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0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4 编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 发热
人体是一个比较有意思,并且很完备的一个体系。在唐朝以前的诸医书中,里面所记载的东西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没有像后世的书籍那样,近似于思辨医学,这也可以说是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里面的东西就不好说了。比如说这个发热,究根揭底,还是卫气的因素,温分肉的功能亢进。那么上一条说卫气的功能不能正常的温分肉,此处又说亢进,岂不是自相矛盾?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卫气是可以到达体表的,这时候人感觉温暖适中,不会寒,也不会热。但是一旦受了邪气,那么卫气就不能达到体表,或者不能完全达到体表,为什么呢?被邪气郁闭在里面的一个层面,不能达到体表,就要恶寒,郁闭在内,那么郁闭的卫气的还在温分肉,所以就会发热。此条有汗出的现象,说明卫气没有完全被郁闭,所以开始就有发热,而伤寒呢?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卫气完全被郁闭了,所以必恶寒。中风,因为有这个汗出的因素,卫气郁闭不是很厉害,所以就算发热,也不会很高的。伤寒则不一样,郁闭的程度越高,热度也就越高。临床上也可以看到,只要有汗出的人,发热一定不会是高热。
2. 汗出
人体的汗出,在内经上是这样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正常的汗出需要三个条件:阴,阳,玄府开合正常。病态的情况下,阳气盛,会汗出,比如白虎汤证;阴气盛也会汗出,比如桂枝加附子汤证;玄府老是开着,也会汗出,曾有人因为治病需要,长期服用麝香,导致全身汗出不止,数月而亡。此处的汗出,在伤寒论中叫营卫不和,主要的原因在卫气,卫气在汗出的过程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阳的角色,另一个就是玄府的开合。在此处,由于体质的因素,受了邪气之后,汗出不止,也有的人说是因为风性开泄的原因导致了玄府不闭,但我们看一下书中的其他条文便知,大青龙汤证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里又没有汗出。就算是风邪,也会没有汗出的。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一个字是什么含义就是什么含义,不会给人写隐语的,不会用一个暗含着什么含义的词来故弄玄虚,也就是仲景在序里面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看到我写的书就能见病知源,写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我在从里面扣什么字眼,认为仲景里面暗含着特殊的含义,这样估计会离仲景越来越远。中风就是中了风邪,没什么特殊的含义。包括金匮里面提到的中风,歪僻不遂,昏迷不醒等,也是受了风邪,用的同样也是汗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前边讲太阳病的时候也曾讲到,太阳病包括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就是一个受外邪之后的一个反应,不会写了中风而实际上是写的伤寒,仲景还没糊涂到这种程度。此处因为有些人平素腠理就比较疏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素体卫气在司开合的功能上有缺陷,跟正常人比较,容易汗出,受了邪气之后,汗出不止,是邪气导致的汗出,但在治疗的时候,用的又是汗法,这又是为什么?用汗法驱邪,把导致汗出的原因去掉。当然去除邪气的方法很多,但是也要考虑哪种最为合适,对人的伤害最小。邪气去了,那么导致不正常汗出的原因也就没有了,汗出自然也就止了。
3. 恶风
讲到恶风,又要涉及卫气的问题。也就是说卫气是一个大问题。此处详细叙述一下内经里面讲述的卫气的运行:《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及其经络在卫气的布散中居重要地位:
(1)卫气通过膀胱经的睛明穴出于体表
(2)卫气主要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
卫气从足太阳经“睛明”出表,循足太阳经脉上头,其分支从头顶,下耳,至耳前,分行于五阳经经脉.足太阳与手太阳、手足阳明会(交接/旁约)于睛明;手太阳与手足少阳、阳明交会于曲鬓、悬厘
*睛明是一个重要的交会穴:①手足太阳交接处;②《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铜人》注:“两目之间,鼻拗深处谓之頞中”]; ③阴跷止点
*曲鬓 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悬厘 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还通过手太阳与手足少阳相交会
<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3)卫气通过风府的调整适应各经的生理需要
具体的原文,请大家自己去翻阅灵枢经。
恶风和恶寒有什么区别?有人说是程度上的差异,这个看先发不说它对不对,看一看伤寒论怎么讲的就明白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这是12条桂枝汤证得一段描述,既恶风有恶寒,所以不能仅凭恶风或者恶寒来辨别中风与伤寒。这里也说明二者不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那么两者如何区别?目前有一种说法,恶风是见风而恶,恶风则舒;恶寒是有风无风都瑟瑟发抖的感觉。不管这个说法对与错,相比而言,还算比较容易让人信服。通观伤寒论,提到恶风的条文还有很多,如葛根汤证、麻黄汤证、过服大青龙汤、白虎汤证、风湿病等等,以及金匮里面的风水,都有恶风的症状。
4. 脉缓
脉缓,反应的是机体的疏松程度,比较舒缓,不像伤寒那样,脉是紧张的。在脉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描述腹胀的脉象:大而涩,腹胀就是腹部变大或者感觉变大,脉体也就应之而大,涩,反应的是里面的气机不畅,正好也是腹胀的机理。因为脉象的体系比较复杂,涉及的面也比较大,有机会的话会专门开贴探讨,此处就不在论述。脉象反应的就是人体的当前状况,没有什么脉证不符的情况,舍证从脉或者舍脉从证都是无稽之谈,是指下感觉不到家才会有此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