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562|回复: 5

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8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岁在丙午, 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 修习净业。值寺主延谛闲法师, 讲弥陀疏钞于关傍。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 于关壁开一小窦。不离当处, 常参讲筵。从兹念佛, 愈觉亲切。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 醍醐沃心。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一日, 有客诣关而问曰, 念佛一法, 吾已修持二十余年。于生信发愿修行, 非不真切。而业深障重, 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 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 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 与所得之相, 师其为我言之。予曰, 三昧境相, 唯证方了。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我既未证, 焉能宣说。客固请不已。予曰,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 重重体究, 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 迥脱根尘。体露真常, 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但离妄念, 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 念佛法得。感应道交, 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 青天彻露。亲见本来, 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 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 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 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 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 而了无一物。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 圆明朗照。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 清净寂灭。即照即寂, 即寂即照。双存双泯, 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 海吞万派。唯是一色, 了无异味。无挂无碍, 自在自如。论其利益, 现在则未离娑婆, 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 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 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 遭谤定无疑。又问, 人于日用, 普应诸缘。何能触目菩提, 头头是道乎。答, 心生则种种法生, 心灭则种种法灭。万境不出一心, 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 何妨该罗万象。须知万象如幻, 生灭唯是一心。诸缘无缚, 本自解脱。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心境一如, 有何挂碍。不见华严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尘复互周, 重重无尽无障碍。以故器界毛尘, 云台宝网。咸宣性海, 悉演真乘。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觅一毛头许不是道者, 亦不可得。则法法头头, 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 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 唯境妙心。离四句, 绝百非, 绝待圆融, 何可得而思议也哉。上来所说, 如盲摸象。虽未离象, 恐非全象。笔以记之, 以质诸亲见之者。
发表于 2011-3-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象不游于兔径
大行不拘于小节
发表于 2011-3-8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分享
我今天对此刚有些体会——“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
“予曰,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当怎么理解呢?
发表于 2011-3-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分享
我今天对此刚有些体会——“佛号一举, 妄念全消。透体清凉, 中怀悦豫。”
“予曰, 若论其法,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专注一境, 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 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 返观自观。即念即观, 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 念外无观。全观即念, 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 尚未鞫到根源。”
“必须当念佛时, 即念返观”当怎么理解呢?
发表于 2011-3-9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aliliya

看先生还没来,我先说一下想法啊
印祖还讲过心念耳听,心记十念的方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直念去”就是了,不理解的可以不去理会。
只是念得清楚,直念去。
发表于 2011-3-10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知止
谢谢师兄
我现在只能尽力做到心念耳听,有时候心念耳听也做不到,念着念着就忘了念……
功夫不行,还要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2-2-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唯识、净土

以下文字取自网络,可能有错误,请看原书
--------------------------------------------------------------------------------

这就牵涉到禅净双修以及唯识的问题了。在佛法修持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将来再作专题讨论。目前只针对要点作概要性的介绍,以为修习净土的人们作个参考,并有所警觉。

既然我们想从这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又想瞻仰阿弥陀佛的丰采,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有了正确的认识,修行起来才不致演出认贼作父的笑话,也才不会走错了路而人于魔道。就好比我们要寻找一位自幼失散的亲人,虽然难免记忆模糊,但是至少要有个大概的轮廓,否则茫茫人诲中,何处觅得?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关联,和掸宗里“念佛的是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主人公何在?”等认识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所谓“不见本性,修行无益。”不但是禅门的圭桌,同样也是净土的准则。对这一层有所体认后,对修行的要领才能有所契入。功夫下了,也才不致像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没个消息。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对我们“曰用而不知”的心有个进一步的了解。穿衣吃饭是这颗心,成佛作祖也是这颗心,它能下地狱,它能升天堂,它能出凡人圣,它能化腐朽为神奇。这一步除了禅理外,还必须深通唯识。虽说唯·识是后期·佛学,但它却是作工夫的绝妙指标,没有了它而想证果有成,真可说是难之又难了。因此,以无相为宗、无门为门的禅宗也要以楞伽经印心,当然净土宗同样也少不了唯识的助阵。

为什么唯识如此重要?简单说,佛法是要人成佛,至于人所以能够修成佛就在于人“心”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于佛,也就在于“人心”有别于‘‘佛心”。同样的心,为什么会有凡(人)圣(佛)的不同,怎么样才能超凡入圣,转人心为佛心?

唯识就针对这颗神秘的心作了种种现象、功用、实质、转化等多方面的精细探讨。唯识把我们凡夫千变万化的心称为“识”,把‘‘识’’又分成八大类——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至于如来那颗变而不变的心王则别称为般若,为菩提,为涅架,又名“大圆镜智”。

譬如参禅的有时参到了无何有之乡,念佛的有时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号都提不起,观想的有时把佛像观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观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尽管以上这种定境持续上好几天,甚至于吃饭、睡觉,都仍然处在这种定境中,但必须要知道工夫到了这一步,也还是没有脱离意识的圈子。

我们如何从这种意识的境界超越到本体的天地,如何再进而发挥它的功用,以致于旋乾转坤(学禅的与主人翁合而为一,修净土的立地证净)。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关键仍在于意识,“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参考下节《观想和念佛》以及后面对“正受”的注解),就是六祖对转识成智这步神功所作的简单而又明了的注解。多少有志于此道的学者对着《六祖坛经》,都只注意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些花边小语,至于工夫上的座右铭却往往一扫而过,真使人不禁有“曲高和寡”之叹了。

如果不通唯识的学理,不在意识上下番踏踏实实的静定工夫,则不仅大乘门中没有我们立足之地,就连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归结出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要我们念佛号,或观佛像,无非是借此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第六意识(凡犬曰常的心境)先做到制心一处,转成无分别的“妙观察智”。而后再把第六意识的根根——第七识(我执)转成“平等性智”。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谈得到入定;至于人我双亡,真净土的呈现则必须把第八识再转成“大圆镜智”了

(概言之,戒是对前五识和第六意识而言,定则对第七识而言,慧则对第八识而言。)至于如何观想,如何转识成智,讲解经文时会再加叙述。






韦提希一一观览之后对佛说:“世尊,这些佛国虽然处处都清静光明,我却最钟意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希望世尊能教我如何思维修持,如何得到正受,以便往生净土。

“思惟”在禅宗而言就是“参”,参究无明烦恼、妄想杂念自何方来?往何处去?除去这些绵绵密密的杂思乱想,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动念”和“无念”之间那恒常不变的“佛性”“真心”在哪里?在我们身上,还是在我们心里?如何悟入?如何保持?这一点在前面“禅、唯识、净土”里也曾约略提到,至于详情以后将另作专题讨论。
总之,般若智慧即由思惟修持而来

“思惟”在净土宗而言就是“念佛”。表面看来,念佛和禅宗的思惟似乎是两回事,因此数不清的净土行者都以为一心一意的念着佛,把佛念来了,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殊不知把佛念到了眼前,佛还是佛,我还是我。殊不知往生极乐固是“往生”,往生娑篓小一样是“往生”?殊不知往生琉璃宫殿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这一段和掸宗乃至其他各宗的最终极旨叫说毫无二致,究竟是什么?讲到第十四观“上品上生”时,经文中会有明白的揭示。

和“思惟”(慧)同样重要的是“正受”(定)。梵文:译音为三昧,也就是禅定的意思。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一般人依文解意,提到人定,就想到不吃不喝,一闭眼再一睁跟就已物换星移,春去多时了。再加上佛法中常有“去妄想”、“四大皆空”等说法,于是许多学佛打坐的上了座就有意无意地想求一个“空”,在心境上又加(求空)又减(息念)地乱忙一通,忙了半天结果是“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让我们看看大乘义章十三对禅定(正受)如何解释:“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这可以说是对禅定的一个很好的说明。所谓“离于邪乱”,说通俗点,就是清明、纯净;“纳法”的“法”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理、一切事。由此我们可知“禅定”(正受),不一定是“耽空住寂”,也不一定是空空洞洞的什么都不知道。只要“离于邪乱”,“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则不论上座用功,或曰常处事,都算是处在定中。


关于这点,我们还可以参考唯识上特别提出的“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永远存在。或许有人会说瞎子对光线没有感“受”,但是他眼前黑洞洞的就“受”;至于神经麻痹的人,他那麻痹的部分也多少点麻木的“受”。人了定则有所谓百千三昧,也就有成千成百各种不同的定境(正受)。除了“受”,其他四种心的作用都存在各种凡圣的境界。但是一般学佛的通常都以为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心的作用只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殊不知成了佛的般若境界仍不离这“作、意、触、受、想、思”。至于从凡夫修炼成佛陀的凭借也不外就是“作意、触、受、想、思”这五遍行。那么历尽于辛万苦成了佛,和芸芸众生之间有什么不同?曰常修行用功,和任意浮沉又有什么不同?这是修行用功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问题。认清楚了,“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认不清的话,虽然念佛、打坐,也只是妄想。


我的禅宗心法老师袁先生曾说了一句名言:“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换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该提起时就提得起(用),该放下时就放得下(空),这就是境界般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否则,像我们平常,头痛不能叫它不痛,腰酸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作不了身子的主,连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经常胡思乱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么;知道了乱想的无谓,却怎么也停不住。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做了出来,因此“至可怜愍者也众生”——就成了释迦的口头语。


其实,凡圣所不同的就在于前者迷糊而随境流转,后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国道家说了句很美的话“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说有异曲同工的会意之妙。
这么看来成佛岂不太寻常?的确,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转的我们,收回“放心”,归真返璞地 做到“和光同尘”的平凡境界,真是谈何容易!因此 ;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径,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于是佛家就为此提出了种种修行法门,诸如:念佛、止观、参禅、观想等等。

懂得了这层道理,学佛修道的行者无论在曰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时,才知道如何心平气和地陶化这 ,颗野马尘埃之心。久而久之,他们自会“无事不登三 宝殿”。再度出现时却是“水月道场,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上面所讲的三件事就叫做“净业”,它们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成就的主要原因。 如果我们说得广泛些,一切修行的法门都包括在净业当中,而净业也可以说是学佛的目的。虽说苎佛门是片智慧的园地;但修行福德也是不何缺省少的—环。修福所以重要,除了“普度众生”这个原因外,“福”“智”二者相辅相成也是个重要因素。多一分智慧自然会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分福德;多行一分善事多增一份福德,也自然会多增一分智慧。道家对此有相同观点,于是有修满若干功德才能成某种的说法。

因此.如果我们见地;功夫尚未纯熟,则不仅代表我们智慧资粮的欠缺,同时也代表我们福德资粮的不足。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力求忏悔,在“正心、诚意、修身、助人”上多多努力。



要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登上如来宝座,那么就照经上所说“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行了吗?

绝对不行.“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只是修“定”的要门。而佛法讲求的是“定慧等持”,这“慧”力要如何修持呢?除了参研佛理外;还要靠善心、福德来培养。如果善心、功德不够,就好比提炼的火候不够,业力、习气就无法彻底转化。如此不仅慧力不够精深,定力也无法稳固。

这也就是释迦何以诃责小乘为焦芽败种的道理。因此,修成小乘极果——大阿罗汉后,经历了八万四千大劫还得再回心向大,发起大乘人世之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而后才能进入“不生不灭”的如来之门。
所以,第十四观里说到“上品上生”必须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回向发愚(利世救人),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曰乃至七曰,即得往生。”往生成就后,就了事了吗?往生成就还只剐剐人门,入门之后还有一段大事因缘。且看经文: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这才是佛法的中心所在,净土到此大致相当’禅宗所谓“一悟千悟”的大彻大悟。




六、十念法

大小乘经典里所论及各种修持法门,均不离十念法。所谓十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阿那般那(出入息)、念身、念休息、念死”。兹简述于下:
1.念佛
念佛并非是拿着念珠,口里念念“阿弥陀佛”就是。如此说等于是毁谤佛法。要了解净土念佛的的实义,必须先明白三经,即《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与《无量寿经》。如果加上《楞严经》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心经》(260字)与《大乘起信论》合称为五经一论。是为净土宗念佛法门的理论基础。所谓念佛,简言之,即念念在佛的理、相、境界(即体、相、用)。凡夫念佛妄想杂多,真能做到净心念佛,则一念之间即可证到圣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7 02:35 , Processed in 0.03032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