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三指禅

我讲的《伤寒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藏,慢慢品味。多谢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香兰绽放
您好!我感觉您的孩子不是伤寒,也不是温病,是内伤,伤食咳嗽,《医宗金鉴》里叫食积咳嗽。
伤食则不思食。小儿脾弱,膏粱厚味,难以承受。所谓: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俱厚之食品,最易导致小儿发热。热则夜间睡卧难安,翻踢不停。小便黄,肛门红,唇皮干结,都是食积不化而生郁热所致,犯肺则咳。有时还伴有呕吐,口气臭等出现。
个人观点,还望赐教!
发表于 2012-3-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三指禅

收藏起来好好学习!
发表于 2012-3-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三指禅老师的无私分享!好好学习了。
发表于 2012-3-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三指禅老师的讲解,期待更多的讲解!
发表于 2012-3-7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文章太少了。多加点分吧!!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间忙于诊务,晚上就想早点睡觉,实在是有点懒了,大坑就是这样炼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指禅 于 2012-3-11 20:27 编辑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处的桂枝汤是针对卫气郁闭而设的(桂枝汤的作用多多,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此处只言此条,余暂不言)。《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何以发散?又曰∶辛甘发散为阳。又: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这就是桂枝汤的组方原则。
1.        桂枝

《本经》中有牡桂、菌桂之分。按,菌者芝也,生交趾桂林岩崖间,可见此物乃是真菌,可供食用。《列仙传》载: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此桂芝便是菌桂。在《本经》里面,也有不少类似或者同类的药物,一种是食用,一种是药物。一如秦椒食用,蜀椒药用之例。大千世界,有一种药物,便有一种食物,有野生既有家养,如野生为雁,家养为鹅;野生为凫,家养为鸭;野生为雉,家养为鸡等等。此类,在《本经》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并且此方使用的桂枝言明去皮,则以牡桂为是。
《本经》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性味为辛温,基本都能认同。前面所言辛以散之,辛指的是味而不是温热之性,因此张仲景在使用本方的时候,煎煮的时间很久。以七升煮取三升,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是50多分钟(可自己做实验以验证)。后世的吴鞠通创立了一个处方,叫银翘散,煎煮的时间久不长,香气大出即取服,煎煮时间不长,为的是取药物的辛凉之气,故而不能久煮。(对于煎煮时间长短的论述,三七先生也有相关的精妙论述)。
在《温病条辨》第一方也是桂枝汤,严格意义上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六钱) 芍药(炒,三钱) ,并且注明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在使用银翘散的时候,吴鞠通改从《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法而立方,亦合内经之旨。两方的立方依据不同,因而不能仅用寒温的观点来看待、区别。我们学习《伤寒论》学的是其方法,不是说学了伤寒论就什么不用学了,只是让我们学会走路,然后再学习其他的医书,增广见闻。孙思邈也曾批过此类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无论什么技术,一定要大好基本功,基本功练好了以后,一般的师父都是要求其去游历天下,学习他家之长。少林寺也是这样,下山之后要不断的找人切磋,学习,后回寺研究,长处则化为我用,短处则心中有底。中医博大精深,不是说学一本《伤寒论》就能所向披靡的。的确,学好了以后,什么病我都能看,但疗效有些时候确实比不上人家,为什么不能去学习人家呢?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本的原则还是要会。就像吴鞠通那样,学会了大原则,银翘散会用,桂枝汤同样也是使用的出神入化。
去皮,在张仲景的年代,属于基本的炮制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半夏必法制才使用。到了后世,因为去皮二字,便多了一种药材:桂心。到底去皮是什么意思,只能猜测。但从现在的临床来看,不去皮也无不妥。也有可能是采摘桂枝的时候,直接把皮剥掉,然后切段、晒干后使用,这种情况还符合常理。否则以现在的切段晒干的桂枝,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
发表于 2012-3-1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三指禅
学习了,期待中!
发表于 2012-3-14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需要学习的太多~
发表于 2012-9-9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性太强
发表于 2012-10-20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在辩证和开处方这方面我还欠缺,您觉着应该怎么学习呢,还有对于黄元御的书籍我还有时理解不来您觉着怎么才能学好。对于刚开始的学生应该怎么入门,先学习那些,后学习那些,请您指点下,谢谢老师
发表于 2012-11-1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收藏起来慢慢学习。刚刚开始学习中医,这里有很多好老师,我一定要坚持。
发表于 2012-11-1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来咋到,学习老师的文章受益非浅,感谢老师!
发表于 2012-11-1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再来顶,好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21:38 , Processed in 0.02790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