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4209|回复: 40

是我们该采取具体行动的时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1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怎样做父母,我们从来都是糊里糊涂,因循守旧。不晓得该怎么办。沿袭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做法。这些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些是我们人生大部分痛苦的来源。</P>
<P>但是具体到该怎么对孩子,怎么和孩子互动,我们又苦于没有依据,没有具体的指导。这确实是一个事情。</P>
<P>这里郑重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P>
<P>也许有好些朋友已经读过这本书了。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少人用起来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非常善于说给我们一些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更为难得的是,让我们体验我们自己的情感,孩子的情感。让我们角色互换,到孩子的位置。而且,还有种种生活中的场景,配以漫画图片,列出来我们常见的错误,左边是我们错误的做法,右边是正确的做法。他还有具体的练习,让我们来回答问题。最后还留有作业。让我们自己去生活中具体实践体验。</P>
<P>我估计看了这书,并且真正认真按照书上的要求体验,做练习的人并不多。甚至好好看了前言和本书使用方法的人也并不多。那么,只能很遗憾地说,这本书并没有起到它最主要的功能。我们错过了好东西。</P>
<P>&nbsp;</P>
<P>在此,有一个提议,提议<STRONG>妈妈们自己组织一个研讨班,自己安排阅读的进度,大家就每次的阅读的一个话题进行定时的讨论,实践,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实践。最后再总结。</STRONG></P>
<P>&nbsp;</P>
<P>我相信,真的去做了,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观。愿意一起实践的妈妈们,可以去买来本书,看完之后,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在本帖下跟帖报名。然后大家一起商讨具体的研读计划,实践操作计划。我相信妈妈们一定行。</P>
<P>&nbsp;</P>
<P>本书当当网以及亚马逊网均有售(亚马逊便宜一些):</P>
<P>亚马逊:<A href="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2?_encoding=UTF8&amp;s=books&amp;qid=1275260149&amp;asin=B002USB4F0&amp;sr=8-2">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2?_encoding=UTF8&amp;s=books&amp;qid=1275260149&amp;asin=B002USB4F0&amp;sr=8-2</A></P>
<P>当当:<A href="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14902&amp;ref=search-0-A">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14902&amp;ref=search-0-A</A></P>
<P>&nbsp;</P>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5-31 10:49 编辑 ]
发表于 2010-5-31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个响应寻版的号召,马上就去购买这本书来看
发表于 2010-5-31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买,马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本书其中一段(p115)

这听起来不太难吧?其实是很难的,难的不是学会那些步骤——只要花点时间学习一下,那些步骤是可以学会的——<STRONG>难的是我们观念的转变</STRONG>。<FONT color=red>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想成是需要纠正纠正的“问题”。我们不能再觉得因为我们是大人,我们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再以为如果我们不够严厉,孩子们就会骑到我们头上。<BR></FONT>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和他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倾听他的感受,相信我们能够一起找出适合我们双方的解决办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坚定的信念。<BR>这种方法之中蕴藏着这样一个信息:如果我们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不应再把精力用来对付对方,不必再担心谁将是荣耀的胜利者,谁将是失败的阶下囚。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的力量融合到一起,共同去寻找一种结果,使我们双方作为独立的个人的需求,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 本帖最后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5-31 07: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31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及书摘

目录
<DIV class=zhengwen>给中国朋友的一封信<BR>译者序<BR>给读者的信<BR>如何阅读及使用本书<BR>第一章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BR> ◎如何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很简单,承认并接纳他们的感受。<BR>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BR>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纳,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BR>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会鼓起勇气自己去面对问题。<BR>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种方法:<BR>全神贯注地聆听<BR>用“噢”、“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BR>把孩子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BR>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BR>第二章 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合作<BR> ◎孩子们不愿意合作,是因为他们与我们在需求上存在矛盾。<BR> ◎作为家长,要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BR> ◎尊重孩子是合作的开始。<BR>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五种方法:<BR>把你所看到的事或问题描述出来<BR>给孩子提供信息<BR>用一个词来表述<BR>说出你的感受<BR>使用字条<BR>第三章 如何用其他方法取代惩罚<BR> ◎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BR> ◎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BR> ◎代替惩罚的七种方法:<BR>想出一个点子来让孩子帮忙<BR>表示强烈的不满(但不进行人格攻击)<BR>阐明你的期望<BR>给孩子指出补救的方法<BR>让孩子做出选择<BR>采取行动<BR>让孩子体验到不良行为的后果<BR> ◎当孩子屡教不改时,家长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BR>第四章 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BR> ◎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BR> 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亲自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BR>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种方法:<BR>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BR>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BR>不要问太多问题<BR>不要急于回答孩子的问题<BR>鼓励孩子在家庭之外寻求帮助<BR>不要扼杀希望<BR>第五章 如何夸奖孩子<BR> ◎在家里得到赞赏的孩子,更愿意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BR> ◎赞赏需要谨慎,善意的夸奖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拒绝。<BR> ◎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学会及时称赞孩子做正确的事情。<BR> ◎夸奖孩子的三种方法:<BR>描述你所看见的事情<BR>描述你的感受<BR>用一个词来概括孩子值得表扬的行为<BR>第六章 把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BR>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会影响到孩子们的行为。<BR>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做一个“妈妈的乖女儿”更重要。<BR> ◎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BR> ◎让孩子从固定角色中解放出来的六种方法:<BR>寻找机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新形象<BR>创造机会让孩子改变对自己的看法<BR>让孩子旁听到你对他的正面评价<BR>为孩子树立榜样<BR>与孩子共同回忆他的突出事例<BR>如果孩子按老样子行事,阐述你的感受及期望<BR>第七章 综合讨论<BR> ◎改变孩子,需要将所有的方法都用上。<BR> ◎那么,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BR>附录<BR> 二十年之后<BR> 读者来信<BR> “是的,但是………‘如果……那该怎么办……”<BR> 孩子的“母语”<BR>致谢</DIV>
<DIV class=dashed></DIV>
<H2 class=black14><IMG src="http://product.dangdang.com/images/bg_point1.gif" align=absMiddle> 媒体评论</H2>
<DIV class=zhengwen>沟通是爱孩子的第一步。如果他心里什么都不想告诉你,你还谈得上能正确地爱他么?所以我极力推荐这本书。只要看过书的父母们能认真去做,孩子会更愿意跟你说心里话,你也不用偷看日记,就能当他的知心朋友。     ——当当网读者评论jiale112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会笑出声来,它举的例子太形象了,处处有我的影子。这本书还可以看不止一遍,很多同事经推荐也买了,都说很受用。     ——卓越网读者qiyunqq 美国权威媒体评论 费伯和梅兹立希为当今育儿领域所做的贡献不亚于斯波克博士。     ——美国权威亲子教育杂志Parents Magazine 非同凡响,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人际关系。     ——《华盛顿邮报》</DIV>
<DIV class=dashed></DIV>
<H2 class=black14><IMG src="http://product.dangdang.com/images/bg_point1.gif" align=absMiddle> 书摘插图</H2>
<DIV class=zhengwen>第一章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消极情绪<BR>在有孩子之前,我以为自己将是一个妙极了的家长。我可以滔滔不绝地告诉你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有问题。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三个孩子。<BR>真正有了孩子,我才认识到为人父母的难处。每天早晨我都安慰自己说:“今天就不会那样了。”但每天都是悲剧重演:“你给她的比给我的多!”“我不要这个粉色的杯子,我要那个蓝色的。”“这麦片糊跟吐出来的差不多!”“我就是不回房间去,你管不着我!”<BR>他们终于把我搞垮了。我做了一件我以前从没想到的事:我参加了一个家长研讨班。这个研讨班设在我们那儿的一个儿童教育中心,由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家海穆·吉诺特博士做指导。<BR>这个研讨班非常引人入胜,讨论的题目是“孩子的感受”。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闪烁着种种新的观念,我手中的笔记本里装满了尚未完全消化的新知识:<BR>  ……</DIV>
发表于 2010-5-31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是很棒的一本书。第一章就讲如何接纳孩子的感受。太多时候我们只顾照顾自己的感受了(我自己)。尤其当情绪不好的时候,或者自己的心结被对方激发出来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困难。
寻版的主意很棒,妈妈们一起讨论可以相互支持,应该更有力量面对一些困难。
发表于 2010-5-31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响应版主号召!一定要买,然后身体力行!
发表于 2010-5-3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买了,懒,翻了翻就放起来了
发表于 2010-5-31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寻找中医 于 2010-5-31 06:56 发表
在此,有一个提议,提议妈妈们自己组织一个研讨班,自己安排阅读的进度,大家就每次的阅读的一个话题进行定时的讨论,实践,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实践。最后再总结。
...


“共修”的效果好,我先报名,参加~
谢谢寻版~
发表于 2010-5-3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我也有,报名研讨!

促进自己的成长。
发表于 2010-5-3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共修
发表于 2010-5-31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真的很棒。
发表于 2010-5-3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2年前就买了,正如寻版所说,看了没有切实的去做……
今天下班把它找出来,实施。
发表于 2010-5-31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经常的翻看,再翻看,时时刻刻给自己敲警钟。
发表于 2010-5-31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老早买了,当时很激动,有时家里发生什么的时候,就会想着应该用书中的哪一种方法,也试过很多次,有些确实很有效。当时同时还买了好几本书,后来又看了别的书,都觉得好,但时间一长全都忘了。现在唯一还在用并且用得很多的,就是全神贯注地聆听,用“噢”、“嗯”、“我知道了”等来认同孩子的感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8 09:27 , Processed in 0.0314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