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9555|回复: 80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7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1)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如何去探求,是否存在过?实质上,的确在我国的历史中就存在着这种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就被冷宫式、阉割式地隐藏在道学修身的慧性教育方法当中,那就是老子的益损教育法。什么是“益损教育法”呢?那就是老子五千言当中大家都熟悉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很简单,但是里面的内涵却非常深远。它能使人开慧益智,慧智同运,从而产生出学习阅读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能力,将人类天然具备的慧性潜能发挥到最高的程度,是人类最殊胜的教育学习方法之一。

许多人由于受历史上智能教育的一些影响,长期接受其对道学慧性教育的边缘化、异端化,基本处于一种洗脑式的认同。一提到老子“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就用虚渺不着边际、架空道学慧性源头和载体的心态,去解读这个“为道日损”。其实,老子的益损方法中的这个“学”和“道”,就是“智”和“慧”、“左脑”与“右脑”的异名,也可以说是“识神”与“丹元”的异名。从“心为神宅,脑为神府”的心脑整体学而言,“为道日益”,就是要制约、克服、清除识神对心阳丹元进入大脑右侧办公室开展正常和深度工作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连这一步都无法真实地实现,阳我丹元的慧性工作都无法展开,这一对阴阳的相互制约,都未能用德一去化解和超越,还想去高谈阔论什么大道,那岂不是对大道的边缘化、异端化?

其实,在中国2500年的历史中,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能够真正培养、诞生出合善同德的贤人和圣人的教育方法,全都一直默默无闻地保存在道学修身修真教育的领域之中。但是,由于智能儒学的专制独裁,将这种培养教学方法异端化、神秘化、边缘化(就是缺一个现代化),而驱除在所谓正统教育的大门之外,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开发应用。甚至,道家内部也无人对自己的教育方法和体系,进行现代型的分析、总结、升华,所以道学的这一慧性教育方法长期处于一种日用而不知,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人类的思维模式,客观地存在着性慧思维退化成为慧智思维的阶段。客观地存在着从性慧思维方式退化到慧智思维方式,从智增慧隐的状态,然后就全面转化成为智能思维的历史演化过程。自然的作用力和教育作用,是最强大的。在本世纪的2012年以后,也必将因为天体宇宙大气运转化的影响,促使深陷于智能文明的人类重新觉醒,从而逐步转化成老子在五千言中早已揭示和预言所提到的前景:通过慧性的益损教育,进入执一思维模式之中,重新达到大慧大智、慧智圆融的正确思维模式之内,从而全面复兴道德根文化,共创“守中执一”的新文明历史时期。

我们现代的人类,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以至于社会,已经全部深陷在智能文明的窠臼之中而不自知。在教育领域中,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就更是一种极其典型的“前识”型的纯智能教育方法。什么是老子所指出的“前识”呢?“前识”,就是指动脑不动心、前端六根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大识。“背性离心,去心从脑,扬智抑慧,只重六根”,这就是智能前识教育最重要的特征。老子指出,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式的教育模式。这一句话,大家可能读不出味道来,这里我就点拨一下,其实这句话非常精妙,它既从整个句子的句意上,整体性地预言揭示了人类教育在它之后必然出现的总趋势,这是一个解释;同时,在每一个文义和字义中,揭示了生命真相中人类产生智能意识的生理秘密。
 楼主| 发表于 2010-1-9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2)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前”,是指生命的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则是人类的阴我心之“名”,称之为“识神”,也就是一个肉眼不可见但是慧观内视却能察的心神生命之一。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体元“非恒名”。而“首”,则是前面提到的阴我心的“字”,是它字的一个浓缩,要把它解开来,全称则是“首焱”。今天的课听完了,就要知道自己的识神是个名,而“首焱”是它的字,经常呼唤它,让它老实一点,别让它干扰自己的慧性,那么也就可能在坚持诵读老子《德道经》的同时,能够达到开慧益智的作用。所以说,人类的阴我智能之心,还有一个号。古代中国人,都有这样一个习惯,把隐态的东西搬到显态来,一个人生下来要起名字,要取字,要具备号。老子在他的五千言当中,就将识神的号隐藏在另一章节之中。在讲解心神合一方法的时候,还要具体讲。

只要坚持诵读老子五千言,实际仅仅通过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解读出一个奥秘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坚持诵读老子的五千言,识神“首焱”就会无所遁形而被无为而治地再造,最终归善回正合德。而如果只是单纯地重视前识六根的教育,不认知人类识神的本质,盲目顺应前识的需求进行教育,那么,人们产生违背自然法则的愚笨头脑,也就是远离慧性教育、拒绝益损教育的必然结果。

聆听老子的揭示和预言,结合我们上面的解析,就不难看出: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孩童时代,就被大人们给教愚了、教笨了,只有一颗外表看似聪明,实质上却是违背自然客观规律、不明生命真相而愚笨的大脑(“首”),放任阴我心首焱,通过纯粹的后天意识,运用前六根而管理自己生命。人们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说二千多年以来都是一种“活得不明不白的累,死得恶果增的糊涂”。实质上,连为什么来到人间,有这一场生命的过程,都是不明不白,过得很累很累,而到死的时候却犯下了大量的错误。因为我们几千年以来,整个社会主流都是接受的这种“前识智能教育”方法,从来都未曾主动放弃和校正过这一方法。相反,智能教育却是愈演愈烈,甚至登峰造极,以至于现代的孩子们起早贪黑都学不完,加班加点赶作业,连书包都装填得背不动,孩子们只有哭的份儿、喊累的份儿、喊不想活的份儿。一个孩子都知道活不下去了,我们的教育到底走了一条什么路?孩子们失去了童年、少年时代的欢乐和自由,天真与纯朴与他们无缘。我们大人毫不顾忌童心的真切感受和那个年龄的生理需求,而是以愚智的头脑剥夺孩子们的自由,扼杀慧性的出现,破坏少年儿童的心身。这一切,在当前比西方教育界还做得更为残酷,更为无情,令人心痛、心酸。惯性运动,刹不住车,好像要把中国所有的儿童都碾碎才罢休似的。

所以说,特别地令人心痛、心酸。我们每个成人、每个大人,实际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其实自己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把那一段欢乐的美好时光赠与给我们现代的孩子们并不费事。可是,由于我们受利益的驱使,由于相互之间的比攀,正逐步向悬崖的边缘在“勇敢”地迈出,所以令人心痛。

我们东方与西方虽然遥隔千山万水,东方虽然拥有和广泛存在过人类最佳的慧智型的益损教育方法,但却与西方一样,难以抵御人类智能欲望的疯长,从而相继丢失人类曾经拥有的最佳教育学习方法。这一迷失,也就长达二千多年而难以醒悟,简直就像森林里昏睡的公主一样,白马王子始终没有出现,她就睡个不醒。而只有极少数人仍然默默地担负着承传的责任和义务,使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这个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不至于真正被消灭掉,就静静地以待时至缘生而可能到来的复兴。当前,这一机缘已经成熟,前有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范例,历史上也保存着大量慧性思维优胜于智能思维的鲜活例证。其实,我们只要剥去其中人为性地蒙在外层的神秘面纱和边缘化的阴影,那么一套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益损教育之法--德慧智教育方法,就会生动活泼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成为教育领域中,开慧益智、慧智共运、培贤育圣,让孩子们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愉悦中成长,在慧性确立和指导之下,个性方向有的放矢地去发展,而完全有别于智能教育模式的全新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可以诞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3)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要想摆脱智能文明时代“前识”教育一枝独秀而百花凋零的这一现象,让孩子们和我们每个成人自己,都能优先站在即将到来的人类思维模式改变的起跑线上,迈出高效而迅速的步伐,当前正是 “其未兆也,易谋也”的最佳时机。孩子早期的正确教育,是把握人生的起跑线;而实践老子的“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的益损教育、德慧智教育,培养慧性图文执一思维方式,则是抢占智能文明转向慧性道德文明的起跑线,是开慧益智、慧智同运而培贤育圣的起跑线,所以特别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尽快实施。希望我们可以首先在自己身上去实施,在我们自己孩子身上去实施。这一点,我们可以优先去做到。

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知己知彼,要分析智能教育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动能,在历史上能够把慧性教育挤到历史的角落中去,如何才能破除它?什么是慧性图文思维方式教育的教材?人类的慧性潜能图文思维法又如何培养?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强闻博记的能力如何去充分开发应用?这几个问题,可能就是我们急待需要解决的课题。这几个问题,其实也同样既是各自独立、但却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智能文明,之所以能在我们这一人纪时期大行其道,势不可挡地发展到它的尽头,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私心和欲望的不断增强,并且未能主动依照道法进行扼制和规范,从而出现离道失德,弃正从旁,失善生恶,逐步愈滑愈远,最终发展到不能自拔,以待“寿终正寝”。

黄老修身学说的大成者们,像伏羲、黄帝、老子、庄子他们,由于性慧的深度观察,能够达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眼不看窗外能知天道规律的崇高境界。所以,对人类社会逐步地下滑,他们早已经洞若观火,心知肚明,但他们却并不会人为地去干扰这种规律性,阻扼这种总的必然趋势。但是,物极必反,他们同样早就预见到了“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必然性,所以留下了可供后人使用的慧智经典。道学因为具备超强的预见性和顺应性,所以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种“若逢其时在京城,未逢其时隐山林”的状态。老子当年所亲自撰写的《德道经》五千言,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最杰出的慧智经典。它对人类而言,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同时在慧性教育中也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慧性图文、执一思维的教科书,是最佳的一本教材。

老子的五千言,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两种版本。一种是在汉代经过后人编修,具有较强的道德理论性和方法性,专业理论性极强的《道德经》通行版本。另一种版本,是1973年湖南出土的汉墓帛书版本,也就是经我们整理而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德道经》帛书版本。这一版本,被时间胶囊封存了二千年之久。

一经打开这个时间胶囊,我们就不难以采用慧智同运的思维观去发现,大道自然的力量无比神奇,一切变化看似无序却有序。时间胶囊,为我们人类完整地保存着一部人间最好的愚转智、智转慧、慧转性的教科书,保存着人间硕果仅存的一部“执一”思维法培养、慧性图文思维法恢复的最佳教材课本。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具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与通行本《道德经》截然不同。这两个通行本已经丢失了的鲜明特点,那正是慧智同运教育中教科书和教材必须要存在的重要内容。
发表于 2010-1-1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1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哦,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红宝宝 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思无邪 的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4)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中国在周朝前,早已经创造和长期应用着慧智型文化教育,而诵读是其中的灵魂,像道学的观诵、佛学的念诵,儒学虽然滑入了纯智能教育范畴,却仍然离不开吟诵。这是因为儒学和引进溶入到中国的佛学,它们全都无法摆脱中国道德根文化所创建的文化基因的天然制约,无法抗拒而必须遵循和适应的规律所形成。

为什么说《德道经》是慧智教育的教材和课本?答案是:只要比较一下《道德经》通行本,我们就不难发现帛书本的五千言,其中的“之乎者也”四个字,比通行本多出数倍甚至十几倍之多。那么,为什么通行本会将那么多的“之乎者也”全都删除掉呢?原因只一个:因为只有删掉它们,才能削掉老子五千言作为教材课本提供给学生诵读的作用力!这是编修的用心之所在,首先让学生没教材用,这个招儿非常高。后来,智能儒学又认为,“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并无实用价值。这种定论,就是纯粹用智能否定慧性所创造的工具,正是因为智能儒学有了文言虚词的定论,现代智能思维就继续加以发挥,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将“之乎者也”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从这里可以发现,文理基因的瑰宝反而成了糟粕。

智能儒学并不真正了解和知道,祖先们是怎样创造图、画、符、文的,他们不知道图、画、符、文是祖先们通过“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这个途径诞生的。相反,智能儒学通过智能分析是外求的,他们所相信的是“远取诸于物,近取诸于身”,而丢掉和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祖先个个都能够反观内视,是取之于身内。在汉代以后,社会都是以己之智而度古圣之慧,那又怎么能准确解读慧智经典呢?其实,“内外远近”这四个字的差别,就是道学与儒学的分水岭和鉴别器。智能儒学不能涉及自己生命体内环境而研究文化,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局限性。历史上无数杰出的儒生、儒士,想在儒学的框架之内突破这一点,然而全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都只能是玩文字游戏。所以,他们就诞生了一句“名言”,叫做:“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这八个大字,实际上是聪明的智能儒学者给自己界定的一个底线,这些儒士们还算具有自知之明。

所以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只看见曹操、杜牧注解人类智能可以解读的《孙武子》,而像必须具备慧智双运能力才能注解的黄帝《阴符经》,五千年以来惟有张良与诸葛亮这两个人进行了尝试。这个现象,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当然,历史上由于名利的驱策,或者在皇权威逼之下,仍然还是存在着少数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愚智编修道学经典的事例不断发生。好笑而又可笑的是,近代经过智能儒学前识教育余绪熏染、而又接受并不完整的西化式教育的人们,肆无忌惮地纯用智能前识,正在全面白话化道学慧性经典,以满足人们的“看得懂”,以满足大人教育儿童。

经过上面的讨论,请问,大家这样纯粹用后天的智能,将慧指性经典白话翻译,然后用做教材,真的能将我们的孩子教育成大慧大智的人才吗?真的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吗?这值得深思。古代慧智性的经典,如果像现在这样没有限制地将其白话化,其实必将是中国慧性文化的自杀式终结。这话不好听,但的确是这样的性质。曾经有很多好心人,劝我用白话文多解析一些道家的经典,但是我没有那个肥胆。用白话解那简直是太随意了,那都是非常随意的东西,那是一种造业,岂能随意而为。要坦然地承认,我们的慧性全然远远不及古圣人,我们只有谦虚地站在他们的双肩之上,才能将事物看得透彻一点儿,我们自己没那么高的个子就别充长条子。慧性经典白话化,应当慎之又慎。这里面有一个界定的范围,那就是,用白话讲解是可以的,但是绝不可以将原着白话化而用作教材,不再诵读原着。这种做法,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不能为了满足我们后天愚笨的智能需求,为了满足后天的智能教育,而反过来用慧性的经典帮助智能达到封闭慧性的目的。
发表于 2010-1-14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朋友的分享!帛书版老子《德道经》 内容是怎样的,有没有朋友能分享下。最好是电子档的原著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八段锦123 的帖子

您好!帛书版老子分甲,乙本,您在网上搜一下,应该有
 楼主| 发表于 2010-1-1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5)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其实,孩子们都比大人的纯粹型智能前识聪明得多,只要他们会背诵,并且背诵得熟练了,并且坚持复诵,他们的心里都懂,比大人懂的多百倍千倍。因为六合之外的学识,不是依靠识神在头脑中的皮层上弄明白的,而是必须通过心阳丹元在大脑质层里边去启动的。而且,启动的能量来源,我们可以通过经典诵读获得,促使我们的心阳尽早、尽快地进入我们大脑右侧的办公室里去,透过皮层而达到质层而启动。

道德根文化中的慧性道学,全都是通过“内取诸于身”,而创造出“之乎者也”这几个最重要、最有利于内观、最有利于同步激活自己慧性的图文,通过高频率地使用它、念诵它,特别是观与诵高度配合在一起诵读经典,就能无为而治地产生“修之身”的效应。大家就是不相信,古代古文撰写那是一字一金,非常金贵,古人从来绝不会枉用一字,若舍掉任何一个字,都不能成句,每一个字都必须要能够独立地解析,而并不是像现代人所说的废话连篇不值钱,这就是文言文的特点。古人是一字一金,用字如用金,绝不会妄添一字在经典之中,而浪费甲骨、竹简等当时的稀有书写资源。最早期,我们的祖先没有书写材料,把觉得非常重要必须传递给后代的一些宝贵经验和知识,写在泥巴做成的泥板上面,然后晒干、烘干、烤干,保存下来。中国顺利通过了“泥板文”书写阶段,发现了甲骨、竹简、木板、木片可以用作书写材料,脱离了在石板、泥板上面刻写的笨拙方法。现在中国没有保存“泥板文”,但是在印度和世界上的其它国家还有保存。

我们的祖先是否会把那么多毫无作用的“之乎者也”,使用在非常费力才撰写出来的文章之中呢?如果它们没有作用,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弃而不用了,绝不会是因为语气表述的需要才保留它们。之所以高频率地使用它们,正是因为这几个字的开慧作用力胜似黄金,必须在诵读和内观时加以高频率地使用。

比较一下《德道经》和《道德经》的道篇第一章,就会发现它们使用的频率有多丰富,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特别适合诵读,琅琅上口。伴随着诵读,一股股的能量,震荡在自己的上、中、下三腔之中。历史上,这几个图文的结构方式,可以说,在慧性教育中一直使用、运用至秦汉时代,然后才被汉代的字和秦朝的字取代,以后才逐步弱化了它们同步内观的高效价值,但其作用还是存在着。

比如说,这个“也”字,汉代时期的“也”字,在我们的内观当中已经不再是我们整个生殖器的全息缩影了,也反映不出前列腺的全息缩影了。其字形,只是一个四脚八叉的“也”。但是,小篆当中的“也”却还保留着这个特点。只要在诵读中,观想一下这个“也”字就是自己的前列腺、自己的阴蹻,就是自己的内生殖器。那就是很容易激活它,激活它里面的生理分泌。用“分泌”描述也好,用“精气”描述也好,都是一个道。它具有这个作用。人就活在精气神里面,有了精气,思维就活跃,慧性思维可能就会诞生。

在内观同步诵读的过程中,高频率地去使用这几个紧密对应于人体内相应部位的文字,通过音和文理图像的双重作用力,就是在进行“无为而为”的变化,默行于“不言之教”的慧性激活。道学的经典诵读,离不开内观同步而诵读,因此而必须具备“恭”、“熟”、“忘”、“合”、“灵”的五个阶段。

“熟”,我们的智能熟记,才能同步内观于文或字;

“忘”,“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水”,这个“忘”是指的智能退位。只有它退位了,才能没有后天智能的明显制约而使心阳透发出慧性;

“合”,就是诵读者与经典相合,慧与智相合,心与身相合,天与人相合,一步步地深化,由量变到质变;

“灵”,就是与圣人居,与圣人谋,慧性充分展开,图文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出现。然后,再稍加引导和定向性培养,那么人们称奇道怪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阅读能力也就会形成。不要把它神秘化、神奇化,认为常人达不到。其实,绝大多数的人,只要教育方法正确,开始实践得早,而且坚持训练,都能达到。

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指出:“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老子在这里所揭示的“知行合一”的慧性教育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在五千言中所倡导的“益损教育法”、“双可教育法”,就是内观结合的经典诵读法。

这个“可”,就是诵读。“可(诵读)”非恒道的经典,“可(诵读)”非恒名的形名,呼唤非恒名的形名,就是“甚易行”之法。我看,再没有比老子提到的这个“甚易行”方法更简单的慧性教育法可以推行出来。我们现代人不能超越老子的智慧,去发明一个比诵读更最简单、比观诵方法更好的方法,而只会越搞越糟,越弄越复杂。所以,不必要再去搞发明创造新的慧性教育法,把握住老子的“双可教育法”和知行合一的“益损教育法”,就足够了。就足够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六大阶段中去用一生,不要离开这个东西,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有所收获,有所改变。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1)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我们来分析一下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中国人被汉代改良的智能儒学忽悠了几千年,只知有智能儒学教育而不知有慧性道学教育。一提到老子五千言,大家对此可能都有体会,社会上不明历史的人还以为那是道教,是宗教内容。有的智能思维者,则强行将老子与五斗米道等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问一下,在中国汉代末年才诞生的道教,采用东周末年诞生的老子五千言,老子的道德思想就成了道教吗?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我们家里的祖父就是这样变成自己的孙子的么?我看,如果你在自己家里将爷爷叫一声乖孙子,我看,当父亲的是肯定要扇你耳光的,怎么能如此界定老子的五千言是道教呢?连道学、道家、道教都弄不懂,怎么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呢?这三个范畴是不同的,可见我们现在的教育失落的内容太多了。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汉代的五斗米道教,当时是用五斗的大米来作为入其教的凭信,要是依照我们现代很多人的这种智能逻辑推理经验而言:哦,入道教是用的大米,那么大米也是道教,从此就应当不再吃米饭以示拒绝它。不可能因其用过哪个东西,然后你就再不使用它。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宗教,其实只是这一个人纪智能文明时期自然大道必须诞生出来的对人类引邪归正、对狂妄发展的智能进行一定制约的一种显道教育规范形式而已。在中国文化史中,由于道德根文化的深厚底蕴存在,中国的宗教并不雷同于西方宗教,我们不应当将两者扯在一起,混为一谈,以西解中。近代中国的教育全盘西化,属于没有宗教的洋腔洋调,的确存在众多的问题。我们对自己国家历史中的文、史、哲全都不甚了了;反过来,对西方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就这样,糊里糊涂装了一脑袋,老子说“虚心实腹”,我们肚子里却没有一点真东西。人家苏东坡当年,梅雨天时还跑到外面在躺椅上晒肚皮,人们问他晒肚皮干什么,他说:你们晒书,怕发霉了,我的知识全部装在肚子里面,所以我要晒晒肚皮。你看现代人,谁知道自己的学识装在自己的腹中,是满腹经纶呢?现在的人,都会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自己聪明,而不知道真正的学识,是要通过“虚心实腹”来实现、来完成的。可以说,学校所学无用,自学又杂而不精,也就开始像老虎一样耀武扬威,坚持己见,对一切进行怀疑指责。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现代人由于历史导向的原因,在教育领域,只知道存在着由皇帝赐封的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既被封为“圣人”,还被封为“至圣先师”,“至”和“圣”全部兼得。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封号是否名符其实,但是对于“万世师表”的内涵,我们则必须厘清一种现象。孔子,他是轴心时代慧性教育向智能教育转折期的必然代表人物,他是中国智能儒学文化教育的万世师表。孔子这位智能教育大师的出现,以及儒学教育的形成,虽然在汉代经过汉武帝的主持和宰相田玢的全面努力以及董仲舒的全力迎合,彻底地取代了黄老学说的慧性教育,但是却并不能掩盖在智能儒学文化教育形成之前,在中国2500年以上的漫长文化历史中,长期客观地存在着慧性道学教育。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2)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慧性道学教育的万世师表代表人物,当仁不让是伏羲、黄帝、老子。这其中,在慧智转换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师表,则是老子。老子的五千言,就是慧智转换这个历史时期拨乱反正的指路明灯,也是人类智能文明结束时期指引人类重新由智转慧的最佳教科书。

在汉代诞生的智能改良型儒学教育领域,由于长期将老子的教育思想边缘化、异端化,而人们也听之信之,未能确立老子是一位最伟大教育家的历史地位。虽然儒学难以抹杀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事实,但是却始终不容许确立老子是教育家的地位。教育家的地位不确定,其教材就可以否定。并且,大造老子思想是出世思想而不是入世思想的谬论,通过这些手段以期巩固智能儒学在国家教育领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他们完全忽视老子自己的教育思想论述,充耳不闻,视之不见。

老子五千言中明确指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老子的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气势磅礴,极其鲜明地代表了他的慧性道学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表达着“益损教育”的终极关怀目的。这个终极关怀的目的,一个“德”字就高度概括了,与儒学那种读好书、当官发财、只为一己私利而学,思想、境界和精神范畴是截然不同的。这个“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的终极关怀目的,就可见一个圣人的慈悲胸怀。老子五千言中,全面论述了以善修身,以正修身,以德修身,并将修身归德作为检验的标准。老子的教育思想,以德育为本,以修身为基础,开慧益智,培贤育圣,将教育逐层级地溶入到个人教育、家庭教育,展开于社区教育,扩大于国家教育,推广于普世教育。它完全是一种全民道德教育思想,而并非出世观念。所谓“出世”观,完全是智能儒学强加给老子的不实之辞。历史上,强加于道学的不实之辞的确是太多了。

老子曾经指出:“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社会的智能思维模式中,有一条经验: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我们就比较一下孔子和老子的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思想。我们在不否认孔子教育思想是人类智能的优秀教育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一种类比、对照。

老子的慧性道学教育观,是慧智双运型教育,丝毫不存在排斥和拒绝智能教育的现象。老子的教育思想方法中,本身就包含着“为学者日益”,这五个字其实就是智能教育;而“为道者日损”,同样是智能规范。他的慧性教育,是藏在这两个智能教育的后面。因为人类的慧性高度符合大道客观规律,根本不需要去教育,只要把后天的识神真正教育好了,它就出来了。它一出来,你就能知天识地,知道生命的真相,知道你为何而生,应当如何而活,将来如何去死,都一清二楚,这个慧和性根本不需要人类去教育。的的确确,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人类的识神,是这个“首焱”需要教育。像许多道学慧性教育成功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可以访问一下那些成功者,他们是慎之又慎,所“慎”的是什么?慎的就是“首焱”的顽固性、执着性、痴迷性,慎的就是“首焱”产生的私心、贪欲。

通过这个“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慧智同步,也就自然地在并行提升,进而解放了自己的慧心,慧灵就会导智,圣人之治的绝学方法,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地形成了。老子的慧性道学教育观,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尊道贵德,“以百姓之心为心”。治学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教育与老子教育的区别(3)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孔子的智能儒学教育观,原儒形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代表着人类在进入慧性被完全屏蔽时期以后必须恪守的智能学习方法。虽然历史上老子和庄子都曾经批评过他的思想,但都并不是彻底地否定。因为人类智能时代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和过程。孔子教育学的名言,是“学而时习之”“思而不学则殆”。这一教育学的名言,是高度符合单纯进行人类左脑记忆开发教育的至理名言。而且,他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规范着智能教育的基础和方向。所以,孔子的原儒智能教育思想是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符合着社会的必然需求,因而成为儒学智能教育、左脑智能开发教育的一代开山宗师。

但是,汉代的改良儒学,违背了孔子所创立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原则,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篡改。不仅提出了反人性、违背生命平等的三纲学说,而且对教育发挥的则是:知识越学习的多,积累的资本就越多,功名也就愈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海无涯苦作舟”,智能学习成了自找苦吃,不达目的誓不休,由此而诞生出“头悬梁”、“锥刺股”等等刻苦的自虐式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积累知识,从而“屯货居奇售帝王”,以换取一官半职。这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像在宋明的时候,他们直接就这样公开在教育中倡导。孔子对智能教育的创立和奠基,却为他的后来者铺平了胜利成功之路。汉代以后智能儒学的受益者,最终都是名利双收,于己、于家、于国皆有利。其实,改良儒学教育的目的,是巧妙地顺应和满足人类的私心贪欲,促生、促成人们的执着与妄想。

改良儒学,在抛弃了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育原则以后,虽然以孝道立教言,却并未超出家庭的小私,并非大公。儒学的仁爱,无法步入“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天下为公,缺乏普世价值的终极关怀和众生平等的胸襟。像汉朝提出的三纲五常,就将中国长期禁锢在与西方教育、社会体制格格不入而落后一个台阶的窘境之中。什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完全失去了老子所提倡的那种众生都是道生德养的平等观,在道德面前人人都应当平等,用道德来保持人类的平等。他违背了这个原则。因此,智能儒学教育的这种培养模式,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十年寒窗为做官,名利场中争短长。”一旦获得了名利以后,那就拼命维护,去争夺,演出了一场场反复登场的忠奸互斗,你死我活,粉墨登场,轰轰烈烈。皇帝则用名利作为法宝,将儒士们玩弄于掌股之间,收为鹰犬而用,苦难的始终是平民百姓。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在汉代经过全面的改造,终于成为智能文明社会时期的总代表,成为智能思维法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原儒,是中国智能教育学的导师,但是要注意智能教育法并非慧性思维法、慧智同运的教育法。他所开创的儒学智能教育,虽然是优秀的,却并非最全面和最正确的。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所创立的西方智能教育内容相比,就存在着孔子的继承者们并未能将智能教育全面地推进和发展,而是停留在原地,将原儒改造成皇家的御用文化。这一部分内容,恰恰又正是中国教育界导致整个社会落后于西方智能教育的原因。因而智能教育的世界中,绝无所向披靡的天才,只会存在攻无不克的团队。中国汉代的儒学界,正是这样的一个“优秀”团队,他们运用孔子的原儒思想,经过削足适履的改修,迎合皇权需求,成功地登上了独尊的宝座。

所以,历代国器在手的皇权者们全都极力推崇孔子,借用道学对人类品质分类法的名称,用“至人”、“圣人”对孔子进行褒扬。在当今世界的今天,人类对于左脑智能思维局限性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明朗化,正在自然地寻觅着慧性右脑思维的回归,我们也应当正确地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不应当让儒学唯智教育法遮蔽住比智能教育法更符合大道自然规律的老子慧性教育法的复兴。

老子的慧性教育观与孔学不同的重点,是老子提出的“益损”教育之法。

“益”,是“善”、“正”、“德”的智能教育培养,是大脑皮层有序化的整理,是益于智能意识建立正识、正意、正觉、正念的学习积累;

“损”,是弱其志,转化清除体内怒、悲、喜、恐、思五志的生成,规范和制约智能意识中的三个体元联合起来产生“恶”、“邪”、“魔”三种心识、意识、智识的可能性,全面清除智能意识的代表识神阻挡心阳丹元,顺利进入大脑右侧办公室里,开展正常慧性工作,主持最符合生命客观规律的活动。
发表于 2010-1-1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先生说
相忘于江湖、相忘于水,这个“忘”是指的智能退位。只有它退位了,才能没有后天智能的明显制约而使心阳透发出慧性。我虽不能确知熊先生“智能退位”究何所指,但似亦有体会。

请教得一兄之“相忘”之实际体会。

[ 本帖最后由 磁盘 于 2010-1-17 22: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8 09:27 , Processed in 0.0367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