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61|回复: 0

九一八谈中国人的复仇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8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ay 于 2025-9-18 19:38 编辑





今天九一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需要记住的一个日子。也借这个机会谈一下我们中国人历史以来的复仇观。

在全球到处开销的前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和形形式式的非政府组织(NGO)和基金会的推动下,仇、怨仇、仇恨和复仇这一类原本中性的词汇都已经失去了它们的原义,被丑化成贬义词。

在全球DEI运动的大背景下,现在人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心底有啥仇恨了,更羞于谈论复仇了,全都变成了心底充满阳光的三位一体的圣母:Diversity(多样性),Equity(平等)和Inclusion(包容)。

顾名思义,仇就是怨仇,一个发生了的历史事件;恨就是怨恨,由怨仇未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在现代语境和人为的强化之下,仇恨一词成了一种接近犯罪的心理疾病,复仇一词直接成了犯罪的同义词。

我们汉人的祖先是怎么看待的呢?

《公羊传》提出:”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这个思想成了中国后世几千年来正统糯家支持复仇的法理依据与纲领性文件,并演化成大复仇的民族观念:私仇五世可止,国仇百世亦可复。百世,在这里是一个虚指的概念,意指天老地荒,国家之仇都必须得到伸张,否则永无穷尽。

在礼记中,孔子回答弟子关于复仇的问题: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用现代的话来说,子夏问孔子:“对于伤害父母的仇人,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卧草而睡,枕盾而眠,时刻准备着,不出去做事,与仇人不共戴天。如果在街上遇到仇人,都不用回家拿兵器,直接空手与拼他了!”

在论语中,又有弟子问同样的问题:“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华夏族最早的百世之仇通过“精卫填海”这一悲怆的故事进行叙事的:

殷商建立前的1700年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蚩尤驱逐炎帝”,黎氏自立。为记住此仇,炎帝一脉留下了“精卫填海”的故事,传达的意思是面临大海的东方是我炎帝子孙的领地,后世子孙必须记住,要夺回来。

1700年后,按古时来说,差不多就是百代后,炎帝后裔商朝建立,将九黎定义为东夷,不断攻打,此为“百世之仇犹可报也”。一直到商纣王,仍然在对东方用兵,为了恢复故土。以致于西周兵至朝歌,主力部队仍然在东方无法回师。

后世儒家对报仇向来很宽容甚至支持。有仇报仇,有怨申怨,一直到解决为止,直接了当。当然,现在是法制社会,你不能擅自行动,要籍由国国家司法机关来实现正义。这是时代发展对程序正义的要求,并不是否认复仇的正当性。例如,童年被贩卖的贵州人杨妞花,成年后要求将人贩子余英华判处死刑,不求别的,最终国家司法机法也帮助她实现了复仇的愿望。这是一个现代典型的复仇案例。

我国一直不取消死刑,里面最深沉的文化因素,就是我们中国自古的复仇观。如果你可以无正当理由剥夺别人的生命,你必须以命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现在的司法机构对此也是慎之又慎的。大唐帝国时,别看唐太宗东南西北四处用兵,但涉及国内的人命案时,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反复五次审核才能最终决定。

汉武大帝,卫青,霍去病,横扫漠北,封狼居胥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复白登山之仇。《汉书·匈奴传》记载,太初四年(前101年),武帝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这是汉武帝复仇之战在法理上的依据。

通读隋唐书历史,你会发现大隋与大唐对发兵辽东简直到达痴迷的地步,不少于对漠北和中亚及波斯等地的用兵。原因无它,就是“辽东固中国地也”。这段历史在教科书中很少提及。

最令人感动的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政府居然设立了国家基金会。这种操作实在太前卫了。

大复仇的观念历代以来根深蒂固,一以贯之。神州陆沉,宋理宗的头盖骨被蒙古人挖走做成了酒杯。明太祖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使命,光复华夏之后,第一件事是把宋理宗的头颅酒杯找回来,隆重祭祀埋葬。

孙中山先生光复中华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发布两个文告:一是《祭明太祖文》,一是《谒明太祖陵文》。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率文武官员拜谒明孝陵所发表的文告昭告明太祖在天之灵:

乌乎!国家外患,振古有闻。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明,河山再造,光复大义,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罢疲,满清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迭起迭踣,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呜呼!我高皇帝,时怨时恫,亦二百六十有八年也。岁在辛亥八月,武汉军兴,建立民国。义声所播,天下响应,越八十有七日,既光复十有七省,国民公议,立临时政府于南京。文以薄德,被推为临时大总统,瞻顾西北,未尽昭苏,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谊,卒使清室幡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敬于文奉身引退之前,代表国民,贡其欢欣鼓舞之公意,惟我高皇帝实鉴临之。敬告。


辛弃疾诗: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每一个汉家男儿年轻时读到这诗不会有一种感动吗?

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这些诗无论是什么年龄,读起来都会令我们北望中原。

这些回肠荡气的诗词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复仇、光复故土。读着读着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热泪盈眶,因为它唤醒了祖先在基因里给我们留下的深沉嘱咐。

现在一些吃太饱有文化的人提出宽容,提出不能记仇。但我们有什么权利替我们的祖先去原谅仇人呢,况且,时至今日,他们几乎是举国上下都压根不承认自己对中国犯过错呢。你提出要原谅他们,是不是自作多情?

汉人是一个毫不伪饰的民族,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一些宗教民族都是主张来世来生及彼岸实现正义,我们中国人认为此时就是永恒,此地就是彼岸。我们的祖先从来不让正义行在天上或来世,而是主张此时此地就要实现,此时不行的话,一百代之后也可以,反正必须兑现,甚至还坚信大同社会将行在世上。这个是中国人奇特的世界观,也体现了中国人历史以来的执行力。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等故事或历史,无不体现了华夏族的这种赤子之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三七养生加入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11-1 21:47 , Processed in 0.017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