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不是权威人士,只是谈一下自己平时看病开药的体会,有不同观点的欢迎指正,讨论.
经常有人举例伤寒论的方子量有多大,然后就说现在的量如何不济事等等.我去药房抓药时也经常遇见药房先生拿着<中华药典>来讲我开的桂枝10太多了,细辛10过量...
仲师写伤寒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救急(序里自述的很明白),所以量比平时用的大些, 但是即使救急,量也没有大到让人吃惊的地步,以桂枝汤举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桂枝三两是45克,注意是"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一次煮了三次的量,而且那时煮药只煮一次,不像我们现在煎两次,所以合下来也就是15克,如果算上我们两次煎有效成分出来多些的话,桂枝一剂的量通常在10克左右.
有次听一个网站办的中医讲座,讲到麻黄汤,那个老师说他平时就是按照伤寒论原方开的分量,我特意问了,三两45克???!!!.问他,这么大的量吃下去出问题怎么办?他回答:不是一次吃的,吃一部分,好了就不吃了.那么病人知道一部分是多少吗?
麻黄汤寻常开9克就可以使我发汗了,我是179CM,80KG.
在此再多说一句,学中医千万不能偏,<伤寒论>有郝万山,刘渡舟老师讲的MP3,<内经>有王洪图老师讲的,<温病>有赵绍琴老师讲的.这些是公认的大家,立论不偏不猗.如果真要在网上听讲,也请先听完这些大家讲的,这样自己有一个分辨能力.
一般不是急危症用药都不会太重,因为身体本来就虚弱,大剂量的药身体不容易吸收,也不好"抗衡",呵呵,无论怎么说,都有各种理由反对,至少当医生的要自问,这样的药量自己愿不愿意吃吧.
说到底,人生在世皆有因缘,看你的福报如何了,所以古人教导积善行德确实是利己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