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山阴浮生

转贴:中医扶阳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利 先生《三焦说》节选

叹中医抽象之余,我却渐渐觉得中医越来越实在,临床基本不开西药了,反倒比医院的中医还要忠诚于中医中药,在医院也基本混不下去了,因为中药比西药加各种检查的费用低多了,但用得多了,感性认识却越发明析了,我经常能对病证、方剂用图像、感觉体验出来,感觉是活生生的。比如葛根加半夏汤,我就是用图像去思维,半夏开结引阳热纳于下,复由葛根合下焦之阳热,蒸腾、引发水气向上、向外而行,冲开太阳、阳明经表。把方剂中水火土的循行以形象模拟出来,临床运用就方便极了,一曰,遇一老年妇女,项背疼痛、夜间口干、胃胀、嗳气、冬季四肢厥冷,舌质淡、根部白腻,脉沉、双尺无力,脉诊一完,脑海里一下就出现了患者气血运的病理图像:中焦湿滞,阳热阻于上焦导至阳明不降,下焦肾阳虚衰,内不能蒸腾津液而荣上,故夜间口干,外不能输布阳气给太阳膀胱经而护卫项背,径用葛根加半夏汤,酌加附子以补肾阳,加五味以取小青龙汤之意,结果真取到一剂知、二剂愈的功效。
发表于 2010-3-1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利 先生《三焦说》节选

再如三焦的概念,前贤论述极多,争议也最大,莫衷是一,有膜源说、淋巴说、气街说,或实有,或虚有,总之一头雾水,我对这个问题研究思路是,先览各家议论,然后抛开不管,走推理求证的思路。


人体由水火土而成,五行之金与木不过是水火升降的不同状态而己,研究人体形态结构时先不管它,人体形态之划分我首先将其分为虚实两部分,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膜、脏器由水土合德而成,自然归入实的部分,然后由水火土和合而成的循环系统也归于实体部分,因为我发现这个部分虽然流动性极大,却容不得半点空隙---有一点空气进入都危及生命,再就是淋巴系统,它是血液循环的补充,可以理解水火伴行,火神派医家祝味菊认为它就是三焦,作为西医出身的人,开始我自然是赞叹不己,后来发现错了,因为淋巴中的水与阳气的关系是伴行,水始终是液态,没有被阳热气化的迹象,所以淋巴系统仍然是人体的实质部分,不具备气化水液、通调水道的作用,那么虚的部分呢?


人体的虚有什么作用呢?老子在《道德经》上阐诉得最清楚,“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物质、能量、信息要正常运行必需依赖空间,即需要大量的与人体实质互补的虚空。光与能量信息由经络系统来运行,这是人体真正的形而上部分,以固态或液态而存在的水、营养物质或垃圾自然由六腑的空腔来完成运转,那么由阳热气化水而形成的水气并行的空间即是三焦了,由西医解剖学可知,人体的内脏、六腑、组织、器官、以至条肌丝之间均有包膜,在包膜与包膜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间隙,大到胸膜腔、腹膜腔、盆腔、小到关节腔、肌丝与肌丝之间的空隙,大的保证了脏腑的相互运动、小到肌丝之间的间隙则保障相邻两条肌丝可以诘抗运动,而这些膜以至皮肤的表皮均无血管来补及营养,而这些腔隙可大可小,说三焦实有者,膜是实体的,而且膜与膜之间的空隙确有其三维形态,而不是经络的纯形而上,说虚有者,三焦确不是指膜,而是指膜间隙,并无确定的形态,而且在人体的结构中是以虚为用,所以《难经》称三焦为“气街”,的确是形象极了,两膜所夹的空间而行气与水,比拟两排房屋所夹的空间而行人车,“气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些“气街”内而与六腑通,外而与魄门(汗孔)连,甚至与子宫、阴道相通(临床上“阴吹”一症最能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阴道源源不断的排气是从何而来?),又如疏肝理气见效后往往频频放屁,量之多很难用胃肠食物发孝来解释。另外三焦与六腑相通还可以完美解释用下法血气胸之症(医案详见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发表于 2010-3-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就“三焦”之论补充一点论据。

《伤寒论》讲表实未解不可下,下之则传里,这是因为六腑与体表之汗孔以三焦三虚空而连通,表实则体外阳气不可通里,若把三焦比喻为气囊,则太阳为气囊的一个开口,阳明为气囊的另一开囗,少阳则气囊的中间部位,表实而下之,则囊中之气只出不进,三焦膜腔之中必成负压,形成囊腔紧瘪、六腑收缩,表里、半表半里俱不通之坏症。由此推之,少阳证不可汗、不可下的道理也是如此。少阳证和解的原理即是畅三焦而通表里,在和解的基础上少阳证可汗可下,柴胡桂枝汤是畅三焦而解表,大柴胡汤是畅三焦而通腑气。明三焦之本质则三阳证自然通达,临床之难症、怪症常可应手而解。


      试举几例与诸君共享。一日,表哥胃癌住院(不是我单位),忽然频繁打呃,日夜不休,之前已曾胃出血抢救,主冶医生自然害怕膈肌运动频繁又引发出血,故极为重视,先以西药解痉治疗不效,继投丁香、柿蒂之属也无效,竟至束手无策。正好我去看他,查其脉,右寸浮紧而左关弦,正是太阳、少阳并病导致腑气不降也,当投柴胡桂枝汤而效,然同行相忌,医院煎药也不方便,乃嘱我表嫂去药店购小柴胡冲剂、荆防冲剂各两包,热汤冲服,不及十分钟即出微汗,须臾呃止,众人皆惊讶不已,连我也不禁感叹人体气机的神妙。


       我记忆最深的一例则是我的儿子两岁时,先是外感发烧,老婆和我妈便带孩子去老家的妇幼保健院看(我在外地工作),大概给了一些退热药和抗生素,烧倒是退了,孩子却不吃东西了,也不解大小便,继而吃什么吐什么,药服不下就只有输液,输了两天液,孩子吐与二便不下的症状丝毫未减,呈中度脱水样,肚子却鼓起来了,嗜睡,甚至扎针也不哭,可能怕死在他们那儿,妇幼保健院叫我老婆送县医院,县医院的儿科大夫一看,说没救了,回家去吧。我连夜打车回家,到时已经上午九点多了,哥、姐、爸、妈等一屋子的人都在哭,看孩子己奄奄一息,呼之不应,眼眶深陷、双目紧闭、小腹鼓胀,强忍心中悲痛,思考应对之法,想孩子先是表症,然后出现里实不降,必是因为抗生素的寒凉抑制了人体阳气的解表功能,表久不解必传少阳、阳明而致腑气不通、水火不降、二便不通。为今之计,当先畅其表,然后两解少阳、阳明,怎么解表呢?药不能服就用热汤发汗,立刻放热水、加姜葱,置小孩于盆中发汗,同时开柴胡加芒硝汤速煎,烫十几分钟后,孩子额上开始冒汗,伤津之体不可大汗,微取即可,乃擦干置暖气之中,待药熬成,先少少与之,竟然未吐,全家不禁面色稍缓,逐频频与之,大约半个时辰后,孩子突然猛放了一个响屁,随即大便喷泻而出,孩子却哇地哭出声来,满屋弥漫着一股恶臭,全家人却高兴起来,快一个星期了,终于听到孩子的声音了……儿子的得救使我对中医生起了不可动摇的信念,同时也认同了中医可以抢救危重症,而且不少危重症的病机其实很简单,治法也不复杂。


     这个病例给了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人体的虚实互根互用的理解更深刻,表、里、三焦(半表半里)的视觉化、形象化等感性认识更清析了,临床上每遇三阳证立刻便可以在大脑里成像。现代人多便秘,甚至青少年都不少见,多数医生均下之,我则多用半夏麻黄丸、小青龙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取轻解其表复降其腑气之意也,往往辄手取效,原因是现代人运动少、出汗少,加上常用风扇、空调,故多有表证未解,久则腑气不降也!当前肝炎泛滥,中医辨之多为少阳证,其三焦不畅之因,往往与表实互为因果,运动少则表不畅,久之三焦也不畅,同时木分震、巽,震(运动)不起则阳热难己突破水土的束缚而生巽风,巽风微弱必不能鼓荡三焦。故治慢性肝炎,常须先开表通里,和解之剂方易生效,或在和解的基础上先解表后通里,待气机顺畅,才谈得上实脾、补肾,调节三阴而善后。


      又如晨起跑步,全身见汗之后,常矢气频频,良久不止,正是三焦浊气随腑气而降,照西医的神经控制理论,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运动减弱,回盲括约肌及肛门括约肌收缩,那么应该是矢气减少或没有才对啊?看来胃肠确有通道与三焦通。这个交通或许另有孔道,或许是这些膜遇阳热即能通透水气,遇寒则收引而闭塞,并不需大的通道来交通表里,我以为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临床上胸膜腔积水、积血,腹膜腔积水、积血,多数都没有膜的破损,而且胸外科手术时也勿需刻意去处理胸膜的壁层和脏层,而进入胸膜腔的空气最终也并末导致肺不张,那么胸膜腔的负压是如何恢复的?腔内的多余气体到那里去了?这至少可以证明膜腔是可以透水气的,腹腔积血、积液、积水的形成、消散(中医称血鼓、水鼓、气鼓)也同样可之以证明这一点。
发表于 2010-3-1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利先生真是通达了!无所执又无所不至,赞叹!

[ 本帖最后由 悠然子 于 2010-3-1 11:47 编辑 ]
发表于 2010-3-1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收藏学习了!
















!
发表于 2010-3-2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哉  妙哉。稀有妙文。
          畅天地圣贤之怀,解五浊乱世之惑。
发表于 2010-3-5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医道至简,众妙之门。赞叹,学习,收藏。
发表于 2010-3-23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利先生能妙悟经典而至此,真乃良才也.可开后世无穷之思.大道至简,升降开合出自然.
发表于 2010-3-23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紧着跟帖.
发表于 2010-3-2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厉害了!
发表于 2010-3-23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期治疗痤疮之心得--痤疮与体质之辨(陈利)

自从去年治了两个年轻教师的痤疮,竟然痤疮患者不断,原来是两位教师当了宣传义工,当然来的主要是学生和教师。治了十几例,兹将心得与同仁共享。
      一、痤疮之生理、病理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多处于人生气血最旺盛的阶段,好发于阳阴经表与太阳经表,
阳明主面,手足阳明均会于面部,背部则为太阳经皮部,痤疮之出,实则是阳明、太阳两经、腑排邪祛毒的反应,如发热助人体解表一样,痤疮之出正是人体太阳、阳明走向健康的反应。然此反应,也分太过与不及,太过者,正是人体气血最旺之时,血气鼓荡而欲祛两经邪毒,遇经表寒郁则发为痤疮,大而红,中有硬结,多是体质强者;另有两经经气明显不足,则两经毒素蓄积太多而发,其疮色晦暗,中软而有脓液,多为体质弱者,中年人为多。前者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病,而是人体走向更健康强壮的必由之路,最直接的证据是这类人只要用清热解毒之类的药损其体质,其疮疮便消失,群医便曰治愈,或患者生它病体质突降,痤疮往往随之而消,至于多数青少年之痤疮更是随着结婚、工作、年龄增长,体质减退,太阳、阳明两经阳气虚衰而自然消失。人一生之病多随血气之衰而生、而增、而重,唯青春痘则反之,医者宜深究之,是病也?非病也?若细推之,或可启无限法门。说一句感受最深的话:“一切健康人,若进一步提高体质,必会引出许多所谓的病症来,一个病人,若只是平平常常便治好了病,体质是绝无多大改善的,要提高体质,必受一翻折磨,必经历一翻阵痛,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外,站在修行的角度,若以佛道的高人观之,人人均是心身俱病。
     现在中医治痤疮,多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毒为治,清解者最多,其中有少数中医以宣肺解毒、消食散结、祛风散结治之,虽然清解之药仍然不少,然已属不易。
      我治第一类痤疮,多从太阳、阳明治之,其脉多浮而略数,大便多略结,常用方
剂有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加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大黄附子细辛汤、附子薏苡仁败酱草散等方加减,我观察到多数患者皆有表症,可能是现代人用风扇、空调太多又少以运动畅通其表的原因,所以临症多先畅太阳阳明经表,同时多辅以白芷、防风、蒺藜等祛风消结、消肿排脓之品,次以半夏泻心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必酒炙),并轻佐升麻、葛根、桔梗、白芷之属以上达阳明经表,大黄、薏苡仁、败酱草以解阳明腑毒,但现代人多于夏季嗜食寒凉,而致寒凝中焦,是阳明腑气不降之重要原因,凡有此证者我必以理中汤配砂仁、陈皮、菖蒲、白寇、藿香、生姜、半夏之属先畅中焦、交通上下,然后再引阳入阴,以合阳明之降。最后多以知柏地黄汤等一两剂善其后。
     对后一类气血亏虚,太阳欲开乏力,阳明欲降而中阳与阴精俱为不足,最为难治。我遇三例,皆是爱美之中年女士,屡经前医以清热解毒之属治之,疮未减而体质愈下,往往导致太阴土寒不运,少阴水寒不藏阳,厥阴寒郁血行不畅,三阴皆受其损,这类人往往四处求医,屡屡受挫,若按常规,先实其三阴,后畅三阳,则往往难在坚持服药或信念动摇,我常用大剂四逆汤重用附子合理中汤并温太阴少阴 ,以酒大黄清泄阳明腑毒,阳明降则六经之毒俱出(六经为川,胃肠为海),则痤疮多两三剂则可大见其效,待其信心足,再为其讲明道理,再依先三阴后三阳之次第而治,始善其体质,即佛说信、解、受、持是也。
     些许心得,供同道们探讨。
发表于 2010-3-2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忌繁杂,临证贵简洁---兼谈补血之法(陈利)

近日读一学者关于四物汤是否补血之决疑,不禁感慨良多,学者务于繁,医者务于难,实乃末世之弊!
   如四物汤是否补血之疑,乃以空对空之论,理论讲究简洁明了,临床讲究应机。要知补血之法,当先知血液生化之理,原料成于脾胃,敛降在于阳明,生产在于少阴,贮蓄在于厥阴,应用在于少阳与太阳。而后知血虚之理,有原料不足者,当求之于脾胃,故理中功汤也可补血;往下往里运输障碍者,当责之阳明,故降阳明也可补血;少阴阳衰,则生产动力不足,益火之源而生血,少阴精亏,则生产硬件不足,壮水之主而生血;往外运输障碍者,温厥阴可生血,是故当归四逆与吴茱萸汤也可应机而生补血之功;阳用不彰者,推陈出新也有助生血;阳用太过者,抑阳潜阳可补血。
    是故养血补血必有一定之理,临证应机决无一定之法。明一定之理,乃可生不定之法。此《易》之原则,先明“简易”,上则达本而悟“不易”,下则达“变易”而随缘应物。“不易”为体,“变易”为用,“简易”为枢。道显于术,术出于道!
       是以歧黄、仲景不独言某方补血,言某方补血者,乃妄测圣意。多闻博识则障于所知,广集方术则障于繁难。求理当明于至简,临症当明于应机。
发表于 2010-3-23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陈先生的大作,实在大快人心.希望能多上传一些大作,以启我辈之神思也.也不知能从何渠道可以搜索到陈先生的大作.
发表于 2010-3-23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裘万吉 的帖子

同问。
发表于 2010-3-2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裘万吉 的帖子

您好,可以去民间中医论坛搜索陈利-1971就可以找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6 14:05 , Processed in 0.02649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