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191|回复: 11

《当下医道会的使命》——刘力红 )(油麻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6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届医道会(四)《当下医道会的使命》——刘力红 )


刘力红: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感谢这次有机会来参加医道会,我时间上有些搞错,今天就得返回,因为我那里请了五行针灸的老师在讲课,做主人不好走的时间太长。但是我无论如何要参加半天,不放过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向各位来学习。

    那天梁先生给我的讲题,中医在这个时代的转折,因为我是老实人啊,给我15分钟,我就讲15分钟,没想到后面可以放开来说,我今天稍微延伸一下,谈谈这个感受。

    非常感谢梁冬先生,还有黄剑兄的努力,使这样一个论坛能够做得更好,有这样一个气息。前天的活动,今天还在延续,我昨天晚上甚至因为继续思绪差点睡不着觉,所以主动把它关掉了,睡一觉再说。

    今天我就谈些感受,那天我们谈到中医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是到了转折的时候,那个转折的点在哪里?这次能够有幸应邀参加这两个活动,我感到,实际上这个转折点也许就在当下,也许就在我们这样一个理念中。


    我跟徐文兵老师心仪已久,但是没有谋过面,厚朴中医学堂在我耳朵里面已经响了不知多少千次了,很有幸因为这次盛会我们走到一起,刚刚又听了徐老师的课,第一次听他的课,梁先生很赞叹徐老师,今天听这个课,确确实实觉得这个赞叹是有缘由的。

    徐老师的发言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他把我们几十年的中医教育说得入木三分,呈现出来。我在《思考中医》里面谈了,没有谈得那么深刻,或者说没有谈得那么刻薄,呵呵。中医的教育走到今天,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我们有一些人……这句话不应该说,但是,有一些人他已经烂到了根子上。我自己……我们在坐的,好多都是从现在这个教育走出来的,昨天跟李辛老师也聊了,除了我们孙老师是自学成才,是吧?林杰老师等等都是从这个体系出来的。如果不转向,也许就死定了。这样一个形式,我觉得实际上也不是坏事,有些时候祸福它是相依的。主体中医教育在这样一个状况下,它的的发展空间是什么?刚才徐文兵老师讲的这样一个潜流、暗流上探得了空间,通过这十年,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方向……在这个会上,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气象。我们的中医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虽然我们主流的教育是那么一种状况,但是我们在暗流里面一直在蓄劲、待势,关键是我们要乘这个势,要抓住这个势。乘这个势,抓住这个势,就能够形成一个转折,没有乘这个势,可能就过了。这个就是轮回嘛,机会不可能永远有。

    我在论坛上谈到当今的教育,尤其是主体的教育,还有医疗的情况。梁冬先生他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徐文兵老师讲到的现象,过去是个体职业,许多医生在个体环境里面能够良好的生存。我们又看到现在的这样一个状况,这个转折实际上是一个“体用”上的转折,“体”上是回归传统,中医如果不回归,不回到它的根上,一定走不远。但是在“用”上我们怎样去乘势,怎么样去符合这个“现代”,是需要考虑的。现在中医院主体的这样一个医疗,看来是很难去动了,这个场很大了,去改造也好,去弄也好,不好弄。而个体具有局限性,当今社会里它的生存虽然从局部来说都很好,但是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们想到的可能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生存,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中医,就中医在这个时代怎么样去生存?怎么样更好的生存?怎么样使更多的人享用中医?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问题。


    那天我的感受是,我们这个时代它要很流畅地生存下去,是需要群体效应的,或者是要一门学问,那天我用了一个词,叫——品牌。我们只依靠个体的因素,形成不了群体效应,而在中医界一贯以来就有这样的问题,就是各自抱各自的团,对其他的都嗤之以鼻。这个时代我们要有一个重新的思考,一个融合的时代。所以,这样一个盛会,一个因缘,经过这些仁兄的努力,得来不容易。

    我内心感到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到了一个什么时候呢?一个很关键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暗流里面,呈现出来的这样一些人,如果和合起来,是可以成势的!虽然说这个转折不是为了一定是要进入主流医学,但是我们一定可以深入人心的,是不是可以合作起来?我们现在是各自为政,像梁冬在搞正安,徐文兵老师在搞厚朴,还有当归,还有各位,我自己在搞同有三和中医,我觉得挺艰难,当我们和合起来的时候,也许这种艰难就没有了。这样的一个和合可以为中庸,我觉得当下是一个时机。

    正规的教育走到这个时候,虽然没说走到尽头,但是它一定要反思了。我这次来,正好王国强部长到广西玉林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他去开会。到同有三和去视察和指导,然后让我跟他一起回北京,坐一架飞机,路途上,我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他对中医的现状很了解,可惜没能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他如果参加,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出来。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在当下为国家、为民族、为中医能够真正起一些作用,就是和合起来。他实际上提到大学也好,学院也好,因为实际上我们是办不了这件事情的。那么多优秀的人才在一起和合起来,是可以教授出一批中医人才的。刚才徐老师讲十年以后,这十年以后如果我们还是在暗流,不和合起来,也许十年以后我不看好,不一定有希望。也许少数暗流、渠里所蓄的这个劲的啊,给它一个出口,大家和合起来,我们可以为今后十年、二十年真正地培养一批能够传星火的中医人才。这是我来到这里的一个感受。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想,中医的问题是什么?王部长多次问到我:力红你想干什么?我说中医的问题千头万绪,最关键就是人才。人没有,啥都没有!中医再好,也没有用处。那人才怎么去培养?刚刚徐老师讲到——师承,首先是要有良师。即便今天我们的院校、大学意识到这个问题,想改,它也改不了。为什么呢?没有师!没有师哪有承呢?我们现在当老师当教授的,可以说对中医多数没有太多的感受或者感觉,或者说没有太多的自信,它存在下去,那一定就是越来越糟。

    经过这些年的暗流的契机,我们的人才如果和合,是可以做师配合承,这个教育意义它是可以实现的。我没有太多地说这些年的困惑,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这样的一个教育,一个传承。现在同有三和中医机构也是把教育传承摆在第一位,但是我觉得很艰难,为什么呢?自己的能力很有限。说句不客气的话,自己还不够师的资格,怎么去传呢?只是说在没有的情况下也只有担当起来,先弄着说。但是如果像黄剑兄这样经过多年地努力慢慢地把一些真正能够龛在师位的人发掘出来。这样一个会议呀,我觉得把握得很好。把道放在第一,术放在第二,那么它就能走得长远,就真正地归入道医会的使命。

    我们想做什么呢?我们在这个当下能够为中医做一件什么事情?而且这件事情能够在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发挥它的全方位的作用。好,我就谈这么一点。谢谢。


徐文兵:刘老师,您现在做这个培训是您自己的培训,还是学院的培训?

刘力红:同有三和,我们原来想到提出这个三和的思想,中医《内经》里面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嘛。所以人必须要跟天跟地跟人和。昨天我突然想到,这个和实际上就是跟民间的力量和,因为民间一直就没停止过,传承一直在民间,只是建国之后或者是民国以后,把它束到高楼里去了。通过民间的这个和,我们要影响主流的一些事,这个也是个和,还有就是非议。要干成这件事情,一定要这三个和的元素。

我那里有一个经典的课程——七天的一个课程,主要是我自己在抓,还有我们团队的老师,这是一个主打的课程,还有五行针灸的课程,还有手法的课程,主要是做三大块。手法课程时间比较长,一期三个月,很棒的一个课程。五行针灸课程现在正在开,每期大概半个月。正安有好几个人去参加,大体是这样的情况。

梁冬:刘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中医的学术观点差异很大,完全是不同的,火过盛或者是阴不足,或是什么,各种门派都有,各种世界观都有。那,如果是做一个学校,正好又碰到了这些学术观点不同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揉和?怎么和而不同?这是我们在抓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问题。

刘力红:这个问题我过去可能跟你的看法一样,今天我觉得,君子和而不同,一定是要允许不同,关键看这个不同是在哪个地方,这两天我跟孙老师在讨论,我们看病是有差异的,但是我觉得在底层它一定是汇得起来的,那么这种差异就没有问题。门派、流派也是这样的,流派它不是以偏概全,它一定是能够以偏见全,才能够成流派。我们讲强调扶阳也好,扶阴也好,实际上在底层是一样的。我想我跟孙老师能够和合,我恭敬他,因为疗效摆着,我相信孙老师也会尊重我们,因为疗效也摆着呢,这个必须是要和合的。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中医也是这样,我们在这个时代仍然各自……那就只有死,一定是自己找根源的,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挑战。我在这里表态,我愿意带领我们团队来做这件事情。

孙曼之:我和刘老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很好的交流,我们的交流很融洽,不是水火不容的,呵呵。虽然我善于用凉药,他善于用热药,我们的交流的结果是我们底层其实是一样的,是相通的。另外昨天刘老师给我提醒中医和西医在疗效的判断上是有差异的,我想想觉得很有道理,我以后在整理医案呀、写书呀一定要把这个问题插进去,吸收刘老师的提醒。另外今天早上刘老师对我说,他会给我输送几个学员,哎呀,这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在这里我向刘老师表示衷心的感激。

梁冬:我很想知道孙老师刚才说的第一点详细的是什么?能解释一下吗?

孙曼之:我和刘老师都热心于研究《伤寒论》,我给他介绍了我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共同探讨了《伤寒论》里面“伤寒论”和“五运六气”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取得了高度的一致。我们认识到《伤寒论》的源远流长,也认识到了五运六气源头很远,绝不是王冰以后才有的东西。这一点上我们很融洽,还在别的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讨,关键在《伤寒论》上我们共同语言是很多的。

梁冬:你刚才说的中医和西医的疗效问题,这个事情延展一下吧。

孙曼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刘老师提醒我们,咱们民间中医往往不注意疗效是怎么回事,疗效地判断不是简单的症状消失,而是一个真正的痊愈。真正的痊愈当然也不是西医指标的消失,但是真正的痊愈和症状还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有一个差距。昨天晚上我又想了一想,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严格的定义。比方说没有人来继续这方面……对中医的疗效、西医的疗效,这个判断的标准和实际结果没进行过一个对照。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须用数字来说明问题,这个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结论。在中医方面,传统是以症状的消失,作为一个判断的基本标准,当然还有症状的不反复,也是一个标准,说明古人还是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对中西医的差距、差别,和中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想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我将来再讲课、写书,会注意到这个问题,在进行一番思考以后,我将会把这个问题作为我的看法提出来,避免一些比方像方舟子他们的指责:那指标并没改变,你凭什么说好了?人家说的有他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有道理,因为中医也不全都是按照指标、跟着指标走,但是中医也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刘老师给我的提醒很重要,我过去一直没注意过这个问题。

徐文兵:刘老师好!刚才梁冬说中医门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上,看病大家有自己出诊的地方,有自己固定的客户,自己的病人,然后疗效也很好,那你就无限生存。但是在教学生的时候我碰到一个问题,中医到底适合不适合办一个大学?我个人认为不适合,为什么呢?你请十个特别优秀的、门派不同的老师教一个学生,想达到让这个人把所有老师都学会了,然后他成为一个好医生,错了,这人可能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呢?他脑子里的东西都在打架。我们都参加过考试,100道选择题,都选A,能得25分,每个都挑着选最后10分都得不到。所以我在厚朴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理念,供大家参考。我劝学生先跟定一个人,等看病有疗效,巩固一段时间以后再去跟别人。一个桩子打不深,逮谁都想跟,最后的结果是——我个人觉得,那将来咱们里面最好的大夫是黄剑,他拜访的医生可多了。这是我对梁冬刚才提出的一个补充。

再就孙老师说的临床疗效的评价,这是很关键的一个事。因为什么?我们以前有个老先生总结自己的医案,说这人好了。为什么好?他不来了。我说他不来,有可能他死了,不能这样,有人找你,之后不来了,很有可能你给人家治得不好,人就走了。中医的疗效评价是这样,复诊,然后带不带自己的家人来,对不对?病有没有好它在于症状消失,再一个看什么?主观感觉的改善。西医的检查都好,指标也正常,但这人感觉很痛苦,他不好!中医能给他治好,但中医这个好怎么评价?拿什么指标去衡量?那只能说这个人又带他的老婆、孩子、朋友来看病了。所以,西医是为了做科研、做统计,去评价、建立它的评价体系,中医是人道的一种体系。另外我想,我们出书的目的是不是老想说服一些不信中医的人,我觉得这个事儿省省吧,我们要对一些不信中医的人去写书的话,可能效果就不好。我就插这么几句。

刘力红:徐老师刚才讲的,正是我们现在办学思考的问题。前面的路,几十年的经验已经摆在那里,我们不可能去走同一条路。但是走什么样的路,是要去探索的。


    比如说临床看病,不知道孙老师或者各位医生有没有感觉,比如说很随机的预约,三个病人,如果第一个是皮肤过敏,或者是治疗皮肤病,那第二个第三个都是,如果第一个是肝病,那么第二第三都是,一起约好来的?根本都不认识,实际上是一个因缘。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基础课程,比如说,国学传统文化的基础理论,到我们这是中医的基础理论,可能有些人跟孙老师,有些人跟徐老师,有些人跟我,有些人跟梁老师。这个就叫和而不同,这个才叫大学。我说现在这种大学,不一定叫大学,大学就是大人智慧啊,对不对?中医要走出一条路来,要走出我们自己的路,这就是大家要去谈论或者思考、探讨的话题。谢谢!
发表于 2013-5-16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喜欢刘力红老师,2007年春节看他的《思考中医》对我帮助很大,从这本书知道了善人道。

他拜李阳波和李可以及卢崇汉等民间中医为师,对中医呐喊和推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他在广西中医学院搞一个师承中医班,给全国各地的中医爱好者有个合法的身份,此乃壮举也!
发表于 2013-5-1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又见“五行针灸”。

一直为中医上书的吕炳奎老先生前几年遗憾地走了,一直为民间中医呐喊奔波的贾谦老师今年也走了,幸亏还有刘力红老师还可以接触到中医管理高层人物,值的庆幸!
发表于 2013-5-21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知道 贾谦 老师也走了。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5-23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姜与炙甘草 于 2013-5-23 11:07 编辑

中医科学化:邓老的愤怒和王国强局长的“中医梦”
作者:王世保
http://www.ngotcm.com/forum/article-23516-1.html


    一个是中医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一个是主管中医政务的最高国家官员,他们近期对待“中医科学化”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大师很愤怒,而官员在做梦!不信,大家看看下面的摘录。

    1、邓老的愤怒
    “昨天国医大师看到《中国中医药报》近日刊登的中医科学化文章,邓铁涛忍不住发怒了,去信给得意弟子曹东义”。(5月13日)
    邓老在信中要求曹东义先生要象批臭张功耀、方舟子等废医论者一样,去批判“中医科学化”的鼓吹者。然而不到三天王局长的“中医梦”就出现了。

    2、王局长的“中医梦”
    《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医梦”——王国强提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四个要求》:“王国强提出,要全面把握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五大任务:第一,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利用现代科学,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核心理论进行现代阐述与诠释。遵循中医药原创思维,以中医药防病治病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第二,创新发展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中药科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解决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新发疾病中,影响其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加快中医药预防保健、疾病诊疗技术的创新,加快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研制。深入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并加快中药材生产、中药工业等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见5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

    作为中医学界的代表,邓老的愤怒表明:王局长“依靠推动科技创新”去实现的“中医梦”必然是一场继续渐进废除中医的噩梦!不管您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
发表于 2013-5-23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大师邓铁涛怒斥院校派中医为掘墓人
http://www.ngotcm.com/forum/article-23518-1.html
发表于 2013-5-23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姜与炙甘草


     不完全是坏事。

    很多佛学名宿借用量子力学天文学来解释佛学理论。
    圆运动古中医借用"现代科学"成就也不少。
    国亭在他的blog里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如何改造灸具。
    ...
发表于 2013-5-26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悲观,典籍千年了,薪火灭不掉的。至于怎么大发展,当下肯定不会,需要环境,个人觉得可以从民间普及教育多多入手,佛靠神迹教化世人,多数人都知道好就能改变大环境,现在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误解,谈何大发展。
发表于 2013-5-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人教中国人学针灸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五行针灸
http://www.tongyousanhe.com/newsview-186.aspx
发表于 2013-5-29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来的还是会来,该做的一定得做,就好啊
发表于 2013-5-29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国鬼子发明了原子弹,转基因食品,一时春风得意,满世界去“服务”别人。是不是将来某一天这些尖端科技也会返回去问候他们呢?
发表于 2013-5-29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各位老师推荐《庄子·外篇·在宥》。总静心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01:27 , Processed in 0.0321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