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474|回复: 2

略说“精、气、神” (胡涂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7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加过三个来月古传中医网络实修的人,多半都觉得自己精气神比较足。我这个糊涂医治糊涂病博客里,多次谈及精气神。这篇文章,胡涂医再简单谈谈古传中医所说的人身三宝——精、气、神,希望这方面的知识对大家日后的实修有所帮助。

精气神是生命三大要素,古来炼养大家都特别注重积精全神。翁象川先生在注释《悟真篇》时说:“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我们现代人精气神耗得早、耗得多,而没有几个懂得好好炼养,所以亚健康的人特别多。

一般谈论精气神这个问题,都是从“精”开始,再谈“气”和“神”。在医家真传里,却正好倒过来,总先谈“神”,因为“神”与“心”两个概念太相近!—— 学习古传中医或者走养生修道的路,如果不明白“心”与“神”,终将如盲人骑瞎马!各家各派,说到底都是在想方设法明心、见性。北宋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自序里说:“欲体至道,莫若明乎本心。心者,道之枢。”这真是明师之言!《黄帝内经》多次论及“心”与“神”,我在前面的不少文章里尤其是《实修结束,谈谈“心”》里提到了一些。这里随便捡几句重温一下: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

按照古传中医的观点,万病由心起,治病必治心。心是最根本的,神是由心而生。古传中医认为心的本体是无为的、静寂的、不动的,是“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的(这与佛家讲的三法印是如何相似!)。很多人都知道中医经典里常说“心藏神”,却少有人知道心与神的主次。古传中医有一句千古不传的秘诀,叫“寂然不动为心,感而遂通为神”。心他老人家亘古长存、如如不动,她生成万物而不占有万物!太上在《道德经》里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什么“少”反而能“得”而“多”反而就迷“惑”呢?这不就是说的别耗那么多神,胡思乱想越少越容易“明心”吗?所以太上教导我们说,那些已经从此岸到达了彼岸的圣人们,懂得“抱一为天下式”。啥叫“抱一”?我在前面的文章《独立守神 —— 《黄帝内经》点滴 7》里讲“独立守神”的方法时引用了这句话,“抱一”就是为了将“心”专注于“一”处,以起到独立守神、收心止念的目的!

整个古传中医的修习过程,说到底,就是修心和炼命。修心之说,与佛家的说法如出一辙!炼命,则是分阶段将精、气、神三宝凝化。所以“精”和“气”这两宝也就特别重要了。

同样先说“气”。古传中医所说的“气”,是有不同层次的。对于一般的人,明师们往往只说“呼吸之气”,对于门人弟子,则说“内气”、“真气”甚至“先天一气”。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过气功热,当年的不少“大师”,忽悠来忽悠去其实都在“呼吸之气”上折腾,让内行人笑掉大牙。古传中医在收心止念开始时就用正呼吸进行调息,叫做“调真息”,到了神、气、精渐渐合凝、合炼时,此时之“气”叫做“真气”,古字写作“炁”。这个炁的运行,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 不像我们普通的人呼吸,只从口鼻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所以庄子在《庄子·大宗师》里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参阅《医家秘传——“玄关”vs “先天一气”》。

如何做到“真息”呢?真息即无息。《道藏·洞真部·玉诀类》说:“心不动念,无来无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这些话,多么像佛家的话呀,这就是方法!

最后说说“精”。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肾”vs “精”》里说过这段话,大家不妨重温一下:

“古传中医所说的“精”,并不单指男性排泄出来的那个精,那是后天之精所转化。古传中医认为精有两种——后天之精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很好理解,就是交媾之精、血、津、液等。所谓先天之精,则是“元精”,就是本文刚开始时提到的“自家水”,它是人体的“真药”。我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活子时”的概念,其实人体在“活子时”时所产生的“精”,就是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可以藏于人体的每一个角落,换句话说是“全身无处不藏精”,但主要藏纳于丹田及内外肾,当然,五脏六腑皆有先天之精。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之中,受外感则与元气分别,成为后天凡精。”

在古传中医的真传里,有个说法是,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念头一动就成为后天之精(所以要时时正身、内省、止息)。古传中医所说的“精”,是人体大药,是神和气用来凝炼内丹的原材料。在人体静到极点,微觉有动而非动,纯而明心,气足源清,可“以神炼之”的东西。这就是吕洞宾真人说的那个东西——“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

精、气、神三者,古传中医认为应该以神为主。神、气、精常常“相恋”,六世达赖的很多“情诗”,在内行看来,都是写的这回事儿,与男女情爱无关:)

真有实修实证的人看到以上文字多半会豁然开朗,看不懂的,就在以后的实修历程中多问问自己这些问题:

“神”守住了吗?
“心”静到极点了吗?
平时有注意节欲保精吗?
那个呼吸之气“以踵”了吗?
念头越来越少了吗?
日子越过越简单了吗?
今天比昨天轻安、快乐了吗?
知道狗熊是怎么死的了吗?:)

如果以上都没有,拜托不要到处说自己在修行学佛啥的,都是自欺欺人!

最后引用一首陆放翁的诗结束本文:

“存神止虑自长年,
黄老遗书汉尚传。
妙语虽传人不省,
却从丹灶觅神仙。 ”

祝福大家身心轻安,暑期愉快:)

胡涂医
2012年7月7日
http://blog.sina.com.cn/realtcm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修结束,谈谈“心”

最近三个月的网络实修总算结束了,从大家的总结和体会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今天有位朋友留言说:“网络实修刚刚结束,大家就办起了诗社”。经过三个来月的“零容忍”苦修,大家吟诗作对放松一下,也无不可。胡涂医只是希望大家把实修实证的习惯坚持下去,不要以为网络实修结束了,就可以不再用功了。咱们的网络实修是结束了,你自己的以身证道才开始呢!——当然,大家也可以来这里诗文会友,看看未来能不能在咱们古传中医的队伍里也出一个半个“七贤”之类的人物:)

三国魏诗人阮籍先生是当年的“竹林七贤”之一,崇奉老庄之学。其《咏怀》八十二首,冠绝当时。而阮公其实是易学名家,深通易理、乐理,著有《通易论》、《乐论》等书,后世多只知其诗文之名,而少知其易、乐之学。当代“最后的通儒”——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老先生评介阮公“盖以《易》为诗者也”。饶老先生在和阮籍《咏怀》第五十三首中写道:“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不见风中松,卓立不易方。
谁明忧患故,而具此刚肠。
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
至人安所归,萱草树芝房。
炎丘已火流,群虱犹在傍。”

饶老的这首诗,毫不客气地批评了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为“小人”,因为“君子道其常”。所谓“君子”,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君子终日乾乾”。一直自强不息的人,仿佛寒风中的松柏,巍然耸立,不轻易为外境所改变。饶老用“道其常”来形容“君子”,这真是大家手笔!太上曰:“道常无名”,自强不息的人,反而愿意抱朴、无名。谁能洞明忧患的因果,而具备刚直不阿直心向道之心呢?饶老一句“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把诗、心、易三者(或者说诗心与易学两者)贯通,可资以未来百世的精神粮食,那才是“至人”所向往的境界、地方——萱草茂盛、灵芝仙草成长的山清水秀,心无杂染之地。只可惜时下山丘乡间,民众还是水深火热,那些寄生虫还依附在其一旁⋯⋯饶老这首诗,让人一咏三叹!有心学习古传中医者,应该学习“君子道其常”的品行,才可望有朝一日“诗心与易通”,诸般学问皆通达无碍。

说起“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此外还说它是五藏六腑的大老板,是精神的家园(《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在中医的世界里,“心”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主血脉和主神志。

古人所说的“心主血脉”,是指心主血和主脉。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来发挥其濡养的君主之功。而心脏的搏动,古人则认为主要依赖于“气”——心气!心气旺盛,血液才能在脉内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则会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至于“脉”,其生理功能有两方面:一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即血脉对血的运行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方向、一定路径而循环贯注,流行不止。二是借助脾、肺的功用,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周身,滋养脏腑组织器官。这就是“心主血脉”。

所谓“心主神志”,指心分别主“神”和主“志”,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说的这个内容。心气足时,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才正常。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其直接结果就是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可见反应迟钝,精神萎靡,神志不宁,谵狂健忘等问题。明白“心”的功用,治起病来才能得“心”应“手”。

事实上,我们现代人,很多人对我们的“心”的功用了解还很有限。我在上面说了,心所主神志,包括了人类的所有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换句话说,我们的所有七情六欲,都起于心。这方面,许多人只知道佛家论述最多,其实医家早有论断。《类经》便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可见“唯心”之说,医家与佛家都颇有“共识”。当然,佛家对“心”的论述,的确是最彻底的,“即心即佛”嘛。

学习古传中医,要时时勤向心地用功夫,能够认识“心”的本质,实修用功起来才容易得力。五祖大师对慧能六祖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真是千载难遇的明师训示!不知道大家在三个月的网络实修过程中,有哪一时刻,看住了自己的本心?

中医所说的“心”,不仅仅指父母所生的“肉团心”,还指那个主宰着我们一切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心”,佛门把这个主宰着我们一切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心”分析得非常透彻。大家不妨去找找相关的经典来读读。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实修实证有所帮助。

先说“缘虑心”。这是“缘”于外境而起思“虑”之心,所以又叫虑知心、了别心。是指我们的第六意识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外境的妄心。在“心”的所有情志活动中,这个“缘虑”老兄最为活跃,它不断向外攀缘,思虑、思考事物,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从没消停过。它随尘触境,起灭无常。这个“缘虑心”就像大海的波浪,本来并不存在,有风则有波浪,无风则“风平浪静”,它没有“自性”,不过是随“别人”(风)起灭而已。我们看很多人写的实修体会,都能看到那一颗颗“缘虑心”在随风起舞:)

另外有一个“思量心”。这是指第七意识(佛学叫“末那识”)的作用。此心是人世间所有纷争的根源!人生种种看不破、放不下的执着烦恼都是因为它老兄而起。饶老那句骂人的诗“小人计其功”,就是这颗“思量心”在作怪!其“特征”是,执着有个“我”存在,由此带来“我的爱”、“我的恨”、“我的如来我的卿”⋯⋯等等(与此相关的佛学名相很多,比如“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等等)。

还有一个“积聚心”。这是指我们的第八识(佛学叫“阿赖耶识”),我在《你也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中说过,这个“心”就像电脑的超级大硬盘,它储存着我们无始以来所思所想所造所作的各种“记忆”——不管是“善”还是“恶”,一律记录在硬盘里。这个“心”是真心和假意揉和在一起,是真如与无明和合而成。因此“积聚心”具有真妄“两面性”,换句话说,“积聚心”就是指的真心和妄心。真心,是那个自性清净,恒常不变的心。这就是饶老的诗“君子道其常”。所以太上曰:“知常曰明”。妄心,则是指杂染虚妄、生灭变异的心。佛学的“真妄同源”就是说的这颗“积聚心”。所以太上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哎,医家、道家、佛家,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呀!

最后一个叫“真如心”。它老兄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我们本来就有,真实不虚的清净心,元朝中峰明本大师赞叹它“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我们的“心”,需要专门拿出点儿时间来实修来滋润。实修实证,也希望大家多多用“心”。祝福大家“诗心与易通,百世资稻梁”,早日洞悉那个“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中天”的东西!

胡涂医
2012年7月3日
http://blog.sina.com.cn/realtcm
 楼主| 发表于 2013-6-27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缘虑心”老是在随风起舞~
我的“思量心”一直特重~
我的“积聚心”硬盘不大~
我的“真如心”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02:06 , Processed in 0.0288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