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11042|回复: 9

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训蒙大意示教读》
明 / 王守仁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0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诗选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示诸生三首

  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画,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

  人人有路透长安,坦坦平平一直看。尽道圣贤须有秘,翻嫌易简却求难。
     只从孝弟为尧舜,莫把辞章学柳韩。不信自家原具足,请君随事反身观。

  长安有路极分明,何事幽人旷不行?遂使蓁茅成间塞,仅教麋鹿自纵横。
     徒闻绝境劳悬想,指与迷途却浪惊。冒险甘投蛇虺窟,颠崖堕壑竟亡生。


答人问良知二首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知得良知却是谁?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


答人问道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别诸生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中秋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发表于 2012-11-20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把王阳明看做异端,其理念多年来也一直没有成为主旋律。很多人却很崇拜王阳明,可谓很极端。不像佛家,道家,儒家那样,很普世。不极端。一直不清楚为什么?
发表于 2013-2-1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12wxy 于 2013-2-14 12:39 编辑
很多人把王阳明看做异端,其理念多年来也一直没有成为主旋律。很多人却很崇拜王阳明,可谓很极端。不像佛家 ...
iamgold 发表于 2012-11-20 13:27


个人以为:“很多人”  与“一些人”的所有认为,那是他们的,而非您的亦非我的。当“所有人”都认为错时,不见得真的是错(某个人所接触到的“所有人”又能有多大的范围?)。

而圣贤们所述恰不是他们“认为”出来的,是真实修行由心生发出来的。故真有心效仿者会少用脑“认为”而多用心“体证”。体会与认证还在于个人。

若有说得不妥,请见谅!




感恩先生,引述经典,令人有章可循、不致盲然茫然或木然!
发表于 2013-2-1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ppy12wxy 于 2013-2-16 19:11 编辑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觉得这正是作为孩子父母者需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当下正时值春季,孩子亦是人生之春季,“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多令人振奋的消息!
发表于 2013-3-2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发表于 2013-8-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的修法,其实与禅宗观心、道门清净经的修法是内在一致的。早年因为格物不得法,抱病终生,其间为治病接触佛道颇有心得,为后来龙场悟道奠定了基础。但因当时佛道避世,不能解决世间的问题,王阳明有救世之心而未遇完整的大乘教法,因而有排佛之论。
    王阳明的良知,就是我人一念未生时的灵知,了解和保护祂,这方面禅宗的直指最直接。其中的规矩,就是好好保护我们的心,时时不被外在的现象迷惑,不被内在的欲望牵引,这个灵知的作用就可以显发了。
    方法上,我们念佛、持咒、念经,都要落脚到我们的灵知清净,不为事相、概念所染污,让心归于平等、清净、慈悲,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知行合一了。无为是知,是理,是成就一切事行的原则,一切事行,皆以自然之理而得成就。这是到了事理无碍的境界了。
    再进一步,事事无碍,是真正禅的境界了,王阳明虽然还没有达到,也算是世间少有的圣者了。能够了解圣者之言的人,包括王阳明,在中国社会极少成为主流,这是中国人的不幸。
发表于 2013-8-15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可形容现今中医的现状,也可形容国内方方面面。
阳明先生的良知一粒,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终破群阴!
发表于 2014-4-1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说的真好。
发表于 2014-9-18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引导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至于现在的人教育儿童,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要求他们严格约束自己,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知道要求他们聪明,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只知道鞭挞束缚他们,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把学校看作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于是,他们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我的教育理念,本意就在这里。我恐怕世人不能体察,认为我很迂腐,况且我就要离开了,所以特别加以叮咛嘱咐。你们这些教师,一定要体察我的用意,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言论就更改废弃我的规矩,也许可以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吧!切记切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6-3 05:04 , Processed in 0.0305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