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11-5-13 20:28 编辑
楼主分析的很有道理
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做一做非恒名早晚课,是自己体元(心神,魂,魄安稳)梦就少了,睡眠就安稳了
可非恒 名 早课导引词 http://www.daode.biz/plus/view.php?aid=314
新生不宜过早进入可非恒名实践(熊先生如是说)
预科学生一般接触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之方法不久,许多人皆属于初次接触。面对这种生源群,在教学的安排上,对三修一化的教学必须有主有次,有轻重缓急的安排。
三修之中,修心,修性,修命这三大系统,尤其需要重视第一项修心系统,要以修心为纲为帅,所以在预科的教学安排中,以可非恒道的教学为重点。
另外,从修真生理学角度分析,初步进修大道者,一般都以智心未调,能量缺乏为主要矛盾。体内的性体系统皆处于营养不良,体力不支,或者阴气过盛,骜而不驯。如果在这种前提下,过早进入可非恒名,由于内境天德地气皆不足,反而容易引一阶段的烦乱心意现象。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御雄兵,当足其腹。所以,在预科班,仍应以高度重视可非恒道教学内容为主。在实践中自感身国能量明显提升,精神饱满以后,再及时加入可非恒名教育实践,则属水到渠成之举。而不应当蹈袭“欲速不达”之弊端。也不要轻率冒进和贪多求快。
切记
双可教育
伏羲黄帝老子修身系统,修身中的“甚易知行”方法,就是老子的“双可教育”方法。诵读老子经典,呼唤非恒名,即是“双可”。双可教育中首先必须掌握“双可”中的可非恒道教学的观诵经典方法。内观诵读老子五千言,是预科教学的灵魂,是修身实践入门的法则。老子《德道经》的五千言中,本身就隐含着大量极其重要的人体生命中的非恒名,故而实践好观诵老子《德道经》五千言,本身即是在同步自我进行双可教育的实践。在此同时,预科阶段的教学首先是要确立对老子教育方法“甚易”的知信,明理知法好实践,忠信不惑是保证。观诵(可)老子的经典,是以经典无为而治身国,是进入修身预科阶段的首要内容。预科主要是要解决新生的修心立志(在预科转升一年级的考核中自查中,要突出修心为帅.心智的转变是进入一年级的重要环节,而修心却内存着一个铁三角.这就是肾智,脾信,心识(在这里分析时不能提心礼,第一章中有解析)的德和道性确立.要求预科就能够确立起德和道的确立,那是不着边际的导弹打苍蝇.预科要达到的是确立修"善",而不是一步就迈向修德.愚转智的内容丰富,智修善的内涵精深;而信念信仰由失明转向眨巴眼转向明眼也要以善取之;这两个支点转变为善了才可能是一个善知,还有待心中阴我识神的再造,确立善性正识,识神具备了善识,才是一个善知识者,这样才可能进德证道.)和康复心身两大任务。将贵德修心高度推向主体教学领域中进行坚持,培养和确立依经不依人,观诵终不弃,恪守以经典引导修身的法则,为进入一年级的筑基炼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