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提倡用粤语念佛经转自素食先锋论坛
客家话、广东话是唐朝的国语。闽南话、福建话是宋代的国语。我们现在的国语是北方话,这是推翻满清以后,大概民国十三年时国会定的
--- 摘自《南怀瑾先生演讲录》:
http://qnjz.dzwww.com/xwzx/200608/t20060825_1720209.htm
清代学者陈澧: 粤语乃隋唐时中原之音清代学者陈澧: 粤语乃隋唐时中原之音
广州音说①
广州方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余广州人也,请略言之。
切语古法:上一字定清浊而不论四声,下一字定四声而不论清浊。若不能分上去入之清浊,则遇切语上一字上去入声者,不知其为清音为浊音矣。(如:东,德红切,不知德字清音,必疑德红切未善矣。鱼,语居切,不知语字浊音,必疑语居切未善矣。自明以来,韵书多改古切语者,以此故也。)广音四声皆分清浊,故读古书切语了然无疑也。余考古韵书切语有年,而知广州方音之善,故特举而论之,非自私其乡也。他方之人,宦游广州者甚多,能为广州语者亦不少,试取古韵书切语核之,则知余言之不谬也。朱子②云:“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此论自朱子发之,又非余今日之创论也。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而密合如此也。请以质之海内审音者。
①选自陈澧《东塾集》卷一。陈澧(1810-1882),字兰甫,广东番禺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
②[朱子]指朱熹。引文见《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八。
粤语与古汉语发音相近的证据从韩文或日文也可发现粤语与古汉语发音更相近
例如
金喜善
韩文: Kim Hee Sun
粤语: Kum Hey Sin
Mandarin: Jin Xi Shan (注意'金',喜'二字, 声母韵母都完全变了)
全智贤
韩文: Jeon Ji hyun
粤语: Tseon Ji hyin
Mandarin: Quan Zhi Xian (注意'贤'字, 声母韵母都完全变了)
神话
韩文: Shin hwa (注意, h不发音, 所以声母是w, 读'哇')
粤语: Sun hwa
Mandarin: Shen Hua ('话'字声母变了)
至于日文中的汉字, 则保留了不同时期的中原发音, 包括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
《圣斗士星矢海皇篇》主题歌的歌词里有'神话'两个汉字, 发音是Sin Wa, 不信的自己弄张VCD来看
游戏《侍魂2》中霸王丸有一绝招叫'天霸封神斩',
其发音为: Tan Pa Fong Sin Zam
粤语发音: Tin Ba Fong Sun Zam
Mandarin: Tian Ba Feng Shen Zhan (注意'斩'字的尾音, 在Mandarin中, 很多m尾音都变成了n, 北方人讲粤语也经常犯这个错误)
由此可见, 粤语的发音与韩文和日文中的汉字发音更为相近, 这从另一角度证明, 粤语发音与古汉语更为接近.
从梵文音译中比较粤语与古汉语的发音
中文佛经中有很多梵文词的音译, 由于这些佛经是古代译成的, 当然是采用当时的汉语发音来进行音译啦
例如
梵音: Namo
音译: 南无
粤语: Nam Moe
Mandarin: Nan Wu ('南'字尾音m变成了n, '无'字声母m变成了w)
梵音: Manjusri
音译: 文殊师利
粤语: Man Syu Si Ley
Mandarin: Wen Shu Shi Li ('文'字声母m变成了w)
梵音: Samyak-sambodhi
音译: 三藐三菩提
粤语: Sam Mil Sam Poe Tae
Mandarin: San Miao San Pu Ti ('三'字尾音m变成了n)
梵音: Om = aum
音译: 唵
粤语: aum
Mandarin: An (尾音m变成了n)
由此可见, 粤语发音与古汉语更为相近.
读《诗经》可发现粤语与古汉语发音更相近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 其名句:
(*每句最后一字注音, 粤语用英文发音规则注音, '满大人''(Mandarin)用拼音)
关关雎鸠, (粤语:Kao '满大人':Jiu)
在河之洲, (粤语:zao '满大人':Zhou *不压韵)
窈窕淑女, (粤语:neoy '满大人':Nu)
君子好俅. (粤语:Kao '满大人' iu)
由此可见, 粤语发音与古汉语更为相近.
用粤语压韵, Mandarin(普通话)不压韵的唐诗举例 *每句最后一字注音, 粤语用英文发音规则注音, 普通话用拼音)
杜牧[赠别]之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粤语:Tsing '普通话'ing)
唯觉尊前笑不成.(粤语:Sing '普通话':Cheng *不压韵)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粤语:Ming '普通话':Ming)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粤语:Sun '普通话':Shen)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粤语:Tsun '普通话':Chen)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粤语:Bun '普通话':Bin *不压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粤语:Sun '普通话':Shen)
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粤语:Ho: '普通话':He)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粤语o: '普通话'uo)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粤语:Go: '普通话':Ge)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粤语:Bo: '普通话':Buo)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粤语:Ho: '普通话':He)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粤语:Go: '普通话':Guo)
王勃「倬彼我系」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粤语:Zao: '普通话':Zhou)
分疆锡社,派别支流。(粤语ao: '普通话'iu *不压韵)
居卫仕宋,臣嬴相刘。(粤语ao: '普通话' iu)
乃武乃文,或公或侯。(粤语:Hao: '普通话':Hou *不压韵)
王勃「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粤语:Tsing: '普通话'ing)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粤语:Ying: '普通话':Ying)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粤语:Tsing: '普通话'ing)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粤语:Sing: '普通话':Sheng *不压韵)
「游梵宇三觉寺」王勃
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粤语:Sum: '普通话':Cen)
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粤语:Sum: '普通话':Shen)
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粤语:Yum: '普通话':Yin *不压韵)
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粤语:Kum: '普通话':Jin)
转]粤语的起源(摘录)粤语,又称白话,俗称广东话,英文叫Cantonese......以广州话为代表。粤语可说是保存著我国最早的“普通话”。
讨论粤语的形成,首先要弄清粤语从何而来。有人以为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百越”语言,这不合乎事实。粤语确实保存著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带的“雅言”。现在的粤语影响力甚广,许多电视剧都加入了不少粤语的幽默情节,如《武林外传》
雅言的基础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使用的原始华夏语。到了周朝,便发展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共同语,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普通话”。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说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征发原六国的逃亡者以及赘婿、贾人到岭南作“垦卒”。这些垦卒“来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际必须使用雅言。但由于垦卒独自屯田,因此他们的语言只在屯内通行,并未在整个岭南地区传播。直至赵佗建亢南越国时,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饰和生活习俗,讲百越土著的语言。可见雅言并未在岭南通行,只是出现了少数面积很小的“雅言岛”。雅言在岭南传播,始于西汉平南越国之后。汉武帝设“交趾刺史部”监察各郡,东汉撤交趾刺史部设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汉人政权,官方交际必须讲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时间设在广信,雅言就首先在广信使用。广信又是岭南早期的商贸重镇。汉武帝派使者从徐闻、合浦出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以丝绸、瓷器、杂缯等购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经南流江——北流江和鉴江——南江两条贸易通道输入广信,再经贺江——潇水输往中原。中原传入的雅言通过商贸活动而逐步通行于这一带。
广信还是岭南早期的文化中心。东汉时期,一大批文人学者以这里为阵地,开展文化活动,设馆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经学家陈元和士燮。陈元被誉为“岭海儒宗”,晚年回广信办学,成为岭南文化的先驱者之一。上燮担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还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来依附,他们来往于交趾、广信等地,以讲学为业。这些文人在传播中原汉文化时所使用的,当然是有汉字作为纪录符号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学习汉文化和汉字之时,也就学习了雅言。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本来干差万别,互相无法通话,又没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汉人交往时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间交往也不约而同地借助雅言。这么一来,雅言便成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语,就像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样,形成双语制,在自己部落内使用自己的母语,对外交往则使用雅言。同时,古百越语言中一些因素,也为汉族移民的语言所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为汉语的一支方言——粤语。
粤语形成之初,跟中原汉语差异并不明显。到晋朝以后,先有“五胡乱华”,接下来便是长达200余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对那里的文化和语言带来巨大的冲击,从周朝以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逐渐消失。在这—时期,岭南地区保持较为稳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变而成的粤语没有发生中原汉语那样的变化,一直保持著原来的音系。正如李如龙教授所说;“中古之塞擦音声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脱落、浊上归去、入派三声这些在许多方言普遍发生的变化都被粤方言拒绝了。”(《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经荡然无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于今天的粤语。
......
粤语保存著占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过粤语与《切韵》音系的对照证实。《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汉语七大方言进行对照,可以看出,保存这个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粤语。以古代的入声为例,北方的汉语方言由于受游牧民族语言影响,塞音韵尾普遍脱离,因此,现在这一带的人们完全不知入声为何物。其他汉语方言虽然保存一些入声,却不完整。粤语由于拒绝了“入派三声”这一变化规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声,同鼻音韵尾整齐对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