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2-3 19:16 编辑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历来讲伤寒论者最喜讲解此条,其中精彩者也是数不胜数。
1. 阳浮而阴弱
根据前面第三条所讲,此处的阴阳指的是关前和关后。也就是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阳浮而阴弱的意思就是病在表的意思。现在所谓的浮脉,指的是浮取可得,重按不足,指尖稍加用力,则不如浮取有力即是。张仲景所说的弱脉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弱脉,他讲的脉象很多都是形象而言。在《伤寒论》中还有一篇是专讲脉的,就是辨脉法,那里面的脉诊与现在的诊脉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学起来很困难,所以一般都不讲。如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等等,这些条文都可以看出端倪来。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开贴串讲一些《辩脉法》。此处暂不多言。
2.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此四句,在《康平本伤寒论》里面是属于阳浮而阴弱旁边的小字注,传抄之后才混同正文的。在《伤寒论》里面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时候读起来都不顺口,就是这个原因。原本的条文应该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我读书读的有感觉的时候,也在书里面乱加评注,但现在印刷的书不会把我的注解变成正文。
3. 恶寒发热恶风
见前几条的注解。
4. 鼻鸣干呕
关于鼻鸣这个症状,其实很简单。很多人感冒之后都有鼻塞,鼻塞之后,人就使劲呼吸想把鼻子搞透,因而发出鸣响。在《灵枢•营卫生会》:“黄帝问曰:人有热,饮食入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膀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这里面讲卫气有个特点,叫做见开而出。人的卫气一旦郁闭之后,就像一个动物被关到笼子里面一样,它最容易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地方就是这个笼子最薄弱的地方。外受风寒导致了卫气功能的失常而郁闭,郁闭的卫气就要找一个门透出来,如果走鼻子,就有可能是鼻涕或者衄血,走眼则流泪,走尿道就会小便多,走魄门就会大便利,走口就会呕吐。本质是卫气的郁闭,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只需将卫气的郁闭解除,这些异常的环节都会解除。也就是说,鼻塞可以不用处理,用不着像有些医生那样再加什么辛夷、苍耳子之类的东西。
干呕也是卫气郁闭的一个反应,从口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