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46351|回复: 62

我讲的《伤寒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0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历代争论颇多,各家皆是思之甚久,用之有效而后著述,有精当者,有牵强者,有详于此而略于彼者。然不乏贤达,方法各异,故而山者见山,水者见水。然学问未明之前,不可妄议古人之非。本次注解,宗不破不立之原则,可取为吾所用则用之,不可取则置之。
——以1955年重庆新辑宋本伤寒论为蓝本,逐条讲解,条文号码皆宗之。参考别家伤寒,诸如玉函经、千金方、外台等。
——本次讲解,尽量忠于仲景书中之意,虽然不一定是仲景原意,但也不会乱造理论,哗众取宠,否则误人不浅;亦不会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不加思辨。
——医案选取尽量选取自己或者带有自己思路的前人医案。未注明自己思路的不取,取之则有妄加猜评之嫌;服数十剂未效者不取,治病方向不明也。
——读伤寒,须通观之,不可断章取义。伤寒论本至平至易,其门人人可入,后注者晦涩其意,反使难明,不依原意,反以正统自居,窃以为非也。
——训诂,是学问没落的征象,尽量不取此法。现今,诸如‘几几’之类,训来诂去,愈来愈远,本来就是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并无特殊含义,如此训来,何意之有?若学问做到,有些问题一看便知,何须训诂?
——本次讲解,因于水平所限,纰漏固然难免,望诸师明示。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4 编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关于太阳病的问题。
什么是太阳病?是不是后世说的表证就是太阳病?伤寒论中的太阳病指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看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太阳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以上诸条,我们可以看出,太阳病不仅仅是所谓的伤寒、中风,还包括很多的病。那么太阳是不是表证呢?这个问题,到现在似乎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表证,但是张仲景没这么说过,究其源头,应该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说:太阳者表病也。那么果真如此吗?咱们还是从仲景的原文中找答案:比如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太阳病,两三天后出现了心下结,那么还是一个表证吗?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用下法,仔细玩味,可以推知,太阳病可以有用下法的病症,不但有外证,也有里证。同样的道理,六经都有表证和里证,比如: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这条说汗出恶寒的阳明病是表未解,可以发汗来治疗,说明阳明有表证。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条讲的是少阴病两三天以后,仍然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并且说还没有出现里证,所以才用的发汗法,这是少阴的表证,也有人把这条灌上太阳,认为是太阳少阴合病,原因就是先有了太阳主表的一个理念,到底是不是,仔细玩味条文就知道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条文,伤寒论中还有不少,这里就不多说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太阳病呢?因为历来都把六病说成六经,实则是强加给仲景老先生的。到目前为止,除了仲景老先生,没人能讲明白什么是六经。直到现在,六经观点不下数十种,但都经不起推敲,各说各是,到底是不是,此次注解尽量不涉及,尽量从仲景书中寻找答案。初学的话,尽量也不要涉及这个问题,因为一旦形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很容易约束自己的看法,一看到某经病就想到惯性的观点,很多思维就被限制了。就连内经中的六经观点就有好几种:经络学的六经、运气学的六经、脏腑学的六经等等,既然这么叫了,其中必然有联系,但到底是什么联系,至今没人讲的明白,所以就乱加联系,不加思辨,实为乱经。包括现在的伤寒大家,六经讲的再好,看病的时候还是靠的方证对应,有什么证,就用相应的方药,没见过几个真正用六经看的。所以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没必要作出深刻的研究,重要的是从伤寒论中学习仲景的治病思路。当然,如果真能融会贯通仲景老先生的意思,搞出个六经观点也无妨。
2.        头项强痛
头痛项强是一个症状,产生的机理很复杂,现在都是从经络的走行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只在头和项上出问题?太阳经的走行是很长的,为什么其他地方不出现?更深一层的东西我也讲不了,就明白这个意思就好了。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这条说明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中有头痛和项强,也就是说这个头项强痛是两个症状的合称,这也是古代的一个文法,比如在诗经中也有:“男女怨曠”之言,实际上是女多怨,男多矌。
是不是太阳病都要有头痛呢?也不见得。比如有些太阳病比较轻微,仅仅有个恶寒发热,稍稍发汗就好了。反过来讲,有头痛的也不一定都是太阳病,197条是阳明头痛,265条是少阳头痛,等等,各经都有头痛,只不过发病机理不同。就连太阳病里面的头痛,机理都不一样。项强也一样。
3.        恶寒
人为什么会恶寒呢,卫气有个功能,叫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有了这个功能,人才能觉得暖和,为什么到了冬天穿的衣服比夏天要多呢?为什么晚上睡觉的时候要盖东西呢?都是卫气的原因。到了晚上,卫气要从足部进入阴分而行于脏腑,相应的体表的卫气就不足,所以如果不盖东西的话很容易感受外邪。受了邪气之后,卫气被郁闭住而不能达于分肉,那么就要恶寒。
太阳病,表证未解的时候,要恶寒,表证已解,出现里证的时候,有些时候会恶寒,有些时候不会恶寒,但只要出现了恶寒,就是卫气的功能出了问题,或者不足,或者被郁闭,不能正常的温,就产生了恶寒。同样的道理,阳明表证也要恶寒,比如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是阳明的表证。以此类推。也说明了不仅仅是太阳病恶寒,其他经也有恶寒的表现。
4.        提纲证的问题
有人把这条看成是提纲证,认为只要是太阳病都会有这些表现。到底是不是,还是老办法,从书里面找答案。这里我拿厥阴病来说明一下,比如厥阴病第一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还有一条说: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消渴,一个是渴欲饮水,是程度上的差异,并且后边的一条仅仅喝点水就好了,难道还会出现前条的诸症吗?上面讲太阳病的时候也提到过一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这里是脉沉,也是太阳病。可以看出太阳病未必都出现本条的症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4 编辑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1.        发热
人体是一个比较有意思,并且很完备的一个体系。在唐朝以前的诸医书中,里面所记载的东西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没有像后世的书籍那样,近似于思辨医学,这也可以说是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倒退,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里面的东西就不好说了。比如说这个发热,究根揭底,还是卫气的因素,温分肉的功能亢进。那么上一条说卫气的功能不能正常的温分肉,此处又说亢进,岂不是自相矛盾?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卫气是可以到达体表的,这时候人感觉温暖适中,不会寒,也不会热。但是一旦受了邪气,那么卫气就不能达到体表,或者不能完全达到体表,为什么呢?被邪气郁闭在里面的一个层面,不能达到体表,就要恶寒,郁闭在内,那么郁闭的卫气的还在温分肉,所以就会发热。此条有汗出的现象,说明卫气没有完全被郁闭,所以开始就有发热,而伤寒呢?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卫气完全被郁闭了,所以必恶寒。中风,因为有这个汗出的因素,卫气郁闭不是很厉害,所以就算发热,也不会很高的。伤寒则不一样,郁闭的程度越高,热度也就越高。临床上也可以看到,只要有汗出的人,发热一定不会是高热。
2.        汗出
人体的汗出,在内经上是这样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那么我们可以看出,正常的汗出需要三个条件:阴,阳,玄府开合正常。病态的情况下,阳气盛,会汗出,比如白虎汤证;阴气盛也会汗出,比如桂枝加附子汤证;玄府老是开着,也会汗出,曾有人因为治病需要,长期服用麝香,导致全身汗出不止,数月而亡。此处的汗出,在伤寒论中叫营卫不和,主要的原因在卫气,卫气在汗出的过程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阳的角色,另一个就是玄府的开合。在此处,由于体质的因素,受了邪气之后,汗出不止,也有的人说是因为风性开泄的原因导致了玄府不闭,但我们看一下书中的其他条文便知,大青龙汤证得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里又没有汗出。就算是风邪,也会没有汗出的。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一个字是什么含义就是什么含义,不会给人写隐语的,不会用一个暗含着什么含义的词来故弄玄虚,也就是仲景在序里面说的: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看到我写的书就能见病知源,写的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我在从里面扣什么字眼,认为仲景里面暗含着特殊的含义,这样估计会离仲景越来越远。中风就是中了风邪,没什么特殊的含义。包括金匮里面提到的中风,歪僻不遂,昏迷不醒等,也是受了风邪,用的同样也是汗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前边讲太阳病的时候也曾讲到,太阳病包括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就是一个受外邪之后的一个反应,不会写了中风而实际上是写的伤寒,仲景还没糊涂到这种程度。此处因为有些人平素腠理就比较疏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素体卫气在司开合的功能上有缺陷,跟正常人比较,容易汗出,受了邪气之后,汗出不止,是邪气导致的汗出,但在治疗的时候,用的又是汗法,这又是为什么?用汗法驱邪,把导致汗出的原因去掉。当然去除邪气的方法很多,但是也要考虑哪种最为合适,对人的伤害最小。邪气去了,那么导致不正常汗出的原因也就没有了,汗出自然也就止了。
3.        恶风
讲到恶风,又要涉及卫气的问题。也就是说卫气是一个大问题。此处详细叙述一下内经里面讲述的卫气的运行:《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膀胱及其经络在卫气的布散中居重要地位:
(1)卫气通过膀胱经的睛明穴出于体表
(2)卫气主要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
卫气从足太阳经“睛明”出表,循足太阳经脉上头,其分支从头顶,下耳,至耳前,分行于五阳经经脉.足太阳与手太阳、手足阳明会(交接/旁约)于睛明;手太阳与手足少阳、阳明交会于曲鬓、悬厘
*睛明是一个重要的交会穴:①手足太阳交接处;②《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铜人》注:“两目之间,鼻拗深处谓之頞中”]; ③阴跷止点
*曲鬓 属足少阳胆经。足太阳、少阳之会。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悬厘 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明之会。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还通过手太阳与手足少阳相交会
<灵枢-寒热病>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3)卫气通过风府的调整适应各经的生理需要
具体的原文,请大家自己去翻阅灵枢经。
恶风和恶寒有什么区别?有人说是程度上的差异,这个看先发不说它对不对,看一看伤寒论怎么讲的就明白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这是12条桂枝汤证得一段描述,既恶风有恶寒,所以不能仅凭恶风或者恶寒来辨别中风与伤寒。这里也说明二者不是一个程度的问题,那么两者如何区别?目前有一种说法,恶风是见风而恶,恶风则舒;恶寒是有风无风都瑟瑟发抖的感觉。不管这个说法对与错,相比而言,还算比较容易让人信服。通观伤寒论,提到恶风的条文还有很多,如葛根汤证、麻黄汤证、过服大青龙汤、白虎汤证、风湿病等等,以及金匮里面的风水,都有恶风的症状。
4.        脉缓
脉缓,反应的是机体的疏松程度,比较舒缓,不像伤寒那样,脉是紧张的。在脉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描述腹胀的脉象:大而涩,腹胀就是腹部变大或者感觉变大,脉体也就应之而大,涩,反应的是里面的气机不畅,正好也是腹胀的机理。因为脉象的体系比较复杂,涉及的面也比较大,有机会的话会专门开贴探讨,此处就不在论述。脉象反应的就是人体的当前状况,没有什么脉证不符的情况,舍证从脉或者舍脉从证都是无稽之谈,是指下感觉不到家才会有此说法。
发表于 2010-10-1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微博洽,不让古人。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5 编辑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1.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一个或字,蕴含了一个发热之机。不管你发没发热,只要出现了后边的症状,那么就是一个伤寒。因为邪气的程度有差异,所以卫气的郁闭也就有程度的差异,所以出现发热的时间也就有早晚,临床上,往往出现发热的时间越晚,热度也就越高,说明邪气郁闭的程度越重,发热出现的时间越晚。有些病人开始的时候没有出现发热,可是服用了大夫所开的药之后,发起热来,就以为是大夫的药有问题,于是,更换大夫改服它药。这其实是发热来的比较晚,并不是药出了问题,药也可以加快发热出现的时间,也是中症的反应,是好现象,如果大夫没有经验,认为是治疗错误,那么后果可不堪设想。
如果正气不足,那么发热有可能出现的也比较晚,甚至无力去发热。无力发热的,说明已经很危险了。如果邪气轻微,那么也有可能连热也没开始发就被正气驱除了,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发热。还有些人就算正气不足,但发热出现的也比较早,比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2.        恶寒
见前所讲。
3.        体痛
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其原因古人总结了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并且也是用起来行之有效的。当然,更深一层的原因,痛是怎么回事,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要读内经了,内经里面总结的已经很完备了,这里就不提了(最好是能自己去看内经,因为一旦我讲出来了,那么也就没有去翻阅的动力了)。这里为什么要痛呢?是不是伤寒都要痛?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条郁闭的更重,反而没有身痛,仅仅是身重,痛和这个重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条中风也有身痛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些身痛是由于不通所致。这种身痛,一般都是全身都痛,经常感冒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
那么不荣会不会也有身痛的表现呢?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的身疼痛就是。二者的区别,对大家来说都不会很困难。水平高的医生有水平高的区别方法,水平低的有水平低的鉴别方法,只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是不会区别不出来的。
4.        呕逆
呕逆的直接原因在胃,间接原因就数不清了。只要能跟胃擦点边,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呕逆。不仅仅是伤寒可以,12条桂枝汤的中风也有。因为人体为邪气所郁闭,肌表可以说是不通的,正常人的卫气是周流全身的,一旦出了问题,它就要产生反应,那么找通道像外走。到底找哪一个通道,因人而异,如果走口,那么就会有呕逆的反应,如果走肛门,就会下利,这就是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证,还有些走的是眼睛或鼻子,那么就要目瞑或者鼻衄,如果走耳朵,就有可能耳聋或者耳鸣,等等,甚至有些表现想都想不到。
5.        脉阴阳俱紧
此处的阴阳是一个大问题。在伤寒论中用的脉法主要有两分法和三分法。因为伤寒论是仲景一个人写的,前后有些名词都是一致的。三分法,就是指的寸关尺,尺中脉微、关上脉细数等等,都是这种方法的应用。两分法指的是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也有人说指的是浮沉,但是如果是浮沉的话,那么就出现了几个问题:(1)第6条说脉阴阳俱浮,那么阳脉在阳位,脉可以浮,阴脉属于沉位,何浮之有?(2)在金匮要略里面,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里面讲心死脉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如果是浮沉的话,仲景的语气应该是浮之怎么怎么样,按之怎么怎么样。(3)把脉之前,有根据部位分阴阳的,没有根据把脉的结果分阴阳的,浮沉是把脉的一个结果,不可能没把脉我就知道它是浮是沉。等等。也就是说仲景把脉分阴阳的原意,指的是关前和关后。原意归原意,引申出来的含义就多了,左右可以分阴阳,浮沉可以分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0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三七先生谬赞,幸甚!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6 编辑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1.        伤寒一日
论中经常看到伤寒几日几日,基本上没注明是哪一经,那么这些条文该归于哪一经呢?这些条文散在各经的条文之中,比如说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是不是说明就在太阳呢?综合的来看,不是这样的。因为伤寒,在难经中已经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了,广义的就是外感的总称,狭义的就是受了寒邪。此处的姑且不管它是广义还是狭义,两三天的时候,看不到阳明和少阳的表现,那么就没发生传变,本条呢,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也就是说太阳也可能不受。那么如果不受,伤寒应该是一个什么表现呢?一日二日三日,靠的是什么来辨别这个人是伤寒呢?恶寒发热,也就是大多人的表现,没有出现太阳的表现,也没有出现其他经的表现,这种情况,没办法用六经来统之,仲景就用伤寒这个词来开头。一旦出现了某一经的表现,那么就叫做传,传也就是这个意思。接下来详细讲一下传。
2.        传
《伤寒例》: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此三经皆受病,己入于府,可下而已。
以上内容完全是继承的内经中的伤寒观念,到底伤寒论中的六经跟此六经有什么关系,讲到以后的条文就会慢慢明白。本条条文的重点,是涉及了一个传变的问题。什么叫传?《内经》: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传,就是变化了的意思。内经中的六经,在三阳的时候,都可以用发汗来解决,三阴的则要用下法治疗,而在伤寒论里面,并没有多少符合这个原则的。
因为历来都有一个解释伤寒的传变规律,就是伤寒都是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进行的。伤寒论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书,是记载人的外感病的发病的。在临床上,病没有几个开始是太阳病,继而转化成阳明病的,也就是说按照这种顺序传变的几乎没有。那么如此说来,伤寒论的传变学说就不是内经的一个顺序。也就是说这种传变不存在。仔细研究伤寒论可以发现,真正六经之间的传变,仲景用的是转入、转属,比如转入阳明也,此转属阳明等,并且发生这种关系的原因也大多是因为误治,正常的情况,自动转属的情况也有,比如太阴病出现了大便硬,是转属阳明。
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病和证得关系。病,是一种疾病从始到终的整个过程的一个总称,比如消渴病。证,是对一个阶段的病机的总结,可以指导治疗,比如说消渴的上消中的肺热津伤证。有了病的概念,在看一下病和病之间的关系,例如,消渴病和中风病,二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其中也相同的证型,也就是说可以用同一个方子治疗其中的某些证型,也就是异病同治,消渴病和中风病都有阴虚阳亢的证型就可以说明。消渴病的发展过程有很多的表现,不仅仅是三多一少,到了后期甚至出现疮疡、抽搐、目盲等等情况,但这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也就是说病是一个大而庞杂的体系。消渴和中风,有时候可以出现因为消渴导致中风,这就类似于并病合病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转化,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六经病也是一样。每一经病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可能与其他经有相互兼合的情况,但是并无完全转化的情况。比如: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说明了太阳病,同样可以有下利呕逆的情况,诸如此类,数不胜数。每一经里面都有某些证型与其他经一样,比如说桂枝汤证,太阳有,阳明有,太阴也有。讲到此处,传的概念应该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了。
3.        各经所见日期
根据本条和第5条,是不是说太阳病要在第一天出现典型表现,阳明病要两天,少阳要三天?这个观点也是前面所讲,内经中的思想。我们还是从书中找答案。比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这是一个少阴病,一开始就要发热,脉沉,也就是说一受了邪就会表现出来,那么与内经里面的发病日期不符。发病与否,还是看各人的禀赋。同样的邪气,为什么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就是禀赋的原因,要不然伤寒不会这么麻烦,一个方子把所有人的伤寒都治好了,这样多痛快?不可能。
4.        脉静和脉数急
脉静,是和后面的脉数急相呼应的,脉发生变化,说明了气机在变化,那么症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会出现烦躁,欲呕的表现。综合第5条可以看出,出现了哪一经的表现,就说明传变到哪一经。仔细玩味条文就可以得出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3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6 编辑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条详解,参考第4条。伤寒两三天后,如果没看到阳明和少阳的征象,那么就是没发生传变。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1.        温病
本条是论述太阳温病的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将太阳温病和前面论述的伤寒的中风区别开来,辨别点在于渴和不恶寒。对于温病的论述,当以叶天士的《温热论》为上,开卷言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也就是说温邪是从口鼻而入,不是自表而受,所以一开始就出现嗓子疼,咳嗽等上部的表现,因为一开始就是一个里热,所以最忌发汗,不仅仅是叶天士这样说,所有的温病学家都极力反对发汗,用的是清透之法,初起用的是辛凉轻剂或平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严重了就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之类的来治疗。这种情况用发汗之法来治疗,是不会解决问题的(发汗是一种治疗方法途径,汗出是一种调节反应,二者是不一样的,比如服用五苓散后可以出现汗出,但这仅仅是机体调节的一个反应,不能因此就说是发汗之法),甚至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变证。
2.        风温
此处就是汗后不解,身灼热。本来伤寒和中风治疗后,正常的反应可能是汗后身凉脉静,这是得解得反应。此处不仅不凉,反而灼热,说明汗法用错了。用错了,就出现了一些变证: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表现的是一派热像,里热外蒸,不为汗解。身重,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面提到多次,,比如219条之白虎汤证、49条下后心悸身重、大青龙汤证、221条栀子豉汤证、风水之防己黄芪汤证、脾水证、黄汗证、妊娠水气病、太阳中暍等,总结起来不外三点:热、湿、虚。湿邪本来就是一个重浊之邪,可以引起身重是无异议的。虚,就无力,也会身重。关键是热,为什么热邪也会身重呢?热邪雍滞,耗散的正气过多所致。发过烧的人都知道,发热的时候浑身是没有力气的。多眠睡,也是热邪的一个表现,热邪上犯心神,神志不清所致,已经出现逆传心包的兆头了,但还不致昏迷不醒,答非所问的程度,还可以知道身重,还能描述出来,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平常说谁被烧迷糊了,也就是这个意思。鼻息必鼾,是呼吸深大的一个表现,比如现在的肺炎,高热的时候也会出现喘促,鼻翼煽动,这是热邪严重犯肺后出现的情况。语言难出,此处有可能是因为嗓子红肿而难出,还是可以说话的,不然怎么描述前面的症状?总的来说,这些症状都是热邪在上的情况,类似于后世温病学的上焦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一句话把这句条文的机理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所以说叶氏是大家。
3.        误治
下法:既然是温邪上受,那么就应该用清解之法来治疗。还没到用下法的程度,此处用了下法,也就是过早应用。温病最重阴津,本来就阴津不足,发热而渴,后又被发汗,津液又耗伤一次,发汗后,自汗不止,更是津液亏损,此处又过早应用下法,那么亏损的津液所剩无几,所以要小便不利,根本没有津液可以渗入膀胱了,何来许多小便?直视,跟大承气汤的目中不了了是一个道理,津液严重匮乏,难以上承于目,所以会直视。失溲,也就是说失禁了,津液已然不足,为何还有失禁?阳明病里面多次提到,小便利则大便硬,也就是说有里热的时候,小便会加快,此处虽然小便不多,但是次数很多,点滴而出。
火法:什么是火法呢?火针、火罐、烧砖等,都属于火法,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筋伤骨,血难复也。用了火法之后,就要伤血,这也是伤寒论里面的观点,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灼则身发黄,此处的黄是血热所致。剧则如惊痫,时瘛疭,严重了,就像惊痫一样,什么叫惊痫?惊痫就是痫病因惊而发者,受了惊吓,就要发病,手足抽搐,口吐白沫,双目上翻等等,可以理解成所谓的羊角风。高热的情况下,经常可见抽搐,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大筋软短,软短为拘。
逆:何者为逆?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也就是说前后不循缓急之法,汗下倒施,该用什么方法不用而用他法,就属于逆治,这样则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逆一次,还可以补救,再逆,就说不过去了,一个大夫保不住会治错一次,但贵在错而自知,错而能改,要是一错再错,那么这个大夫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发表于 2010-10-14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明理。
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4 18:03 编辑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阴阳
本条论述的是发于阴和发于阳的不同,是伤寒的总纲。当然,对本条的看法,历代也是争论很多,围绕着什么是阴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么几种:1.阳经阴经说,认为发于阳是在三阳,发于阴是在三阴。2.阳指太阳中风,阴指太阳伤寒。3.阳指太阳,阴指少阴。以上这些看法,其实在伤寒论里面都有答案,如果是在阴经阳经的话,那么阳明病始得之不发热而恶寒,太阳伤寒也有未发热的,少阴始得之,发热脉沉,阴经病也可以发热,所以说这种说法不对,同样,第3种观点也不对。第二种说法固然也说得过去,但是还是把思维局限了。
其实这些分歧的产生,是因为首先被自己的六经观念定局限了,一见到阴阳就想往六经上靠。其实仲景在此仅仅写了个阴阳,并没有写阴经阳经,也没写太阳少阴,也没写伤寒中风,还是以前说的,古人写东西不会用隐语的,就是一个阴阳辩证。有发热的,不管你在三阳还是三阴,就是发于阳。没有发热的,不管在三阳还是三阴,就是发于阴。太阳伤寒还没开始发热之前,都是发于阴,开始发热之后就是发于阳。
2.六七日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都牵扯上河洛之数,纯粹是胡说八道。张仲景在看了那么多的病人之后,还得去想想用河洛之数推一推到底在哪一天愈,是张仲景有病呢?还是用河洛之数去解释这条的人有病?不言而明。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经验总结。当然,这么讲也不是否认什么所谓的天人合一,合也得有个正常的合法,不能乱合,就像现在都一个笑话说的那样,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那么唐僧的屎可不可以呢?
当然,此处的六七日夜是一个大概日期,不是死的。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从这条可以看出来,是要分人的,一般人可能感冒也就六七天,可是有的人一个月、甚至半年都没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知止

知止老师也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  经
本条讲的是太阳病,七天之后,基本上就能痊愈,有些人还没有愈,那就要针足阳明。
前边的条文也讲了,不管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基本上不会超过7天的。这是行其经尽得原因。那么什么是经呢?是不是指的六经?后世的传经观点,可能就是由这条引出来的,认为指的是六经,一天传一经,顺序相传。其实是错误的,算是没有通观伤寒论,断章取义。经,在伤寒论里面,经字有好几种含义,比如在124条中指的是经络,在67、160条中指的是经脉,还指月经,比如妇人伤寒,经水适来等。其实在伤寒论中,大多数指的是时间概念,后面的条文涉及的较多,比如过经不解、过经十余日、到经不解等,指的都是一个时间观念,也就是一经是一个固定的时间观念,也就是一本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叫一经,否则何来过经几日这样的说法?并且具体的很精细,所以说这个经,类似与月经的经字,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到底是多长时间呢?就是前一条的发于阳,7日,发于阴,6日。
并且在本条中说再经,说明了还没出太阳的范围,所以用了一个再字。
2   治疗
治疗,在此处用的是针灸的方法,针足阳明。针足阳明不一定是阳明病,比如说合谷、曲池,都是可以治疗太阳病的,为什么非得说成是在阳明呢?就跟热入血室要针期门是一个道理,期门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汇穴,也是肝之募穴,属足厥阴肝经。难道就因为期门是厥阴经的穴位而说热入血室是厥阴病?显然是没有依据的。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对于本条条文,我们可以来考虑一下张仲景当时的情形。经过了多年的临床,他发现一个规律,太阳病在一个时间段都会有减轻的一个反应,于是他把这个时间段记了下来。当然,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从术数的角度来理解这条,在没有理解什么叫太阳病的情况下,可以接受,这样可以有助于理解什么是太阳,但是这是反推,反推就有反推的局限性。因为张仲景写这条的时候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验总结,他不会先用术数学的观点推一推在写出来,没有这回事。见病知源,看了我就能知道,难道还要人去学什么术数?所以学伤寒论,一定要从张仲景的角度来看,虽然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意,但也不会偏离太远。
为什么太阳病在这个时间段就能减轻呢?也是有原因的,理解这个问题之前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太阳,否则无从谈起。那么太阳是什么?除了张仲景没人能明白,所以这里也不乱讲,讲了之后也是错的。
那么本条有没有用处呢?临床上怎么去用呢?来了一个病人,头痛,头痛在六经里面,每一经都有每一经的头痛,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些时候,不好区别,只有一个头痛,怎么办呢?这个头痛病人每天到了9点就开始减轻,说明了什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说明病在太阳,就可以用太阳的方法治疗。
发表于 2010-10-1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好啊!谢谢楼主
发现几处字打错了。
----------------------------------------
“恶风是见风而恶,恶风则舒”。
“恶风是见风而恶,无风则舒”。
----------------------------------------
“那么找通道像外走”
“那么找通道向外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心勤


    多谢心勤老师的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0-17 08:04 编辑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  风家
家,在伤寒论里面涉及了不少,也有不同的含义,比如说喘家、咳家、汗家,指的是平素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的称呼;黄家,则指的是只要患了黄病,就叫黄家;呕家、疮家,指的是某些疾病的一般患者;脾家、胃家,指的是脏腑。此处的风家,指的是平素容易罹患风邪的人。他们受了邪气之后,痊愈的时间就比一般人要长。正常的人只要预防得宜,一般是不会罹患伤寒的,风家则不一样,很容易就感受了。
2  解和愈
解,在伤寒论里面,是指导致阴阳不平衡的原因除去,有时候也叫做差。愈,必须是阴阳平和才能叫愈。从本条也可以看出来,解和愈是有区别的,虽然解了,但是还没有愈。受了邪气,就要引起阴阳失调,把邪气去除之后,到底解的目的了,但是阴阳尚未得到平衡,所以还没有愈。
3.十二日
前面的条文也讲了,一般的患者大多在六七天就能好转,但是体质不好的人好转的时间可能就要长一些。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病人,感冒之后,病程都超过一个月了,还没有痊愈,这种人的体质一般都是偏虚的,治疗的时候要适当的扶正。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本条主要讲了有些疾病的外在表现和病人的欲望相反的情形。反字,一般在伤寒论中有这么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应该有而出现的,另一种是尚未而有。强调的是后面的表现。大热和大寒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欲和不欲是病人的喜恶,皮肤和骨髓是指的表里而言。身大热的时候,不一定是真热,有时候病人喜欢用被子盖住,说明病人喜欢这样,那么就要从盖被子的角度来看病人;反过来也一样。比如317条就是身热的表现,但是真阳已经不足了,所以用通脉四逆汤来治疗;350条,外有手足厥冷,其实有一个里热的内在因素,才导致了手足厥冷,所以使用白虎汤来治疗,这就是说,看病的时候,寒热的外在表现很容易辨清,但是一定要结合病人的整体情况来看,这样才能减少失误。在《金匮要略》中也曾讲到: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治病的时候,要考虑病人的喜恶。在《柳选四家医案》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病案:一人咳嗽,时日旷久,找了很多大夫都没治好,后来找了一个大夫,在问病史的时候了解到,这个病人在吃饭后咳嗽减轻,于是就找到线索了,吃饭后减轻,说明中气一足,咳嗽就减轻,于是以培补中气为主组了一个方子,方中并无一味治疗咳嗽的药,但应手而愈。这考察的就是一个大夫的细心程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02:30 , Processed in 0.0308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