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298|回复: 8

谈谈中药的药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声明我不是权威人士,只是谈一下自己平时看病开药的体会,有不同观点的欢迎指正,讨论.
    经常有人举例伤寒论的方子量有多大,然后就说现在的量如何不济事等等.我去药房抓药时也经常遇见药房先生拿着<中华药典>来讲我开的桂枝10太多了,细辛10过量...
    仲师写伤寒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救急(序里自述的很明白),所以量比平时用的大些, 但是即使救急,量也没有大到让人吃惊的地步,以桂枝汤举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桂枝三两是45克,注意是"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一次煮了三次的量,而且那时煮药只煮一次,不像我们现在煎两次,所以合下来也就是15克,如果算上我们两次煎有效成分出来多些的话,桂枝一剂的量通常在10克左右.
    有次听一个网站办的中医讲座,讲到麻黄汤,那个老师说他平时就是按照伤寒论原方开的分量,我特意问了,三两45克???!!!.问他,这么大的量吃下去出问题怎么办?他回答:不是一次吃的,吃一部分,好了就不吃了.那么病人知道一部分是多少吗?
    麻黄汤寻常开9克就可以使我发汗了,我是179CM,80KG.
    在此再多说一句,学中医千万不能偏,<伤寒论>有郝万山,刘渡舟老师讲的MP3,<内经>有王洪图老师讲的,<温病>有赵绍琴老师讲的.这些是公认的大家,立论不偏不猗.如果真要在网上听讲,也请先听完这些大家讲的,这样自己有一个分辨能力.
    一般不是急危症用药都不会太重,因为身体本来就虚弱,大剂量的药身体不容易吸收,也不好"抗衡",呵呵,无论怎么说,都有各种理由反对,至少当医生的要自问,这样的药量自己愿不愿意吃吧.
    说到底,人生在世皆有因缘,看你的福报如何了,所以古人教导积善行德确实是利己利人.
发表于 2009-12-30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这样认为的。
汉代时候的人,即使如仲景先师《伤寒论》的序言中所写,追逐名利啥的,也不会比现代人更折腾,起码人家肯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相对来说,古人的收藏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阴精比较足,所以可以经得起比较大的剂量的药物。
现代人熬夜、欲望超级多,早就把那点物质基础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整个到处都是精气虚弱的人,用药只能像三七先生这样小剂量的来。JT叔叔也是按照伤寒论的1/3剂量来开方的。用庄严先生的观点,就是用药先要看元气的多少来决定是攻是守。
发表于 2010-1-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意见

药量的控制确实不容忽视,这是用药者根据病人的体质偏性加减!
我想对版主观念上的认识给予指出:您所说的“麻黄汤寻常开9克就可以使我发汗了,我是179CM,80KG.”用药不能只看体重身高来比例,你元阳足当然9克就能通,能发汗了,这只能说明你的体质偏性不是很大。
就象用附子,有些个头高大用9克药就反应强烈,有些个小之人用60克乃至百克都不能扶起其肾阳,何故?
发表于 2010-1-5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zhao1630 的帖子

赞成。我朋友用10克附子就能出细汗,感觉阳气在营卫游走,我用三十克都没这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伤寒论里讲了有发汗的忌讳,不能强发其汗的.
发表于 2010-2-15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剂量准确的时候不需要大的

我也是用小剂量就可以解决问题,我家人煮附子90克,我只是被熏到,就有附子中毒的现象。平时感冒吃中药,都是按照三七先生的方子或是刘先生的方子,剂量没改,煮一次吃三天,煮第二次都还有效果,只是病情通常不需要煮第二次,一般第一次煮吃完已经好很多,有时候甚至吃一次就好了。
发表于 2013-6-2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老庄

看胡老的书,胡老也是这样用的。
发表于 2013-6-29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取其性!不在量!
发表于 2013-6-3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正能量的观点,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05:02 , Processed in 0.0301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