师而言,虽然自己的生命曾经经历过,却完全被智能所彻底清除。所以这个“致虚极也”不好养,能否养好孩子们的虚,六分诚信,四分努力,才能达成。养虚期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既存在本性直接的无言参与,也存在着心阳丹元慧灵的主持,虽然没有语言表达,但是眼神却会“说话”。此阶段的图像在孩子的身上是一种三维立体与四维甚至五维共显的状态,大人虽然可能经历过,却因为忘却丢失而毫无经验可言。所以在教育中也必须吃透生命真相的一些理论,才能比较正确地进行辅导和教育。智能教育的经验用在这一方面时,错误率极高。教育者应当虚心注意随时纠正自己的线性思维和点状式经验。不要用它们,不要用自己的线性思维和点状式的经验来解读孩子们的现象。要真正解读好孩子的立体图像思维场景,而不要人为地去用自己的智能去破坏撕碎它。在有形的图文教育当中,切忌用点状和线状主动地去破坏立体形、全局形。即使教孩子看一幅图画,也要先顺应孩子的全局观能力。
什么是全局观能力?它是一眼就把整个物体的外观全部罩住,整体地纳入他的大脑之中,所以大人你就不能过快地,因为我太忙了,就马上指手画脚。而是应当等待孩子自己先观、先看几秒钟,然后再由全局逐步的引导他看到局部,最后再由局部回到全局,保护好孩子的立体观察、全局记忆的慧性图文能力。让他后天要同步先天,而不是先天屈从后天,屈从于我们大人的需求。严肃地说,孩子们的立体观察能力和全局高效快速记忆力,全都是被大人们手指给戳成碎片的,是大人们用自己的智能愚笨地给撕碎的。
以孩子之心为心,体察顺应孩子的生理特性,才是正确的德慧智教育方法。强行将自己聪明的智能去教育孩子,其结果只能还是纯智能发达的儿童,而绝不会诞生出慧智双运的孩子。以智能驾御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方法,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关于早期的图文教育,如果改不了指认的习惯,(有的大人已经从小养成了一种指手画脚,跟着父母学会了指手画脚,自己当了父母以后同样还是会对着孩子指手画脚。习惯了对不对?两个手在手舞足蹈,拿东西给孩子看,马上食指就伸出来了——这儿!看这儿!看这儿!把孩子的大脑里面的完整图像一指指点点,一下子一时之间戳得乱七八糟,戳成一个一个的窟窿。)如果你改不了用手,一个食指去指认的习惯,你最好先学会把那个物体外面先画一个圈,将要指认的物体、图片、所有文字全部圈入其内,稍停片刻,然后再进行分割性的指认。而且分割性的指认也要按照河图和洛书的要求进行分割性的指认。(什么叫河图?什么叫洛书?下面还要简单的提及一下。)教过以后,定要回到全局观上来,回到立体全息之内再停止我们的“指手画脚”。这是第四个方面的诀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幼儿养性是3—7岁时期。大家要注意掌握这是一个平面期,图像思维的平面期。图文基因的应用,她处在一种先天后天交织期,慧智交织,有无共运;具有平面图像解析,平面页段,速记容易形成的状态,她是一个整体平面的分析,和立体分析又不同。这个阶段就是速记容易形成,但是需要配合整体图解,全局训练,以图解文,全局掌握,结合慧性,以图教文。这个阶段主要是河图内用要成功那就很轻松,如果失去了那个机遇,河图不在并不产生,那就需要用河图和九宫结合起来教和识配应,从而稳定慧性,使洛书跟进应用。
洛书全局九宫分合记忆训练法:
对于九宫掌握了原则,也是八句话,
三生万物,四方分合,合而必分,分而必合。
无为其合,有为其分,居中意真,全局在心。
看看九宫就是这样:每个边可以成为独立的三,三个数,上下左右四方都可以随意用三来分开,你们要合了又组起来,组起来再分开又合起来,要反复训练一个场景来,那么你大脑的平面图像思维已经具备了,在孩子们身上很容易形成。
透明九宫速记板训练的方法,也就这八句,但掌握和应用娴熟后,平面全局记忆和思维力即可确立,儿童最快,成人较慢。所以有时候说成人的慧性开发是榆木疙瘩难以劈开,但是儿童就不同,儿童是顺水推舟很容易建立起来。有些孩子们实际上一点就通,引导和主动的调取心阳丹元进入右脑主持慧性图文展开,右主左辅的同步协调。
“视字化为图,记图勿记字,连字共构图,边中一体收”。这个特点要掌握好。
图文结合应用期:放缩成图期;图文转换期;图文汇成期。
文图相融图识期:识字积累期;字图转化期;图读成熟期。
对于“识字积累期”,为什么有的孩子,你看三岁的孩子,大人要注意,你要是指着一个认过的字逼着你的孩子去认,你的孩子可能不认账,他宁可用眼斜着瞄而不正视,是不是有这个体会?因为孩子在那个年纪(一到二岁三岁这个年纪),他是立体认字,他不是你大人这个思维一定要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去指,他是像照相一样把你拿给他的这一张纸上所有的字“啪”都给照到大脑里,你干嘛还画蛇添足,“孩子,认这个字!一定要记住它!”咬着牙逼着孩子去从图像思维回到智能思维?实际上我们为什么大人会把孩子教笨,就是指的我们的大人们用智能教育的方法去破坏了孩子们的图像整体思维、慧性思维。
因此,研究了道家的慧性教育法以后,包括在识字的问题上你要注意非常符合慧性特征的进行教育识字。你要是会教的人也积累一下经验,说不定一次轻松的几分钟你教你的孩子认识30个字、40个字,他看一眼全部的记起来。就看你会不会不断的变换场景。怎么叫不断的变换场景?你就是把这句话的几个字不断的变换位置这样给他看一下,不等它全部显示,不是像成人那样全部记忆,你让他扫一眼然后拿开,位置一换又让他扫一眼,他扫一眼又同样的扫进去了,你虽然改变了方向但是他同样也记住了,这样实际上他的速度比我们一个字一个字的教孩子认字快几十倍!你说到时候一目十行是不是很轻松的事?实际上在我们的记忆当中也有这个回忆:一眼扫开是一页的内容,而被大人教笨以后呢是一行的内容,如果我们过度的用脑呢那可怜了,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记忆内容。所以这个特点我们要把握住。一定要回到自己立体思维时期,一篇文章拿过来,鼠标在电脑上一点,啪啪啪全部都扫到脑袋里,然后重点出来行了。这篇小说我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读过了。主次、梗概、重点,全部都在里边。你就不必花大量的时间泡在里边从头一个字一个字的指念,那不轻松。要快乐的学习,那慧智教育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让孩子轻松的学习、让孩子快乐的学习、让孩子蹦蹦跳跳的在玩乐当中学习,度过他们难得的人生的黄金期。
这个识字有一个积累期,有一个字图转化期。我跟其他人聊天时就有一个感慨:中国其实性慧图文你说她丧失了吗?她容易丧失,就在那个典型的字典中就保留着,像四角字典查字法,它这个图文思维的元素在里面。四角查字的话,它实际上再加上四个那不就是九宫了吗?只是省略了一点。四角查字的方法比笔画查字的方法又高级一点,它对你的图像思维就起到一个启迪和保护的作用,让你从四个角去记忆它这个字的特征——图形特征。但是那个一笔一划来查字它就是逼着你按照智能思维方法来记忆汉字使用。实际上处处有道啊!处处都能够开发我们的慧性。我们注意一下的确是随手都可以捡到。但是我们的心要进入其中。
文图相融图识期,还有一个图读成熟期,非常重要,你要真正养成一张纸倒过来是一张图而不是一个个字组成的。就像看图画一样,风景画。你要从早期的培养开始,左上角,左中,左上中,右上角,眼睛一扫""图形就记忆住了;好,左上角,左中,左侧角,左侧下,一扫就进去了,实际上就三个,有个点重复了,重复了就是一个提示点,你慧性思维可能丢失的的一个复习和一个提示。你再看下面也是这样,左下,下中,右下,又是三块,这么九个方位一转,这个图读就形成了。而且图象就生成了,这个图形组成了并且你熟练掌握了,实际上图像生成了,在你的大脑里面生成也好,在你心里生成也好,在您的眼前的光里面出现一张纸的图像呈现出来也好,都是它的成熟期。基于这种培养,那么就容易成功。
发表于 2009-11-1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的有意思,但还是不大明白如何操作。看了一遍只明白一点,3岁前的孩子不要用手指着让他认东西。

[ 本帖最后由 笑影悠然 于 2009-11-12 16:54 编辑 ]
发表于 2009-11-13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太懂,好像和杜曼闪卡有点相似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摘录熊春锦老师讲授《孩子是大人教笨的? --探讨图文思维教育与智能教育法》中的一部分,也许您看的不是太明白,请看全文,可能会更明白一些.
http://www.03330.cn/Item/562.aspx
http://www.03330.cn/Item/563.aspx
课堂教学预习图表选登一二
http://www.dedao.org/home/html/news/20090814/604.html
德慧智心脑教育学——探讨答疑
http://www.03330.cn/Item/599.aspx


http://www.03330.cn/Item/600.aspx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215992462竹子 的帖子

不知您家在那呀,天水的一个幼儿院已开展了快速识字的教学,德慧智的经典诵读的试点将逐步开展心脑教学.
天水实验幼儿园09年10月份的工作小结


十月举国欢庆祖国六十华诞,十月吹响了盛世道德文化全面复兴的号角!
温家宝总理在年初访问日本时,就提出“道德是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太阳的阳光还要灿烂……”。温总理的讲话揭开了人们心中尘封一千多年的的屏障,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如拨云见天, 21世纪的中国,唯有尊道贵德,以德为首才是强国之本。
道德重建,要从娃娃抓起,抓住幼儿的成功教育就等于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优秀的接班人。他们是未来道德盛世的缔造者。德慧智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沐浴着道德阳光的雨露,还接受着道德厚土(中华德慧智教育理念)的滋育,他们才是最幸福的一代。如今著名的国学名家熊老师最近又推出了最先进的“慧性图文心脑教育学”,根据人类思维方式的特征,直接呼唤人类思维的真主人统筹安排,让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用德来修身、治身。从而达到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效果。开慧益智,慧智双运,造就新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从上月开始,我们幼儿园就开始对大中班的学生在识字教学上贯穿运用熊老师教我们的“九字格”帮助孩子们识字,识字的效率明显有了提高,今后我们将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学习和领会老师的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便更好的运用最好的方法培育最优秀的道德圣才。


天水实验幼儿园
秦州龙 撰稿
2009年11月13日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11-21 18: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0-10-7 22:15 编辑

德慧智洛书开慧识字游戏软件免费下载

http://www.daode.biz/bbs/viewthread.php?tid=19008&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中的44楼,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80947&extra=page%3D2&page=3   孩子对图型的有扫描记忆,和大人思维是完全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的阅读速度:每天阅读量超过30万字?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杂志 作者:王子今
2007年11月在台北举办的“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上,台湾学者邢义田教授发表了题为《汉代简牍的体积、重量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语所藏居延汉简为例》的高水准的论文。邢义田教授独辟蹊径,从新的视角考察汉简形制,开拓了简牍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以实验的方式测定了汉代竹木简的体积和重量,进而讨论简册的书写姿态、编联方式、保存制度等等,提出了不少新的认识。
按照邢义田教授的测算,如果司马迁的《史记》一如江苏东海尹湾汉简《神乌赋》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的书写形式,每简38字左右,则全书130篇,52.65万字,需要竹简13855枚。“以木简的重量计,则达43.7~48.1公斤,甚至55.9公斤。如以新鲜的竹简计,则达58.33公斤;用新鲜红柳简则更重达101.62公斤。”在纸发明和普及之前,简牍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其体积和重量造成的书写、阅读和保存的不便,是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然而其具体情形,研究者以往未曾充分注意。邢义田教授的工作,使我们对文化史的一些重要细节有了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衡石”,唐代学者裴骃《史记集解》的解释是:“石,百二十斤。”张守节《史记正义》则说:“衡,秤衡也。言表笺奏请,秤取一石,日夜有程期,不满不休息。”衡,是当时的计重装置,形式一如后来的天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秦王朝的铜权、铁权等,其实是用于“衡石量”的。这种“权”,不可以误解为秤砣。它们其实类似于用于天平的砝码。“衡”的使用形式,正类似于天平。秦始皇每天处理文书的“呈”或者“程”,也就是定额,按照张守节《史记正义》的理解,是“秤取一石”。后来的人们大都认同这样的分析。范文澜先生就此写道:“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6月版,第4页)其实,“以衡石量书”,应当理解为用“衡石”为文书测重,“书”的重量,可以是一石,当然也可能是二石、三石。
即使按照“秤取一石”理解,“石,百二十斤”。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巫鸿:《秦权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4期),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计量史家依据对有自重刻铭的秦权实物的实测数据,得知平均为257克(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94页)。“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秦汉时期有关神奇的阅读速度的记录,还有张松故事。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说郛》卷五八上陈寿《益都耆旧传》)这个故事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中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晏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又予以文学渲染。罗贯中笔下,张松和杨修有这样的对话:“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后来曹操得知此事,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令扯碎其书烧之。”《三国演义》淡化了“晏饮之间”的情节,也削弱了张松才能的感染力。不过,赞诗中所谓“目视十行书”,却是直接肯定了张松的阅读速度的。试想一顿饭的工夫能够将一部“十三篇”的军事学著作“从头至尾,看了一遍”,阅读速度确实非同一般。
张松读《孟德新书》的效率,也许和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情形有所类同。
二十世纪一位以自己的政治实践影响中国历史的伟人,在他的诗词名句中说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讨论秦始皇的“文采”,资料尚不充备,这里和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实际上是自有“文采”的。班固《汉书·武帝纪》称赞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但是批评他没有继承“文景之恭俭”。对于他的武功,除了“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句中的“立功”二字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以外,似乎不愿评价。按照赵翼的说法,“是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汉武帝不仅在文化建设方面确实有特别显著的功绩,他本人的“文采”,历代也多有学者加以赞扬。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四有“汉帝多自作诏”一条,其中说到“汉诏最可观,至今犹诵述”,文辞“可观”,古今“诵述”的诏书中,有的是“天子自作”。他举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汉武帝。这或许也是班固所说“号令文章,焕焉可述”的表现之一。《文选》中列有多种文体的作品,其中“诏”一类只收录了两篇,都是汉武帝所作。此外,他“深陈既往之悔”(《汉书·西域传下》),沉痛检讨政治过失的著名的“轮台诏”,显然也是绝不可能由别人代笔的。
《汉书·艺文志》关于赋的记录中,有“上所自造赋二篇”。唐代学者颜师古以为这里所说的“上”,就是汉武帝。《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汉武帝集》一卷”,《旧唐书·经籍志下》和《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汉武帝集》二卷”,更是历经了六七百年时代检验仍得以保留的文化遗存,自有值得肯定的价值。自先秦至于两汉诸多帝王,只有汉武帝一人有这样的光荣。《文选》卷四五收录了署名“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秋风辞》字句之中楚风饱满,因此有人说“汉武帝《秋风辞》足迹骚人”(《渔洋诗话》卷下)。又有人说“至汉武帝赋《柏梁》诗而七言之体具”(〔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七言起于汉武《柏梁》诗”(〔元〕吴皋:《吾吾类稿·原叙》),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汉武帝开创一种新诗体的功绩。
这位颇有“文采”的汉武帝,也有一个涉及他阅读速度的故事。
《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汉武帝连续多日阅读这“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即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得动的“奏牍”,每天中止之处,都认真作了记号,随后再从标识记号的地方接着读,一直读了“二月”方才结束。东方朔上书“用三千奏牍”,邢义田先生分析说,“如果东方朔不用牍而用简,三千简大约重9491.825公克,或9.5公斤左右。”“如果东方朔是用较简为宽的木牍,三千牍的重量更要多上好几倍。”假设东方朔上书用简,重9.5公斤,依然参照邢义田先生测算书写《史记》竹简重量51.015公斤这一平均数,东方朔上书字数应大略为《史记》的18.62%,也就是9.8万字左右。汉武帝读这些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平均的阅读量不足1.7千字。这自然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政务繁忙与兴趣广泛有关。看来,仅仅就东方朔上书“读之二月乃尽”的故事,是不可以讨论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样“雄才大略”,同样日理万机的秦始皇,每天处理公文的数量定额竟然超过30万字。
进行这样的比较,其实应当注意到如下事实:秦始皇 “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正是履行军政管理的常规性的工作。而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会有这样的办公内容的。他阅读东方朔“奏牍”,其实可以理解为“业余”在读“闲书”。此外,汉武帝对于东方朔上书,看来是在一字一句仔细地读,“读之,止,辄乙其处”。而秦始皇处理公务,一定是有主与次、重与轻、详与略的区别的。作为最高执政者,即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上奏文牍一一详尽研读。另外,人们还会想到,司马迁的记录,是不是能够完全确信呢?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番话,是出自反对派方士之口。司马迁是这样记述的:“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涉及秦始皇公文阅读速度的关于这位帝王工作作风的评论,是和对暴政酷刑的批评一同发表的。随后侯生、卢生逃亡。方士的背叛激起秦始皇暴怒。他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随后竟然引起了坑儒这一文化史上的著名事件,“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侯生、卢生关于“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的议论,究竟是不是“诽谤”之辞呢?
秦始皇所谓“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应当指的是“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不闻过而日骄”一类指责。就现有资料分析,没有理由判定“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这样的未必可以归结为“不德”的批评是“诽谤”性语言。侯生、卢生只是自方士的立场出发,从神秘主义文化的视角,以为“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所谓“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很可能只是对秦始皇行政风格的客观性的描述。这一情形,其实和秦始皇琅邪刻石自我标榜诸言辞中所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忧恤黔首,朝夕不懈”,“细大尽力,莫敢怠荒”的说法大体一致的。他的政治目标,可能确实是要实现会稽刻石所谓“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的境界。
应当承认,秦始皇有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罪恶,有严刑酷敛的暴行,又有种种政治失误,使得“百姓怨望而海内畔”,“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演出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他确实是一位少有的勤政的典型。即使他对下级繁多的上报文书或者只是大致浏览,或者只是择要批复,31.79万字的总数量,以“日夜”在文案旁工作12小时计算,每小时过目的文字数量也平均在2.65万左右。这样的工作量导致的劳累可以想见。所谓“朝夕不懈”,所谓“莫敢怠荒”,果然不是虚言。而秦王朝行政特征的峻急节奏,也可以因此有所体现。不仅秦始皇处理公文的效率十分惊人,他在相当艰险的交通条件下多次辛苦出行,“亲巡天下,周览远方”(秦始皇会稽刻石)的实践,也可以大略真切地反映所谓“皇帝之功,勤劳本事”的行政史的实在。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 作者:王子今)
发表于 2011-2-1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的图表都看不到,怎么能看到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1-2-11 20:45 编辑

这里改版后图表就看不到了

这里有,但也不全    http://www.dedao.org/home/html/laozi/20090913/611.html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已出了配套的教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8 09:30 , Processed in 0.0526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