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三指禅

我讲的《伤寒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2-3 19:16 编辑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历来讲伤寒论者最喜讲解此条,其中精彩者也是数不胜数。
1.        阳浮而阴弱
根据前面第三条所讲,此处的阴阳指的是关前和关后。也就是金匮要略里面所说的: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阳浮而阴弱的意思就是病在表的意思。现在所谓的浮脉,指的是浮取可得,重按不足,指尖稍加用力,则不如浮取有力即是。张仲景所说的弱脉也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弱脉,他讲的脉象很多都是形象而言。在《伤寒论》中还有一篇是专讲脉的,就是辨脉法,那里面的脉诊与现在的诊脉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学起来很困难,所以一般都不讲。如脉(一云秋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一云夏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等等,这些条文都可以看出端倪来。有机会的话,我会专门开贴串讲一些《辩脉法》。此处暂不多言。
2.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此四句,在《康平本伤寒论》里面是属于阳浮而阴弱旁边的小字注,传抄之后才混同正文的。在《伤寒论》里面有很多类似的情况,有时候读起来都不顺口,就是这个原因。原本的条文应该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我读书读的有感觉的时候,也在书里面乱加评注,但现在印刷的书不会把我的注解变成正文。
3.        恶寒发热恶风
见前几条的注解。
4.        鼻鸣干呕
关于鼻鸣这个症状,其实很简单。很多人感冒之后都有鼻塞,鼻塞之后,人就使劲呼吸想把鼻子搞透,因而发出鸣响。在《灵枢•营卫生会》:“黄帝问曰:人有热,饮食入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膀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这里面讲卫气有个特点,叫做见开而出。人的卫气一旦郁闭之后,就像一个动物被关到笼子里面一样,它最容易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地方就是这个笼子最薄弱的地方。外受风寒导致了卫气功能的失常而郁闭,郁闭的卫气就要找一个门透出来,如果走鼻子,就有可能是鼻涕或者衄血,走眼则流泪,走尿道就会小便多,走魄门就会大便利,走口就会呕吐。本质是卫气的郁闭,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只需将卫气的郁闭解除,这些异常的环节都会解除。也就是说,鼻塞可以不用处理,用不着像有些医生那样再加什么辛夷、苍耳子之类的东西。
干呕也是卫气郁闭的一个反应,从口而出。
发表于 2010-12-4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加一些病案会使说理看起来更活泼,也更好理解呢?
发表于 2010-12-4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虽说可能是后人传抄,但也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吧?希望先生也能够细解。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0-12-5 18:47 编辑

讲这一条,我觉得有必要把人的卫气体系学一下,这样对本条的认识以及伤寒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  中医的三大体系
讲卫气之前,先来说一下中医的三大体系。三大体系可以概括为“精、气、神”。精生脏腑,气行于经,神气统之。此三大体系乃中医之支柱,缺一不可。
第一个体系,就是人都可以看到的,脏腑形骸体系。开天辟地之后,尚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后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同为泥土而作,却有贫贵之分,贫者粗皮厚肉,贵者骨弱肌肤盛,是其别也。皮肤、肌肉、脏腑、骨骼等等,这些据说都是泥土做的,一堆泥土竟然也能活生生的生老病死。另外,丛现代医学来看,人的机体是由数百亿个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可以看做是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是这么多的细胞排列起来,竟然能组成一个生命,它们之间的配合就不得不令人赞叹了。
第二个体系,是中医独有的经络体系。经络体系是独立于第一个体系之外的,也是联系各个形骸之间的通道。所以第一个体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经络体系来解决。针对这个体系的治疗方法,就是针灸。为什么说这个体系是在形骸体系之上呢?有的人肢手腕了,没有了手,可是在胳膊上扎针,原本手的地方却会出现针感,好像手仍然存在一样,说明肢体虽然断了,但是经络仍然是连着的。
第三个体系,比第二个体系更要高上一个层次,就是神气系统。神气系统高深难测,我也不敢乱说。《性命圭旨》之类的书把这些讲的很详细,有兴趣者可以观玩观玩。《黄帝内经》:百岁五脏皆虚,神气乃去,形骸独居。意思是说神气可以脱离我们的机体外出游玩。黄元吉老先生在教育徒弟的时候,说过一个故事,是说有些老修行在坐禅的时候,神气出去游山玩水了,可回来的时候,不知道该这么进入身体了,于是他的机体可以存活长久,几百年肌肤仍然鲜活,仍有呼吸,可是就是不动不言,于是被后人当成神仙来供奉。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人的身体在没有神气的情况下,某些条件中仍然可以存活,现代的生命支持手段也比较高了,人的机体可以在这些手段下保持新鲜很久。当然,神气的作用大的很,不是我能讲出来的。上古的巫师对此都是深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高深难测的,这种治疗方法在《素闻•移精变气论》里面已有谈及,叫做祝由。现代人看来,这种疗法完全是迷信,可是在我看来,祝由却是中医最高深的治疗方法。
从这三个体系,再来看《金匮要略》里面的: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就容易理解了。由皮肤沿形骸体系深入为外因,由经络入脏腑为内因。
二  气和卫气
气是来联络形骸体系和经络体系的。《内经》真气者,经气也。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中医中的气名称比较多,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精气、谷气、天气,这三者是人体的基本之气,精气受之于父母,谷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之气,天气则是肺行呼吸之气。脏气是真气分布于五脏而具备各脏器特点之气,胃气、神气……等等。
而卫气在人体中,指的是行于脉外之气,即《内经》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是人体之气的一种,因此,它的生成来源和人体之气是一样的。
都是人身之气,那么在不足的时候,就可以相互补充。比如一个劳作之人,平素劳动,觉饿即食,这样劳动一天,很快就恢复了,如果他饿了不吃东西,还在劳作,那么此时消耗的就是元气了,就算吃饭,也得好几天才能恢复往常的体力。
三  卫气的生成
人体的生理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如果搞不懂生理就去治病,就有点思辨医学的意思。如史载之的一个医案:朱师,古眉州人,年叁十时,得疾不能食,闻荤腥即呕,用火铛旋煮汤,沃淡饭,数数食之,医莫能治。史载之曰:俗辈不读医经而妄欲疗人,可叹也!君之疾,正在《素问》经中,名食挂。凡人肺六叶,舒张如盖,下覆于脾,子母气和则进食,一或有戾,则肺不能舒,脾为之蔽,故不嗜食。《素问》曰:肺叶焦热挂。遂授一方,买药服之。叁日,闻人食肉甚香,取而啖之,遂愈。这是因为他对生理的熟悉才能如此游刃有余。否则,仅用思辨来治疗疾病,始终是在猜测,就像佛家所云:学问不究竟。
关于卫气的生成,主要是从内经中提取出来的条文: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成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谷始人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
卫气的生成是从水谷开始的,水谷入胃之后,经过腐熟运化上传于肺,与天气相合,才能为人所用。不单谷类如此,水的运化也是一样,内经里面多次提到,水谷的运化必须经过肺才能为五脏六腑所用,就是这个原因。到了肺以后,水谷之精微分为三部分: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糟粕直接走肠从魄门而出。剩下的两部属于正气。真正生成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营卫。营卫和宗气津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从组成来看是一样的,都是水谷之精微,因为功能不一样,因而有不同的名称。
而人体在和自然界交流的时候,总是要消耗正气的,就是天地万物盗我之元气。《内经》: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久,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交流的时候,你拿出三分,天还给你一分,所以人半天就要饿。(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半枝莲


    先生的建议非常好,我尽量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5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虽说可能是后人传抄,但也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吧?希望先生也能够细解。 ...
半枝莲 发表于 2010-12-4 19:05



    仲景老先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是在猜测,更不用说别人的注解了,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不一样,一根筷子放在碗上的典故就是这样。
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南阳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着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居士说:师父,我不懂。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当然,这个问题,还是谈谈先生的看法,恭候佳论!
发表于 2010-12-5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善人的性理疗病讲病法就是治神,所以能移精变气。神不应则不效,所以不信的人听了也没效。

学习中医应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精气神“模型”,但这是最下的了,上者应该在自身直接体认到精气神。

营卫是个大问题,是中医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如果精气神的概念只停留在文字上,营卫的系统也不了知。上来就谈脏腑经络,恐怕说到最后也也弄不明白什么是整体观念。那样弄出来的辨证论治就是个咋说都有理的非常玄奇的医嘱手册,偶尔会用得准一下,但用起来很晕。所以有很多聪明人用得还感觉不错就写书编教材,但学生背下来了也不中用。
发表于 2010-12-5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指禅老师,这个“鼻鸣”是不是解释为打喷嚏比较合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卫气的循行
总的来说,卫气的循行是按照“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特点。以下是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
卫气行于明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于头,循劲下足太阳,循背下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毗,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倒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人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其始人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牌复注于肾为周。
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
总结一下,卫气的运行是这样的:卫气通过膀胱经的睛明穴出于体表,即阳气出于目。继而通过膀胱经分行于诸阳经,即目张则气上于头,卫气从足太阳经“睛明”出表,循足太阳经脉上头,其分支从头顶,下耳,至耳前,分行于五阳经经脉.入于阴的时候,直接从足心涌泉穴入肾经,进而入于肾中。如图所示:
   因为卫气是从精明穴出来的,所以有些睡懒觉的人,起来之后觉得眼皮是肿的,这就是因为卫气应该出来,但你不让他出来,因而郁闭在内的表现。还有些老年人,早晨起来之后觉得手指僵硬,但又不肿,这也是因为卫气走的不顺。还有的人一到睡觉就脚发热,一般这种人都伴有失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卫气该从足部进入阴分了,但是因为有阻滞,卫气进不去,于是就郁闭在脚上,从而感觉脚是烫的。
五  卫气的功能特点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代,故昼不精,夜不瞑。
此外伤于风,内开膀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骠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回漏泄。(桂枝汤喝粥的道理也就在这句话里面)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酒的作用类似于卫气)
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土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早晨呵欠,阳气出;夜间呵欠,阳气入)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针刺风池、风府)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跃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人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卫气的生理,基本就是这些,还有很多未涉及的,实在是因为我不会组织语言,但系统的东西都在《内经》里面,尤其是灵枢经,多翻翻是有很大帮助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指禅老师,这个“鼻鸣”是不是解释为打喷嚏比较合理。
心勤 发表于 2010-12-5 23:26


因为仲景没说什么是鼻鸣,因此只要说的有道理,就有可能是仲景老先生的意思。老师的喷嚏也是对的,日本有个老先生叫森立之的跟您一个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发现知止老师的帖子里面有关于营卫的论述,并且详细易懂的多,看来是我以前学习别人的东西不够用心,惭愧!
发表于 2012-1-3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寒的原因是卫气出了问题!
接着看。。。
发表于 2012-1-3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恶寒,有汗出,说明卫气没有完全郁闭,即使发热也不会有高热。
发表于 2012-1-31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有人汗出不止,数月而亡!
真是惊异!真是汗血同源啊!!!
看来,不适宜地出汗,真是伤身啊。
发表于 2012-1-3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儿三岁半:
怕冷,咳嗽,小便黄,肛门红,唇干结皮,红,但又不思渴。
浑身乏力,不思饮食,总说不饿,对任何食物都没有兴趣,只偶尔要求喝小瓶牛奶,劝喝半碗粥。
老师,您说这是恶寒还是温病?
说受寒,又“小便黄,肛门红,唇干结皮,红,”说温病,又怕风怕冷。
请老师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21:47 , Processed in 0.02744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