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山阴浮生

转贴:中医扶阳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3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疗加经脉操(八段锦,五禽戏等),自然健康,我从自己身体弱到现在好转,体会到的,同时食疗很重要,"饮食扶阳,由口而入,味重而气轻,五味出乎地,四气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气离散,唯可补阴精,故饮食扶阳之理,不在补阳,而在补阴敛阳,伏阳,藏阳也。饮食要旨,一在以阴精克阴(邪),二在其生用,三在于知量。"
发表于 2010-3-24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29俊临天下的帖子

谢谢,昨天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陈利-1971的帖子,原来陈先生本是西医出身,因从本科室的主任口中了解到西医不能治疗慢性病,更且有害,才改自学中医和修炼气功,并博及儒释道三家.竟达到如此高的造诣,实难能可贵.也由此可见,传统中医并不难学,难就难在当下大众心里的思维观念,已极度遭受西学的影响,唯形而下的思维是从,因而造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相容.缺少道的思维,缺少阴阳的思维,缺少象的思维.我们有缘能从民间走上传统中医之路.总算道心尙未灭尽,才得初见传统文化的真谛.既已走上道路,便得勇往直前,决不回头.
发表于 2010-3-24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裘万吉 的帖子

继续粘贴过来呀. 我在民间中医没注册, 所以不能搜索.
发表于 2010-3-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陈利先生的三焦说

物遇火而焦,三焦,顾名思义,这个焦是指火气的温化燔灼作用.三焦,即人身上中下三部的火气温化燔灼作用.温化燔灼的功能,即是相火的功能.<<内经>>有言: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皆出于三焦,十二原者秉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气来原于天阳,味来原于地阴.十二原与三焦相通,十二经通过十二原连通三焦相火,十二经的生化由此调度,有如网络平原也.而三焦相火又从少阴君火转化而来,少阴君火通过命门点燃而生相火,相火运行则土气流行,万物生化,此即所谓火生土也.所以称三焦为气街者,以三焦之相火能使内外的土气运行也.观气街之名,便知火生土之义,街者,内外二土从中行也,气街者,相火运行土气之义也.<<伤寒论>>六经辨证,辨六经气化之原委也.少阳病,即少阳枢机不转,相火运行不敞也.燔灼功能不达则郁而化为邪火乱烧.小柴胡汤之立意,是为通达三焦相火的运行和纠正邪火造成的失调的气机.药以柴胡通三焦道路,敞达火气,黄芩清已郁之邪火,人参之敛气生津,以调邪火灼伤肺金而至的气不生津,火不生土则胃气上逆,故用半夏以降胃气,引阳入阴,成就火生土之功用.用甘草,生姜,大枣者,所以调土气以和荣卫也.火既不生土,则土气虚而荣卫自失其养也.三焦相火运行作功向外,就是太阳温化寒水的过程,水化为气升极必降,降的过程,即是阳明燥金收合阳气入阴的过程.如此便构成了阳面层次的一道门,即阳门开合枢机制.由此推去,则<<伤寒论>>六经辨证,条理分明.六气之象各归本位.调六经之方应用而生.此所谓理势者,自然之良能也.
发表于 2010-3-2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博与专---问中医路在何方(陈利)
)
       凡热爱中医事业者无不希望中医事业早曰走出困境,我自然不出此列.虽然名义上我是一名西医执业医师,但对中医、乃至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却不敢稍后于人。虽然我也认定了中医有振兴的一天,一如中华文明必然复兴一样,但这条路依然那么遥远,绝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逆转乾坤的,也不是国家出几个政策扶持一下就振兴了,更不是出几个大师级的人物就有救了。中医是一种科技,更是一种文化,它是科技与人文的混血儿,它的兴衰并不是简单的一个行业的兴衰,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涉及全人类的价值取向!而且后者是最深层的决定因素。佛陀住世时即预言佛法由盛及衰的三个阶段,然后人类必经漫长无边的黑暗,至到弥勒下生佛法才重兴,此非佛不慈悲也,乃人类不自爱也,爱财甚于爱命,爱物甚于爱己,纵佛在目前又为之奈何?观目前中医之路,非但没有走出低谷之势,反倒越走越窄,见此状态由来已久,每每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自古兴衰成败皆内外因所共成,我等既为医生,自当从内因说起,先检讨自我,然后再谈外在条件。中医讲理法方药,一名优秀的中医,理论自然要精深才行,但看今曰中医教育的趋势,无疑是走上了曰本废医存药的老路,翻开中药学、方剂学,多是某药、某方冶某病,观叶落而知秋,此种趋势不止,则中医衰落之势不止。理论晦涩且不多说,法门呢?就算辨证准确了,我们又有多少法门去论治呢?你会针灸吗?你会推拿吗?你会中医外科吗?你会中医的情志疗法吗?你会中医的堪舆疗法吗?你会祝由疗法吗?你会导引疗法吗?你会性理疗法吗?你会食疗、外敷……吗?多数中医都会说,我能开方呀!针灸是针灸医师干的,推拿是保健师干的、中医外科还有存在必要吗?情志疗法是心理医生的事、堪舆、祝由是封建迷信(多数人甚至没听说过)、性理疗法没有科学依据……好!你会开方也好!那么你擅长开什么方?答擅长儿科或妇科或内科等等,甚至有些擅长某几个病或某一个病的方,我并不认为专不好,但只专不通、只专不博的中医太多了就大大不妙了!倘若先贤复生,闻此语、见此景也多半气死了!中医讲整体观,不可以象西医一样越分越细的,只有通了才可能精专(就象学通了伤寒应用于眼科而创立眼科六经辨证一样)。西医分细后又以一套高明的管理方式将其组织起来了,而中医细分之后就是一盘散沙,就缺乏凝聚力,当这盘散沙和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竞争对抗的时候,在宣传、创收、科研等任何领域几乎都是一触即溃。这个以后再论。那么大部分的中医开的方效果又怎么样呢?我可以肯定的说,多数不怎么样!你不要说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已威风,也不要说我贬低中医,我正是热爱中医、信仰中医才如实说!的确不怎么样!甚至包括一些中医名家!你不要光看医案,无效率是不会记载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法门太少了,许多由心理、行为、环境等等因素所致的病并不适合中药治疗,或者不适合单用中药治疗,二是即便适合中药治疗了,能做到方证合一的中医又少之又少,三是即便方证合一了,中药的质量谁也保证不了,附子不补阳了--炮制过度,人参不补气了--速成的,你五倍、十倍的用,或许有效了,可又违法了,或又嫌药太贵了,所以凭我这些年行医体验和所见所闻,多数中医的临床疗效确实一般。理、法、方、药,那一样都是越来越走下坡路,中医的路能越走越宽吗?
     我在网上天天听众人骂政策,说实在的,听腻了!政策是不好,非常不好!可是我们躬身自省,有几个人是以救人救世的心态去骂的?一个中医,若真有本事,有绝活,你回家病人跟到家,你嫌烦了躲山里去,病人找也找到山里来!卫生执法大队又能把你怎么样!
      所以我说中医之路越走越窄,首先就是中医的内功太浅了,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我们当先检讨自己,自己做对了,做好了,自然容易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宣传上、政策上的助缘。
      
       讲了许多似乎很丧气的话,其实不过是这些年的所见所感罢了,并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意思。
     中医是研究人体、研究生命的学问,凡与此身心有关系的学问便与中医相关,凡可影响身心的事物皆可影响人的健康状况,所以中医的学问可谓广大。若分而论之,一则深远,二则广博,三则精专。
     先言深远。生命复杂而深邃,由形而下的血肉筋骨至形而上之精神,由阴阳以至“阴阳不测”甚至“能阴能阳者”此为生命之深;中医从上古的内求法起源,先在精神行为上下功夫,继而内外兼重,发展到今天的纯外求法,只在药物与疗法上下功夫、几乎完全摒弃了对内在精神、行为的改造,这段慎终追远的历史即为“远”。这是中医的纵向线。
     再言广博。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心理行为因素无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由此形成灿烂的中医文化技术。从心理行为来主导健康的有祝由、丹道、导引、吐纳、辟谷、行善、忏悔、修德;从人天关系又发展出子午流注、五运六气等时间医学和人与环境和谐的堪舆诊疗学、气候医学;又由儒、释、道与中医交融而产生了内而修养道德、外而和谐社会治疗疾病的性理医学;又人中医与易学的关系衍生出象术医学。今天,西方医学建立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出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时间医学、气象医学、太空医学、行为医学。而中医的疗法还比较兴盛的几乎只有针灸和中药了。许多的中医理技术,或不知道,或以为不科学,或认定为封建迷信,或知道了也不屑使用,如中医的推拿、外敷、灸疗等等。这是中医之横向线。
     再言精专,所谓精专,就是在纵线与横线的某一交叉点上下功夫,将广博、深远的理论、技术应用于探讨、解决某个局部的问题。从而形成某个流派,或形成某一奇绝的医疗技术。如扶阳派、滋阴派、枢机派、丹医派等等。
    中医学人,在初步熟悉理法方药之后,必须对中医的广博和深远上下一些功夫,方可在一点上深入,否则不是陷入偏执就是陷入各种看似矛盾的理法之中而无所适从。
      
        前论医者之个人素质,再谈谈中医事业。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外天时、地利、人和,对中医事业而言,天时者,
时代人心之价值取向也,往小一点讲,是人才的价值取向,一个时代最崇尚的
,最需要的,民心所呼唤的就是天意,民心即是天心,众生的共业即是天意!
人类的价值取向不外乎三种:一种是人文精神的内向式追求,一种是物质科技
的外向式追求,以及内圣外王秉持中道的追求。前者为人类文明的根本,它的
终极成果是灿烂的宗教文明和文学艺术;物质科技则是人类文明的枝叶,纵是
花繁叶茂、硕果累累,只要一离根本,便转瞬即逝;中国的儒家则是秉持中道
的代表,它是人类文明的主干,连接木末的桥梁。物质繁盛、科技发达则人文衰微。正法、像法、末法的佛法衰退趋势也是整个人类人文精神发展的写照,道家、儒家乃至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莫不如此。今天整个人类崇尚科技、竞逐物欲,稍有才具者莫不投身科技、政治与经济。滚滚红尘,蓦然回首者能有几人?所以西学东渐,乘天时也,众生之共业也,纵佛陀住世,又为奈何?
     中医是人文的,也是科技的,是人文与科技的混血儿,是秉持中道的代表,更多地体现了儒家的精神。它是幸运的,中道思想决定了它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也是持久的,也决定了它巨大的兼容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人类一日不灭,中医一日不之,而过度追逐物质科技的危害性一旦为人类广泛认同,那么中医的复兴便指日可待。同时中医也是尴尬的,当人文宗教被多数人摒弃后,中医只不过是一具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罢了,甚至骨血皆无,只剩皮囊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言:“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己幸矣。”
       中医人才辈出每见于乱世,扁鹊、仲景、金元四大家以至于清末民初时莫不如此,每逢乱世,才俊之士必不见容于庙堂之上,邦无道,高尚之士也耻于富贵,于是悲悯人民之流离,伤横天之莫救,而发愿救苦,每每促使中医之兴盛。是故人才是中医盛衰之关键。然而即便是兴盛之际,中医也仅得中上之才,何也?离乱之际,上上之才多入宗教,直取无上义而救人救世之根本,或息乱求治而救国家民族于当下。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即此之谓也。或问曰伏羲、神农、黄帝、歧伯又如何?答曰,皆上上之才也,通于天、地、人三才之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农业俱皆通达也,以治国为本,以治人为基,医学之道,不过是悲悯众生,因问而答、因缘而作而己。不可以专才而论之,考《内经》之旨,理多而术少,方不过十三,针灸也仅言大意而已。虽如此,后世医家无不视《内经》为不可愈越的雄峰,若以《内经》为海,则《伤寒》可为江河,以仲景在中医的地位正可比于孔子在中华文化的地位,然仲景医、文、政俱佳,且“宿尚方术”,也属通才之列,岂止医而己?
      以大才具而涉医业方有大成就,以通才而入精专方有大境界、大气象,这是中医的大话题,正如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矣!没有大慈悲、无宏愿力而欲振衰救颓、挽大厦之将倾,可乎?中医今曰之困局正是人心之所向,众生之共业而成,大家所抱怨的中医教育、管理、政策法规的弊陋,中药材质的劣化,媒体的误导等等不过孽缘现前,果报成熟而己,有志于此者当从因地上下工夫,方有着力处。此是天时。
      地利者,市场可比,物以稀为贵,物质科技发达于西方,其弊也先现于西方,故今曰之西方,开始反省物质科技的危害,而东方的文化、技艺日见受用。东方则反其道而行之,五千年的中药吃腻口也属自然,看看骂中华文明骂得最起劲的无不是中国人,赞物质科技若神明者莫不是中国人,终要吃出大问题了,头撞南墙才会反省。现在发达地区渐渐流行吃中药了,而不发达地区却唯西药是从,正好可以印证这个道理。这就是地利也。然而等大众省悟过来时,口袋已被西医掏空了,要找一个好的中医也难了。因为市场的需求决定人才的供应,需求小自然被抑制,钱都被西医赚走了,谁愿意去干中医,这也许是中国人必经的劫难,奈何?
       人和者,组织的力量也!中医与西医的对决,单看组织的结构特征就可以判定胜败了,中医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甚至派系之间互相攻讦、内斗不息,而西医由医院内部的分工合作到医院、教育、科研的横向合作以至于由下而上如金字塔般的层级管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坚不可催的阵营,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中医与之对决自然一触及溃,就以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而论,一走进庄严、庞大的现代医院,经过系列的程序,复杂的检测,患者的心中只有敬畏、信任了,一个浅薄的医务人员在这里却让患者不敢轻见。这就是所谓店大欺客的道理,西医在患者中的心理优势也由此而垫定。这个优势是由群体产生的,而中医的魅力则由个体产生的,但在今天,无论多么高明的中医,要凭一张桌子,三根手指就让患者产生上述心理是极难的,店小而客欺。这便是人和的力量。
     古人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医倘若不进行组织管理结构上的创新,无论出多少名医,均无法与西医对决。
      目前中医几乎全是个体诊所的形式,全国的中医院都为西医把持,我们县中医院有200多医护人员,中医仅有十二名,真正坐诊的中医仅三名,所以中医的力量不集中,是一盘散沙,在政策、舆论、宣传、组织管理、经营创利等各方面均为西医把持,如果不在群体合力上下功夫,中医势难走出低谷!
发表于 2010-3-2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与传统文化共兴衰--兼论医学模式与中医药疗效之关系 (陈利)
   
    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医之灵魂,传统文化兴中医就充满生机活力,反之则死气沉沉,如行尸走肉。今日西学盛极将衰,中华文明渐有崛起之势,在此历史背景下,祖国医学的振兴也充满希望!
    一、背离传统必致中医药疗效下降
    中医中药的总体疗效不断下降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不提这个问题是怕大家丧失信心,但只有真正澄清症结才能树立坚定不移正信。
        关于中医药总体疗效下滑原因目前有很多解释,第一是中医人才素质的下降,进一步的原因则指问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和中医教育的异化;第二是中药材质的日趋劣下;三是政策、管理、舆论对中医的制约与对病患者信心的打击等等;四是中医药本身的理论、临床、组织、管理的不足。这些显然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但绝不是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医学模式的落后、临床治疗模式的落后。
     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内在的心理行为三大因素制约,自然环境谓之天,社会环境谓之地,内在的心理行为谓之人,天地人三才定健康,这在《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讲得非常清楚,而且将之放在最重要、最醒目的位置——置顶!也就是中医学从诞生起就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医学模式,惜后世医家殊少重视。虽然中医的典籍也不少关乎心理行为、社会关系等影响健康的论述,然临床应用的案例毕竟少之又少。中医药的主体仍是以针灸、方剂在人体内模拟出类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的各种态势,进而获得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同律的人-天医学模式。这种人-天模式在社会关系简单、人心纯朴的时代尚敷应用,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之自然、社会、人心的变化之剧,实超过数千年变化之总和,在此大背景下,单纯针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的不断下降是再自然、再正常不过了。况且《上古天真论》中还有一个呼之欲出的真理,那就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力度,自然力量不及社会力量,社会力量不及心理行为的力量,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祖国医学一向讲治病求本,什么是本?站在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医学模式看,人天(自然)关系、人地(社会)关系是标,心理、行为、心身关系是本,前两者是外因、是条件,后者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今日之众疾,其根在内,草木金石,只能黄叶止啼而已,若真以其为治本之道,不也犹磨砖成镜、煮沙成饭乎!当然黄叶止啼也很重要!啼尚不能止,安可为大!而今日之中医只专注于止啼功夫,境界日低、视野益窄,加上西医分科管理法的切割,更是内失其神髓,外则无完肤,疗效大降自在意料之中!
     物欲泛滥、人心不古,社会道德与人心素质如江河日下,众生所造恶业岂止带来巨大的病灾而己。观诸全球医疗效果的普遍下降正是因果规律的生动体现,西医又岂能例外。
      
    二、西医与中医一样面临相同困境
    二战以后,西医逐渐普及全球。但西医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卫生费用的逐年递增并未带来全民健康素质不断提升的结果,相反的是慢性病、疑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亚建康人群占全球人口半数以上。西医的有识之士也在不断反思,一是对诊疗手段本身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对抗疗法”的反思(其实对抗疗法即是西方丛林法则在医学上的应用),对医学理论中机械唯物论(形而下思维)泛滥的反思,再就是对分析思维的敝端以及由此导致的重局部轻整体甚至为局部损整体的临床倾向的认识;二是对医学模式的反思,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远甚于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调整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才是治本之道。如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目前,疾病人群占20%,亚健康人群占75%,健康人群仅为5%。对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生活方式和行为起的作用占60%,居于主导地位,医疗仅占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和糖尿病、70%的中风、50%的癌症可以避免。在此背景下,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生态医学随之产生,西方医学模式便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进步到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这是个非常优秀的医学模式,宏观与微观并重,形而上与形而下并重,这正与中医天人合一、道器合一的思维殊途同归。
     其实医学模式的落后与临床诊疗手段的缺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西医把全民健康素质的不断下滑归罪于医学模式虽然在理,但仍难逃推卸责任之嫌,更重要的是,西方文化重外因的思维,导致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强调改造环境;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强调改造社会;处理心理、行为以及心身关系时强调心理医生的作用,加上西方医学的临床惯性和既得利益关系,使这种非常优秀的医学模式在临床上实施不好或根本无法实施,以至成为一句口号和理想。
     
     三、新千年中医的复兴模式
     熟悉传统文化者应该明白,无论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医学模,还是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祖国医学中都有无穷的宝藏可直接应用,老祖宗早给后世子孙准备好了,道家理法对应人--天关系,儒家理法对应人—地(社会)关系(如性理疗法),佛家理法对应心理、行为以及心身关系,而且处理三大关系时均从内因入手,先改造自我以适应天地,个体成功了,再影响整体和改造环境。这比从外因入手好着力的多。当然三教归一,如此划分自是牵强,仅为方便讨论而已。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西医有新模式而无新内容,正欲借宝于东方,目前已有一定的进展,诸位留心一定会有所发现。而中医有模式又有丰富的理论方法,早成完整体系,却每欲弃之而后快。真是良可感叹!
中医自古言医以载道,其实只是少数明医自研自悟而已,若将三教神髓融于中医学,还原《内经》创立的三才医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以医载道,以医弘道,广大病患,则因病而获福。
     在人天模式中,有吐纳、导引、内炼之法;有模拟自然节律、态势的针灸、中药;也有侧重外因与形态气质的堪舆诊疗法(俗称风水)。在人地模式中则有儒家的内圣外王之法、中庸之道;也有近代创立的性理疗法。在心理、行为、心身模式中则有修戒、定、慧、六度万行,具体易用于临床的有“吃苦消业法”、“ 积善增福法”、“ 参禅修定法” 等等。倘若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以政府、社会、民众、患者均能接受的形式而应用于临床,中医药必如虎添翼,不但疗效激增,也必为人类文明而大放异彩!
     
     四、中医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同步的
     值得一提的是,三教接引众生均是从众生的根器出发而示现当机法门,佛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慈悲之故,佛陀从来是变化佛法而适应众生,而非期待众生来适应佛法,三教皆然。从“五四”到文革,三教蒙难,几至灭顶,传统文化不但被赶出主流,甚至在民间也难保立锥之地。三教正是中医之灵魂,舍此则中医空遗躯壳。中医今日之困境正是三教蒙难,神髓尽失的结果。当年的气功大潮正是中华文明在无神论、唯物论的双重打压之下,巧妙突破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的层层封锁而实现的近百年来的首度复兴!正是“应以气功师之身得度者,即现气功师之身而为说法”。 欲振兴中华道统的有识之士,当立于文明兴替的视角,多留意此节,方知佛道的妙用,其经验、教训孰可为新一轮高潮的来临而未雨绸谬?观今日许多人动辄讥诮当年气功大潮中的人物与法门以彰显己能,以为卫道,岂不知是同室操戈,徒遗笑柄而已!况且今日三教之虔诚信众,多是当年的气功修炼者,其中不少人已出家,其志虽坚,却非佛陀的悲愿!社会如此,人心如此,个人果能独善其身欤?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今之世人几乎已化为病人,药石难以奏功,世人“当以医生身得度者,即现医生身而为说法”,“ 当以科学家之身得度者,即现科学家身而为说法”。倘三教理法俱化为医法,或可大开歧黄之门,医以载道,以医弘道方不流于空谈,三教也另开一方便之门!
     书尽于此,忆佛陀之悲愿,念医生之责任,叹文明之兴替,不能自已!

[ 本帖最后由 陈利-1971 于 2008/2/23 10:05 编辑 ]


3 评论

凡事总有因果,先生慈悲是好事,亦是功德,可惜世人智慧如此,叹亦无用,不如归去,做一大笑。

llb1979  2008/2/17 17:36
发表于 2010-3-24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蝴蝶斑无意中治愈子宫肌瘤病案 (陈利)
一患者 、女、38 ,人流术后不足三天就去教书,一周后四肢厥冷,面部晦暗、满布斑点,遂来就诊,当时正在研读火神派医案,以火衰土寒而径处以四逆汤,病人连服十剂后,斑点明显减少,四肢回暖,因女人爱美的力量,该女士竟连服50剂。
          一曰又来我所,竟然容光涣发,白里透红,言来此一表谢意,二则求治子宫肌瘤,遂拿出三个月前的B超单给我看,显示有三个肌瘤,边界清,大的有4×4×3,我让她再去检查一下再治疗,好比较疗效。该女士遂入人民医院检查,却发现没有肌瘤了,该女士怕出错,又到妇幼保健院检查,结果还是没有了。病人大喜,立刻买了一大袋水果、携检查报告来谢!此案开始我也觉奇!后细细思之,子宫肌瘤者,寒土也,用四逆汤乃正冶,现在治此症多用活血化瘀,攻坚破滞之剂,巧也!四逆汤乃守拙也!纯用巧不如守拙,纯守拙或又不如奇正合用。
后查《神农本草经》,“附子,破 zheng坚、积聚血瘕”, 印 证《本经》确有此用。
         从阴阴上下功夫为守拙,余以为功底不够深厚时还是以守拙为佳。
发表于 2010-3-24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裘万吉 的帖子

同意先生观点,大家共同努力!
发表于 2010-6-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了,向陈利老师顶礼了,振聋发聩!
发表于 2010-7-2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啊!感恩陈利师者说出事实真相,犹苦海之明灯。愿师者多发醒世之音,慈航普度,以醒梦中人而离苦得乐。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7-2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了慢慢看
发表于 2010-7-29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0-7-2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啊。
发表于 2010-8-7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透!
发表于 2012-4-10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塞西北则不可降阳归舍。饮食要精,一指饮食要饱含阴精营养,二是要精细入微,可直接吸收运用,不多损阳热对其运化,排泄。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丹溪载倒仓疗法,以黄牛肉熬汤频饮,黄牛本属坤土,大补太阴之精,狂饮之后,体内阴精流溢,可致汗,致吐,致泻,真是以补为泻,以阴精克阴邪,一时东南西三路俱畅,沉沉阴浊,一举荡平,精升阳降,真扶阳秘法也!fejruihgdfjgh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6 13:58 , Processed in 0.03102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