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得一

人类最优秀教育方法的探讨(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磁盘 的帖子

读经典时,先是熟读,在熟的基础上继续读,就不需要去想上一句是什么,下一句是上什么,是不是做到了“相忘”呢?只有在着个时候后天智才能退位,心阳才能透发出慧性呢,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大开眾眇之門,也就是慧性之门。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0-1-17 23: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8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1)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在正式讲课之前,大家一起做一个小测验。说明一下:这是一道选择题,要求在A、B、C三个答案中,勾选一个,确定为自己个人的答案。测试题是:

你是否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给教笨了?你将你自己的子女和别人是否曾经教笨过?

第一个:A、不可能教笨(那是不可能的事儿,只有越教越聪明。所以,第一个答案是不可能教笨。);

第二个:B、确实教笨了(我们自己或者孩子,并没有达到慧智的状态。这是第二个答案,确实教笨了。);

第三个:C、暂时难以判断(所谓“暂时难以判断”,就是我曾经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是我现在是否比过去有点笨;或者说我过去曾经教育过别人,但是别人是否被教笨了,还难以判断)。

A或者B或者C,三个当中选一个就行了。想选哪个都可以,但要是同时选三个的话,那就自相矛盾了。

要研究孩子们是不是可能会被大人教笨,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命题,这一命题涉及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如果要想比较正确地解答好它,却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这一问题的答案,涉及到生命真相中比较多的领域和相关环节。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实是应当把它弄清楚、搞明白,我们才无愧于是一个万物之灵的人,没有白白来人世间走一趟。因为教育是民族的灵魂,教学相长,教与学之间,如果教育失误,对所相随而学的人也就会贻害无穷,影响深远,可以贻误一代又一代人的品格素质、慧智状态以及他们的创造能力,关系到整个民族、国家、社会的前进和推动。

教育的研究,如果离开了对人类思维方式的研究,脱离对历史经验的全面回顾,丢弃对生命实相不同生理阶段的分析和认同,就必然难以诞生出最符合人类生命真相特征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如此,社会教育同样是如此,国家教育更是如此。

在前一阶段,我们研究了人类文明交替而具有文明承传特征的伏羲易道思想、黄帝法道思想、老子德道思想以后,并且剖析了人类的性慧、演绎、归纳、直觉、执一等五阶段的思维方式以后,如果再回过头来对智能文明期中的智能意识,从修身生理学中进行一番解析,也就不难归纳、总结出大人是否具有将孩子教笨的可能性,智能教育是否确实存在着愚智培养的误区性。

智能教育在我们的老子思想当中,也就是老子所预言和揭示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的历史发展必然现象。我们可以看一下,老子的预言是否在历史中得到了验证?家庭教育、国家教育,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教育之路?是教育孩子们既具备慧性心灵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前识”头脑?还是仅仅教育培养孩子们和我们自己的前识而形成愚智,而丧失了对性慧心灵的教育和培养?那么,答案也就会自然地产生于每个家长、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们自己的心中。

我们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分析了人类的几种思维模式:伏羲、黄老、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2500年前的圣人们,他们运用的是内求法诞生的慧性思维方式;而轴心时代后期,中国的孔子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智者,所引领社会而诞生的是智能前识的教育方法。这种智能前识的教育方法,是演绎归纳的思维模式。这种外求法的智能思维模式,奠定了2500年以来人类的智能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而且影响极为深远。所以,我们在回顾历史、回顾思维方法,要把这个关键点牢牢把握住。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2)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在智能思维模式大行其道的这一人纪末期,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却诞生出自己的直觉法思维模式,也就是图像思维模式。他曾经尖锐地批评学校智能教育的局限性。他说过这样一段经典的话:“能忘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才算是教育。”这段话非常地经典,要求能够忘掉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学到了其他东西,才算是教育。这是他的经验之谈,是他个人的深切体会。那么,学到了什么样的“其他东西”呢?如果用智能教育和慧性教育来进行判断的话,那么这个“其他东西”就是慧性教育。慧性自我教育获得的真知,才算是教育。

他的批评,虽然并未能对西方智能教育的体制产生一种革命性影响。但是,由于他那非凡的科学成就对人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他的思维模式才开始得以被世人重视和研究,开始重新审视人类智能演绎、归纳、推理、思维模式方法的片面性、局限性和误区性。但是,我看了一下、浏览了一下,西方对爱因斯坦图像思维的直觉法研究,仍然跟他们以前的智能方式大同小异,还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型的研究、认知。

比如说,对脑科学的研究,就将整个科学研究完全局限在人体这个几斤重的大脑里面,还是缺乏全局观和系统论。只有东方的道德根文化,那才能够真正窥破爱因斯坦图像思维直觉法的真谛,使智能教育有可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误区,使智能教育能够具备科学创造潜力的可培养性,只是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和运用。发现了,我们首先可以在自己身上,在我们的家庭,在有助于提高我们民族素质的幼儿园、学校、班级里面进行运用。

爱因斯坦的图像思维直觉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从来都没有断灭过,没有绝迹,只是长期被儒学智能教育的“独尊儒术”所排斥和限制,未能重新登上文化教育的前台。道学文化教育的承传中,在每一个修身、修真学子实践的全过程中,由于是内求法的运用,几乎所有的内观过程,全部都是图文思维的运用、采用和直觉灵感的捕捉。所以,黄老思想的修身,如果离开了内观,离开了图文思维的运用,那么几乎是寸步难行。就像大家所熟悉的古代的河图洛书、易象太极、三才四象、五行六甲、丹鼎炉火的全息图文情景,其实全都是诞生于“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这个“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的“内取诸于身”,就是运用了内观的图像思维法而诞生出来的。因而,道学的承传教育,丝毫不能脱离在体内对它们运用图文思维和直觉灵感的慧观性捕捉。可以说,离开了图文思维法,就不会存在道学教育的承传和应用。

因此,当我们研究爱因斯坦的天才成因时,与其跟在西方学者身后,亦步亦趋地、鹦鹉学舌般地进行纯智能性研究,还不如研究几千年前自己祖先早已固有的道学根文化。其中的结论,将会更符合自然大道的客观规律性。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排斥西方的研究成果,相反,更应该西为中用,但是我们应该站在中华传统根文化基础之上,去进行洋为中用,用中解西,而不是用西解中。因为如果单纯停留在智能研究的框架之内,如果脱离了老子解析的“知其白,守其黑”的认识和最佳研究方式,也就不可能在我们双眼所能看到的白境中,得出最真实而又正确的结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3)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通过几次的探讨,我们已经明确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基本是三大类和五个形成阶段。我们只要掌握好性慧思维、慧智思维、智能思维这三大类思维模式的本质和形成过程,也就不难诞生出适应我们当代社会的最正确的教育模式。

但是,在儒学土壤当中成长而从未接触过道学文化熏陶的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存在着第四种“智慧思维模式”,而被我们疏漏了呢?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老修身学说的实践者们千万不可以被改良儒学所创造的这个“智慧”一词所蒙蔽。你可以用它,但是却要看穿它,看穿“智慧”这一个词的实质。我们民族的教育,其实已经被这个“智慧”一词蒙骗了几千年之久,而不应当再被继续蒙骗下去。要想以智驭慧,那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智能独尊的鬼蜮伎俩。这种方式,比西方智能文化对慧性的压抑还要更为狡黠。西方的慧性思维(闲暇思维法)与智能思维(逻辑推理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分裂是一种决裂式地断开,看起来有点儿泾渭分明。至今,我们看这段历史,还是有一种非常直接的感觉,西方人的心胸非常直接,不会转弯。要分裂就分裂,说到桌面上。但是,我们再看东方的慧性道学向智能儒学的转变,那却是一种经过乔装打扮、粉饰遮掩的转化,很不容易被人们所直接窥破其中的“天机”。

人类的慧,是与生俱来、先天具备的生理特征,只是每个人的慧性全都被后天的智能压抑而封闭。并且,每个人的压抑封闭程度并不相同,其实只要教育方法正确,并且尽早进行,就能充分展开慧性。后天智能是先天慧性的天然之敌,如果后天智能没有“善”、“正”、“德”这三大元素对智能意识进行“中气以为和”的调控,而放任我们每个人的后天智能对慧性的驾驭,那么人类的慧性只会成为智能所建立起来的“劳改营”中的被改造者。让智能充当“管教干部”,而且还是非常严肃的“管教干部”,而让慧性成为被劳教者。这样一来,人类也就不可能真正发挥出慧性的作用力和功能。

如果承认具有“智慧思维模式”,无异于是在运用西医学说来解读中医学说,是所谓的“西中结合”。前段时间,国内之所以沸沸扬扬地展开那么热闹的反对中医学说的一股逆流,实际上,归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项目当中,就可以看到,是我们中国人在用自己的后天智能思维模式,在解读我们祖先的慧性教育模式;是想用西方的智能医学,取代中国慧智结合的生命真相科学。如果那样做,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西中结合”的方式,不仅难以正确解读,相反只会将中医改造得体无完肤和面目全非,最终只会使中国丢失慧智结合型教育的一块领地。其实,保护好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中医,也就是在恢复好中国道德根文化当中慧性教育的一块安全岛。

儒学对道学的解读,就是一种典型的以智解慧。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忘怀,还是在走这条错误的老路。以智解慧、以智驭慧的所谓“智慧”暗箱式操作,妄图把慧性剿灭在无形当中,这就是一批所谓的“科学斗士”所要达到的唯智为上、消灭慧性的目的。其实,这只是历史的重演。我想起,小时候老师所说过的,只要把中国的《春秋》读透了、读破了,世界历史的真相全部就都在自己的心腹之中。的确是这样,实际上是一种重演。因为以儒解道,在历史上同样是产生过惨痛的巨大损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4)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例如一个“笔削春秋”,其实就是以儒解道的典型代表之作。“笔削”所削掉的是什么呢?是道德根文化中的后天智能不易真正解读的大量性慧人文经典,仅凭后天智能是无法解读的,是无法明晰的,都被“削”掉了,认为它们没用。“笔削”,同时也开创了汉代儒学的大肆“编修”。皇帝组织那么多的儒生,对周朝、前秦和六国时期经过战乱还幸存在民间和各国宫廷当中的典籍、经典,进行了一场前无古人式的编修,先后历时几十年之久。以儒编史(以智编史)、以儒取文(以智取文)、以儒删典(以智删典),也就公然抛弃了周秦六国遗篇中上古大量珍贵的性慧类史实典籍,开了历史先河,使社会历史几乎与道德根文化时期完全断绝了关系,只知道有孔学,却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文化,而只存留儒家独门智能之所需。

汉儒智能的独尊,就是对人类慧性的一场大清洗,其实就是文化独裁,就是文化的专制。中华道德根文化,在历史上遭遇的鲁地之笔削、秦朝之焚书、汉代之儒编,这是三次重大的人文历史创伤,是对道学慧性文化教育的全面阉割、彻底阉割。也正是因为智能儒学这番殚精竭虑的“努力”,才使得有别于智能文明的中国性慧文明历史完全堕入智能文明的时代。只是由于中国的慧性教育所诞生的文明成果,远远比西方更深重,更厚实得多,所以到今天为止,西方人还仍然仰慕于中国的古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慧性文明转向智能文明时期中,东周末年已经是极为典型的时期。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现象,应当并非孔子个人的思想,在进入东周时代以后,人们的智能屏障慧识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共性,这类以智否慧,逐步形成一个时期的社会共识。这个智能社会强势展开以后形成的共识,在数百年之间,造成了中国古籍中大量与玛雅文明相似、相同的记载,被人们所逐步主动清洗掉;而慧识仍然幸存的极少数人,从周代朝庭流落社会中以后,则改变笔触写了一部神话般的《山海经》,万幸般地保存下来,成为稀世珍品。中国的慧识文化典籍,被自己人所逐步淘汰,而与玛雅文明失落的方式异曲同工,这是幸运还是悲哀,还真难评判。

现在,我们中国人只知道历史上存在着儒学智能教育的千年史,却不知道还存在着道学慧性教育的绝代史。绝代于战国以后的秦汉时期,被灭绝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历史。中国教育的历史在2500年以前的那一片空白,是用什么进行教育,如何教育,都不甚了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种现状。

历史上,中国道德根文化系统的慧性教育,比西方的“闲暇”式思维法强大得多。道德根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完善的经典教材、成熟的学习培养技术、强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地位基础;并且,还有无数经过这一教育系统而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作为世间的典范和表率。例如,最着名而影响深远的有:伏羲、广成子、黄帝、老子、庄子,而其他载于史册的人则更多。从黄帝时司音乐的伶(职务)伦(名字)起,史称洪崖先生的慧智型人才,那可是历代不绝世。尧时有许由,禹时有皋陶、化益、真窥、横革,商朝时有傅悦,周朝时有姜尚,战国时有孙叔敖、鲁班、扁鹊等等大量杰出代表人物。这些历史的沉淀,汉代智能儒学根本无法撼动,也不可能全盘抹杀他们运用性慧的巨大创造力。他们在各个领域中所作出的丰功伟绩,以及表现出修身成就的表率作用力,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历史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也就是中国古代慧性教育成果能够尚有所保留、并且存在下来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0-1-28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5)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成果,是通过什么教育方法获得的?中国的智能儒学对此就加以曲解,加以边缘化,加以否定,把这个本来是最良好的教育方法非教育化,从来不把它称之为教育,而是把它技术化。这正是因为中国的智能儒学无法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智能文明那样,公然去宣布“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剩下的一句话就是“Bye Bye”,而与他跟随了将近二十年的老师柏拉图分道扬镳,完全摆脱、丢弃自己老师尚未形成完整教育系统性的内求法。研究了西方的哲学史,就可以看到,古希腊的这个“闲暇思维法”内求法,的确是没有形成系统性,根本不能与中国古代的慧性教育法的完整性进行相提并论。亚里士多德依据“我爱老师,但更爱真理”的信条,从此独立开创了智能演绎思维的外求法。

智能型的儒学,在中国所导演的慧性向智能的全面转换过程,在表面上看起来,那的确是显得既“仁义”,同时又合“礼仪”,其过程也相对隐蔽和机敏得多,以至于我们现代的文化研究者,也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陷入汉儒们给我们后代所构筑的“改造营”,从而对于秦代以前的历史,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研究时,同样会顺着他们设置好的这个杆子往上爬,同样去以智释慧,以智能解析慧性,以儒解道,而难以对道德根文化的真面貌进行正确地研究和认同。现在国际上,国外的学者都能够大胆地承认,我们现代思维方式与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不相同的,他们无法去解读。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却认为自己可以用智能的方法,去解读老子、解读黄帝、解读古代的慧性教育法所诞生的一切,连外国人的这一点自知自明,都不具备。这个文化差距,还是可以显示出来的。这是因为受到了儒学几千年乔装打扮的影响,根深蒂固。

为了使大家更能明确这里面的辩证关系,我在这里引述一个历史上曾经记载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对我们了解和掌握中国道学慧性思维法教育与儒学智能思维法教育的差别,是比较有帮助的。

明朝时期,大概在成化五年的时候,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学士,是位举人,他名叫张升,他乘着一只船,北上京城去赶考。

这位举子平时就学习十分刻苦,惜时如金,在旅途中坐在船上也始终手不释卷,不忘读书。有一天,他站在船头上,摇头晃脑、吟哦诵读的时候,有位同船北上道家服饰打扮的人就踱到了他的身边,开口问他:“你为什么每天总是同样看这一本书,而且手不释卷呢?”

张升见有人动问,就很恭敬地回答说:“这个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这个回答有没有道理呢?--很有道理,无懈可击。

但是,这个道士听完张升的回答以后,就拿过书来,将这本书迅速地翻看了一遍。然后就随口背出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就好像这本书的内容早已经烂熟于胸一般。

张升当时惊愕不已,像道人这种超强的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那是闻所未闻,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是难望其项背的。他也明白了自己今天遇到了一位异人,遇到了一位高人,其能力绝不止于强闻博记的能力,可能还有其他更厉害的本领。于是,就急忙很谦虚地叩问自己今后的运程、命运。这位进京赶考的举人,当然最关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考中,能不能金榜题名。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6)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www.dehuizhi.com
熊春锦

那位道家打扮的人士见他动问,就顺口说了一句:“你今后的命运中,会有三件大事情发生,那就是:中状元;买宅子;另外,会在滕王阁饮三天的酒。”讲完可能要发生的这三件事情,然后,这位道人打扮的人就不肯详细讲解了,默然不语其详。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位张升果然如其所言,赴京考试就中了头名,当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众星捧月,就发财了,买了状元第的宅子,在京城住下来,做了几年的京官。但是,后来因为他敢于直言劝谏,而被皇帝贬于南京供职。南京是明朝的老都城,他在前去赴任的途中路过南昌,当地的官员因为敬佩他做人的人品和为官的官风,就在滕王阁里摆上酒席,邀其畅饮,果然连续款待了他三天。那位道家人士随口所言的三件事,无一没有应验。

在这一则历史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认为并不是那位道学人士预测判断的准确性值得人们去击节赞叹,没法赞叹,不必去追求那个“玄之又玄”。相反,值得分析和把握的应当是他那过目不忘的慧智能力,这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也正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所最急需的东西,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我们看一看,分析一下,这一段简短的故事所透露的现象中,两位主人公,张升这一方,那可以说是智能儒学思维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是应试教育培养而即将被皇帝钦点的头名状元郎。他的智能思维学习模式,就是手不释卷,学而时习之。这种教育是一种后天智能独运,“读书必须反复温习才能熟悉和理解”的方式。张升的智能思维模式,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智能文明时代儒学的巅峰状态,他完全无愧于是整个儒学智能思维模式的成功代表人物,是位博士级的人物。我想,大家不会反对这样给他加冕。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主人公,那就显得可怜了,是一位不见经传史载的普通道家人士,连张升自己亲笔的记录中,都还不知道人家的名字,那真是典型的草根一族,是典型的山寨派,是山林师徒式教育培养结果的人物。他所代表的,正是道学中经过慧性和图文思维模式教育培养、并且具备较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普通人士,既没有功名,也没有地位,也没有炫耀的志趣。他的阅读方式,那的确是一种“迅速翻看,随口背诵”,是一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以慧统智”、“以慧导智”、“慧智同运”的阅读学习方法。

状元郎张升与道家人士的偶遇,他们教育学习方法的交流碰撞,就如同西方的“试验证伪”一般,揭示了人类慧性图文思维记忆模式与智能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思维模式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层次区别性。所揭示的,是不同的思维教育模式,必然会结出品质完全不同果实。其中的优劣性,大家听完了这个故事,再分析一下,相信明眼人一看即知。

那么,道家人士的这种速记法,在当代是否就已经失传了呢?其实并没有失传。因为慧性图文思维记忆能力是人类共有的潜质,人人都具备着这种潜能。这种潜在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强弱之分,但并不存在你有我无的差别。绝大数人只是处在一种被智能意识所屏蔽而废用的状态中,关键要看是否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主动打开每一个人的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大门。但是,打开大门的钥匙,却一直是掌握在道德根文化、掌握在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中。诵读黄帝和老子的经典,就是一把最容易打开大门而获得图文思维力的金钥匙。
 楼主| 发表于 2010-2-18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行智能教育法的反思(7)

熊春锦

《北京新京报》曾经有过一篇报导,11岁的男孩李洪彬,将《老子》81章倒背如流,这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在北京大学电教中心进行过公开表演,而且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他自己所说出来的奥秘,就是“我背诵时就好像照着大脑里的一张图念下来,没有你们想得那么难。”

李洪彬的记忆法,就是一种极其典型的慧性图文思维法。而他的慧性图文思维法的被激活和出现,就是得益于他坚持了诵读《老子》81章。老子的五千言,就具有开慧益智、激活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强大作用。

背诵儒学智能教育的四书五经,并不能产生激活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展开,而只是具有智能知识提升的良好作用力。这一点,已经被2000余年以来的历史所长期证明;同时,在我们所推行的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中,由于紧紧扣住了道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的黄老经典诵读,以诵读《老子》为主体,兼容儒学智能教育的经典,像李洪彬同学这样被激活出慧性图文思维能力的孩子们,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经典诵读的方法。这些在社会推广中所产生的广泛例证,充分说明了:道学中的慧性图文思维教育法、右脑同步开发使用的方法,才是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

历史上在儒学独尊的文化专制独裁时期,道学的慧性思维法与儒学的智能思维法之间的这种不间断的碰撞,并非仅仅只此一例。翻开历史记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典型的,还有我们曾经引述过的儒学泰斗朱熹与道学南宗祖师白玉蟾的故事。当年,朱熹曾经南下,到武夷山开办学堂,讲解理学。他们两人在武夷山相逢而发生的“偶中尔”的故事,同样也是一种慧性思维方法与智能思维方法而发生碰撞的必然结果。

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其实就保存在道学之中,但是由于智能儒学长期在文化领域进行独裁专制,将道学和佛学视为非正统和异端,虽暂时还没有把它们认定为邪说(“异”就是路不同;“端”,就是终点),但是“要想读书做官,就不能学习异端”,这就作为一条戒律一样,成了智能儒学理学的律条。智能儒学对道学千方百计地加以丑化和扭曲,进行文化教育的边缘化,使得人类最优秀的教育方法、思维方法,长期与社会教育主流文化相隔绝,所以只能隐藏于山林和民间。就像现代人所提到的那样,只能当草根,当山寨游民。

其实,智能儒学中理学泰斗朱熹的心中,十分明白道学慧性思维方式的优胜性,也明白道学慧性教育法的强大生命力,但是为了维护智能儒学已经取得的绝对独裁地位,他必须全力公开反对道学和佛学。但是在私底下,他却又去悄悄地在研究道学教育学习方法。朱熹就曾经亲自到过四川去淘宝,想研究《参同契》。他就曾经研究过道学的名着--《参同契》,还化名为空峒道人邹诉,写过《周易参同契考异》这本书。他运用自己的智能思维方法,研究《参同契》,那也是很多年,下了很大的功夫,可是就是不能通透其中的真义。你说他聪明不聪明?你说他的智能发达不发达?那就是聪明,就是发达。要不然的话,他怎么能创造理学这个学派呢?但是,站在慧性教育的角度来看,他是聪明还是愚呢?还只是一个典型的前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不是真的聪明,并不是慧智型的人才。他研究了很多年,手不释卷,学而时习之,一直钻研到晚年,也还是参不进去。与这一部《参同契》,既不能“同”,也不能“契”,最后也只能放弃。

现代人--特别是我们当父母的、当教育者的,在中国这么完善的古文化和现代文化面前,要掌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要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纯粹的智能思维方法,是钻不进慧智同运而诞生的经典宝库之内的。花的力气越大,就与之相隔越远;运用的智能越强,被反弹的作用力也就越大。想以智能驾驭自己的慧性,只会更加严重地封闭心中本身就具有的那么一丁点儿性慧。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慧智文章只能慧智读,否则只是无缘两相隔。归结起来,这两句话就可以了。

如何对待中国道学文化中需要通过慧性教育才能正确解读的丰富经典,儒学理学的学究们,也就只能利用掌握皇权资源的优势,全力维护智能孔门朱氏理学的权威性,而不遗余力地封杀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预防人类最优秀的教育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取而代之。就应了人们常常所说的那句话: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要说葡萄会酸掉牙,让人们可千万别吃。而且,作为儒学和理学,它们不仅仅是劝导人们不吃,而且还限制人们去吃。怎么限制呢?那就是还要设下篱笆围起来,防止人们去接近它,这就是宋明时期理学家们所干的绝活。深入历史去研究一下,就知道他们干这种绝活非常拿手,经验老到。这种拿手绝活,其实迄今还仍然被一些人十分滚瓜烂熟地运用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只是由于现代的人普遍缺乏感恩心,采用、运用了朱夫子他们的绝技,取得了利益,却没有一个人对朱夫子烧高香酬谢而已,我想朱夫子可能会感到遗憾的。
发表于 2010-2-18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2-22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1)

熊春锦

一、人类智识系统发展五阶段

人类的智识,就是老子所说的“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句话中的“前识”,就是人类的智识、智能,它由人体的六识共同组成,分别为意识和眼、耳、鼻、舌、身识这六大识。由于人类智识不能离开命体独立存在,要借命体而展开自己的活力,运用自己的功能。智识与肉体命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肉腐智消”,肉一旦腐烂了,智就必然会消失。有点类似于人体的七魄。所以又称之为“命智”。而智识的功能表现,则被称之为“智能”。智识智能产生的区域是大脑皮层左脑的“办公室”,是线性思维,这个办公室的主人却是阴我心识神,所以《黄帝内经》说:“心为神脏,脑为神腑”。可惜现代人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心为神脏,脑为神腑”。关于六识,我们在《道德与八识》一文中曾经作过一些探讨。在此基础上,必须对人类的后天智识进化过程与回归的问题,再进行一些“天下之大作于细”的探讨,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道德根文化和其中的三大基因。

人类的精神系统,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具有一个从“一”而分解开来的变化过程。曾经有一个从“大慧无智”纯一的状态,诞生出“大慧初智”的一分为二的变化阶段。这个分解的起始点,也就是说从“大慧无智”,甚至从最当初的“无慧无智”,诞生出“大慧无智”,当时是一种纯一的状态。对于这个分解的起始点,无论是在西方的《圣经》,还是在《庄子》中,都有记载。比较而言,《庄子》的记载则比《圣经》中的记载更为详细与系统。亚当与夏娃是因为偷吃了智能树上的果实,产生了后天的智能而从此无法居住于伊甸园,从而进入后天智识的阶段,人类进入智能文明期。《庄子》的分析,扣住了这个变化的关键之处,他详细分析了人类是因为逐步离道失德,后天智识逐步生成与增长,欲望与私心逐步加强的因果过程。这个过程是互为因果的,这个因是什么呢?那就是离道失德;离道失德,就造成了一个果,这个果就是智识逐步生成与增长。当大慧初智的结构形态出现以后,随着离道失德现象的不断加剧,最终出现了“智长慧隐”的格局。“智长慧隐”,也就是说后天的智识不断地成长起来了,我们人类的性慧就逐步地隐退了。“然后民始惑乱”,民众、社会开始进入迷惑混乱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就全面进入了人类智识的发展期。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人类后天智识发展期的一些内容。

人类的后天智识系统,在自己的发展中具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从“大慧初智”,进化到“智长慧隐”阶段,然后步入“智增强化”期,再发展到“智成灵生”期,最后必将进入“大智大慧,智慧圆融”的历史阶段。

……

几千年以来,人类智识的思维方式,在跌入了心灵的瞎子时期以后,就像盲人一样,从单一向多元发展,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并不多,非常值得分析和研究。这种单一向庞大发展,也就是刚才那个盲人摸象当中的八个瞎子。其实,现在不是八个瞎子,是几千个上万个瞎子在一起摸象,但是还没有摸出个所以然来。早在19世纪,西方智能科学在研究中的局限性,就已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恭维一点儿的说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不说其是“盲人”,而是像大海水平面上升起的一个个的孤岛,互不相连。学科越分越细,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阻碍着科学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推进,单纯地采用智能分析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困难性。西方人由此而发现:东方老子的《德道经》最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协调性,她和西方以逻辑推理、反复试验分析的方法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所以才回过头来掀起了西方的老学研究热潮。
 楼主| 发表于 2010-2-2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2)

熊春锦

二、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来有的放矢地分析一下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

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

关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分期与分类,综合众多学者的看法进行分析,大家普遍认为人类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是一种从亚里士多德演绎法开始,发展到培根的归纳法,然后诞生现代爱因斯坦直觉法的过程。分为三次大的变化。这种定性分期,并不完全合理。我认为应当是分为五个阶段比较合理,其中有四次已经出现的大变革分期,以及即将会出现的最后一次变革分期,共为五大类、五阶段。如果加上人即神时期的“性识期”,就还是六大阶段。因为人类不应当抛弃自己文化发展的基因系统进行分段,抛弃性慧基因文化阶段而认定人类的思维方式,就割断了历史,丢失了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和发生的源泉,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也会造成盲目性,就会将人类上2500年历史中的思维方式束之高阁。智能思维法诞生之前的慧识思维和更久远的性识思维,只有从中国的道德根文化之中,才能发现它们的来去脉。

按照古代人对人的德性品质分类法,其实非常地简单:具有性识思维能力(立体全息思维型)的人有可能成为至人和真人;拥有慧识思维能力(平面全息图文思维型)的人有可能成为圣人;只具有良好线性思维能力的人,最高境界也只能成为贤人。正如庄子所言:“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的庶人。

在研究人类智识的发展与回归中,历史同样不能割裂,我们应当把握:知史才能识因,明性才能破智。只有“知史明性”,我们才能更符合事物本质地分析人类智识的发展与回归。下面我们看一看这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文化中根文化时期的性慧思维方式(内求法)。

性慧基因,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而且,性慧思维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性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性慧思维方式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人类思维方式第一阶段的性慧思维方式中,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全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极其相似,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相同,都是以运用性慧基因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这都是其中最显着的特点。也可以将性慧基因运用的方法,简称为“修身内求法”。

在第一阶段时期,人类的道德品格与德的能量运用,经历了一个“居道用德”,再进入“离道失德”的演变过程。人类的精神系统,经历了性体“居道用德”到“阴阳分解”的变化过程。人类的智慧,也经历了“大慧无智”到“大慧初智”的变化。人类六根中的眼、耳、鼻、舌、身、意,也经历了一个“性用六根”到“智用六根”的逐渐变化转换过程。早期是本性,人类的灵性,人类的真我直接使用人体的前六根,但是后来逐步地转化成为后天的智识进行了一种夺权,把这种权力从我们的性体系统上夺了过去,这其中是一个逐渐变化转换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4)
中华德慧智教育门户网  
熊春锦

亚里士多德以自己的后天智能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理论,制定了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为主的逻辑推理体系。在17世纪,笛卡尔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不少西方哲学家便认定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但是,正如庄子所言,这种“去性而从于心智”的纯后天智能思维方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不足以定天下”,这种思维方式并不能使人们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结论,在后来都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情况就必然会“益之以博”,使思维方式向复杂的方向继续发展,从而弥补人类抛弃性慧内求法、纯用后天智能的天然局限性。也就是说,瞎子与瞎子之间的结论应当进行互证、应当交流,从而使结论更为完整,更为接近事物的本质。

人类智识中的智能在发展的第二阶段中,由于人类欲望与私心的屏障作用力,已经完全使人类不能直接获得德一的能量,只能由于品格的不同和高低的差异而获得相应的德一子系统中的部分能量。人体内性体系统的阴阳分化已经全部早已完成,并且进入了魄力和智力全面上升的过程中,阴长阳退形成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后天智识,此时已经完整而全面地使用六根,进入六根被智识运用的精细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近代培根的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

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此它只能强迫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培根?新工具》认为,“只有根据一种正当的上升阶梯和连续不断的步骤,从特殊的事例上升到较低的公理,然后上升到一个比一个高的中间公理,最后上升到最普遍的公理”。培根还强调,这种归纳法不只是要用来发现公理,并且还要用来形成概念。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虽然弥补了亚里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性慧系统,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人类的思维方式“益之以博”,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进行自我完善,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自然发展到第四阶段,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人类智识的第三阶段,是一个智能日趋完善的时期。在德能的获得方面,智德能量的发掘与获得以及应用成了主体。从而使智能明显增加,并且得以强化,日趋完善。而人的性体系统中,阴强阳弱,本性真我和阳我的活动力,对生命的影响力处于弱势状态。智识对前六根的运用日益娴熟,导致六根乱动,精气神的消耗则明显加重。这是第三阶段中的一些重要特点。

第四阶段:现代爱因斯坦的直觉法诞生。

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命智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但是因为人类性慧基因主动运用的缺失,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爱因斯坦,从自己的亲自体验中,发现了直觉在创造中的巨大力量和作用。发明家爱迪生,也同样发现了灵感具有神奇作用的这一现象。这就必然会诞生出新的智能思维方式,简称之为“直觉法”。直觉法的诞生,非常符合老子“反也者,道之动也”的预见,因为灵感与直觉全部都隶属于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5)
中华教育门户网  
熊春锦

爱因斯坦考察了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到培根的归纳推理,再到牛顿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思维方法。他一方面看到了牛顿的推理发现逻辑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另一方面也看出牛顿对概念发现逻辑完全是一个陌生人,这就暴露出牛顿的思维方法在自然科学新的认识水平上出现的破绽。因为,拉马克的进化论思想、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等新思想的提出,都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而是通过创立新概念、变革旧概念,来反映和把握事物本质和内部的联系。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要能够大胆地对演绎法和归纳法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既要运用它们,也要能超越它们,才能产生科学创造性。因此,他就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他本人将它称之为“直觉--演绎思维方法”。

爱因斯坦坚信:“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他认为,培根单纯强调阶梯式的归纳法表现了科学幼年期的一种稚气。这真是对庄子“不足以定天下”的最佳注释。与其说是科学幼年期,不如说是人类智识幼稚期。他说:“理论越向前发展,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单纯的演绎推理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决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 只有直觉和灵感,才能帮助人类产生科学创造力,使人类的智能日臻完善。

毋庸置疑,爱因斯坦是人类智能发展巅峰时期的天才,但是他的天才却并未能超越人类道德根文化的三大基因。相反,他的天才就诞生在根文化三大基因中的文理基因宝库之中。我们说过,人类从性慧基因向文理基因转折的过程中,性慧基因由于命智的发展,有一个从体向面、再由面向线、最后散成点的压缩而被屏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性慧最终沦为直觉和灵感,它们只会在特殊的情况下被激活。而这个激活的工具,最佳者莫过于文理基因,也就是文理基因中的全息性画图与象形,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激活工具。因为画图与象形这一文理基因本身,就是性慧基因与智能结合的产物。

我们要注意这个很重要的特点。巧合得很,爱因斯坦就是以画图和象形进行思维的典型代表。他的科学思考,全部以画图,也就是形象来进行的,他的直觉与灵感就是运用画图与象形这一工具而产生。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极其娴熟地运用象形思考,运用画图进行表达,这是爱因斯坦非常强的智能思维特点。

爱因斯坦认为,文字和数字根本就不在思考的过程中占有显着的位置。爱因斯坦对科学哲学最完整的描述之一,出现在他给毛里斯?索罗文的信中,在那封信中,爱因斯坦解释了试图使用文字来阐述他的科学哲学创造困难之处,如他所说,因为他是以图表形式思考那些事情。“我思考问题时不使用语言,而是用生动有形的形象去进行,当这些形象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时,我再去花费颇多的努力去表达它。” 他这个感受,我们都应当可以有所体悟,当你写一篇文章以后,你再用图表去表现,你如果能用后天完成,就说明你从后天迈向了先天之门。如果说,你先绘出一张图表,然后再来用文字将你的图表阐释清楚,这同样也是由一种直觉灵感的激活状态转向后天智识的过程。但是,真正的图像思维能力却是一种丹元主持下在右脑皮质层进入大脑质层,并且能在大脑前额区呈现真实图像的一种思维方法。只有少数人天然的具备这种思维能力,绝大多数人需要经过修身的内求法实践,才能产生。爱因斯坦本人很可能就是一位天生携带的慧性图文思维能力者,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被智能教育所破坏和屏蔽,因此才具有超越常人的创造性慧识能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4-5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6)
德慧智教育,就是高度重视儿童在早期天然具备着的这种图文思维能力。要求早期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画图与象形的培养,名画观赏、卦爻的认知,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培养。我们前两次课当中,大家都看到了,有大量的图给你们参考。但是你们很多人中,只有少数人能从中看出味道来。有的人,就从那个图里边看出了立体感。透过图,说明他超越了文字的制约。大部份人,还是找不到那种感觉。而爱因斯坦就是这方面的天才,他能从象形当中找到自己的直觉和灵感,并且保护这种直觉灵感,使它完善系统化,自己也成为世界的奇才。当爱因斯坦对一个问题做过全面思考以后,往往他会发现,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包括图表)表述思考对象是必要的。他的思想非常直观,运用直观和空间的方式进行思考,而不是沿着纯数字或文字的推理方式进行思考。
文理基因,是直觉和灵感的催生婆;画(符)图与象形,是诞生创造力的激活器。这一特点,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同样得到过长足的发挥,只是人们没有通过表象去发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这种发挥,它使人类的创造性得到了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与当时的图画和图表对大量知识的记录和传播密切相关。当时在意大利,整个欧洲的绘画与雕塑等艺术获得了一个全面发展期,这种全面发展期也就反过来激活着人们直觉与灵感,从而在智识方面又推动人们的智能全面向科学的发现中前进,激活着人们的创造力。比如,与伽利略同时代的人还在埋着脑袋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和文字方法表述自己学习或观点的时候,他却开始了使用图表形象地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可见,这个文理基因对人的直觉与灵感的巨大作用。
我们如果深入地分析众多天才的成长过程,就不难发现,天才们一旦具备了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字能力。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他们在文学方面都不是专家,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对他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可能没啥希望了,学不出什么东西来。爱迪生也是这样,在学校并不能受到老师的喜爱而器重。天才们只需要掌握一些起码的文字能力,奠定了一定的智能基础以后,就会在心智中被动或者主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的确跟常人不同。这种思维方式,又必定会与文理基因中的画图与象形,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文理型思维技能,使他们得以通过不同途径激活自己的直觉与灵感,从而发挥出科学创造力。由此可见,思想象形化,图景化在创造力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工具。其作用远远超过文化三大基因中的字形基因。其中的生理原理,值得人类深入进行研究。
在人类智识发展的第四阶段中,智识在这一阶段已经完全成熟,后天智识的成熟的终结性,就使人的灵气具有透发的动能,产生这种可能。因为后天智识已经到了成熟期了,结果进入终结期了,就使人由原来一直受压抑的灵气具有透发的能量。能动性,势能,物理学当中称为动势能。由于人类品格的继续变化,进入了“忠信之泊”的典型时期,智德能量的获得也进入了枯竭的阶段,人类的性体活动就进入了阴极阳生时期,智识对直觉与灵感的屏蔽作用反而日趋减弱。我们看看社会上的现象是不是这样?不是很多人性慧系统开始进入启动了吗?特别是现在出生的孩子,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直觉与灵感反而能够透发出来,作用于后天智识。而且人体的前六根,在经过六根乱动以后,终于能够进入“静以通彻”的阶段中,能够慢慢地都注重养生了,通过静来通彻自己的六根,这是第四阶段的一些特点。
 楼主| 发表于 2010-4-1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智识的进化与回归(7)
第五阶段:老子的“执一法”。是将要出现的,现在还没成为社会主流的一种思维方法。
老子的思维方法论非常精辟,对于人类的后天智识,对后天智识中“知”的演绎、归纳、逻辑、推理的利弊所在,都进行过深刻的分析。在其五千言中随处可见他的“执一”思维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为学者日益”,就是不要抛弃后天的学习,但是也要掌握正确的学习,不要盲目地学习,不要盲人摸象那样瞎学,而且特别固执,那不行,要去执着,要按照每个人先天性慧的特征而学,要依据最利于开启每个人先天性慧系统的方向而灵活学习。要有利于、服务于“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而进行后天智能的学习与培养。“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培养生成尊道贵德、修德守德的品格,进入“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的思维方法之中。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定名为“执一法”。
……
三、人类思维方式的回归之路
我们分析了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培根的归纳法和爱因斯坦的直觉法,就不难看出人类在离开了第一阶段的先天性慧系统以后,后天命智中智能发展的三阶段,演绎、归纳、直觉这三个思维方式就是后天智能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伟大的里程碑!的确是我们后天智能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阶段性的标识。对于这三个里程碑的掌握,有益于我们全面解读道德根文化和了解根文化的三大基因。
我们说,爱因斯坦的直觉法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理性回归的萌芽,那是因为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已突破了归纳、演绎轮流统治人类思维方式的格局,而爱因斯坦的“直觉思维”(灵感、直觉、想象)或称“灵感思维”,在重大科学发现中的功能,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爱因斯坦的直觉法虽然将人类的思维方法推向了人类后天智能的巅峰,却并未能使人类的后天智能找到思维方式的最佳归宿。并没有真正通过文理基因片段,全面完整地进入到性慧基因片段之中。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正翘首等待着人类后天智能在全面发展以后的整体完美的回归。
解析人类后天智识中智能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三个里程碑并没在中国的历史上典型性地出现,这一现象引起许多中国人的疑惑与遗憾,外国人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称之为难题。有的人甚至把中国落后于西方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的《易经》等等,这是极不公平和不理智的现象,需要进行一点说明。也建议大家看到这些文章不要生气,看了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关于这一问题,爱因斯坦在他的《西方科学的基础与中国古代无缘》一文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而“中国的贤哲却没有走上这两步”。为什么没有走上这一步,他没有回答。但是他说过:“当一只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并没有觉察到这根树枝是弯曲的。我有幸觉察到了甲虫没有觉察到的东西。”借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我们如果全局观式地纵览一下中国文化中道德慧性根文化向儒学智能文化的转换,理顺一下文化三大基因的生成与转折,分析出人类智能发展的五阶段,瞧准中国根文化中性慧系统向命智系统转折的特点是渐变而不是突变,那么“树枝是弯曲的”情景,同样会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8-8 12:25 , Processed in 0.02786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