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2314|回复: 2

不同版本《伤寒论》中条目探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6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林古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着,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湘古本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

请问各位,如何理解以上三种不同的条文?
发表于 2013-10-27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何自学中医 于 2013-10-27 20:44 编辑

之所以有不同的版本,关键在那句“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的理解不同
其关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这一组证候怎么可能和“无阳”联系起来?所以桂本加了个“脉浮大”,湘本干脆另起炉灶,只承认“脉微弱:为无阳,成了当归四逆汤。
但是,从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这条可以看出,在太阳病欲解而未解的时候,脉微是可能出现的(当然既然说未解,必然尚有发热恶寒),而后面的必振栗汗出而解,说明这时候的太阳病是比较容易解的,这也正符合了“小发汗”的治疗原则,如果这时候热多寒少,用桂2越婢1汤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我比较认可宋本的说法。后面的两个版本,明显是不能理解,“脉微”而又用发汗剂所以加上去的。
当然,其中的“此无阳也”仍然是比较不太好理解的说法,目前我理解为,太阳病到了“脉微”欲解的阶段,这时候被寒邪郁在里的阳气已经马上出来了,故说“此无阳”。这应该与那个“病有发热恶寒者,病发于阳”的说法有一定的呼应性。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兄台回答,伤寒论中条目不止这一处待讨论,待我把整本背完后再做详细思考,到那时也许很多东西会自然明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7 14:42 , Processed in 0.0288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