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32401|回复: 103

何谓“快乐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3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网络上到处见到批“快乐教育”的文章,时下的观点是认为“快乐教育”就是放任自流,就是荒废学业,仿佛“苦学”才是求学正道;以致家庭学校社会把学习弄得面目狰狞,如恶魔一般;孩子们谈虎色变,把学习视为畏途。这是时人对快乐教育的误解。

     苦和乐从来都是辩证的,两者不是对立的两极。自古以来从孔子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主张乐学的,孔子《论语》中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其核心都是“乐”学,如《论语》开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上,寓教于乐,一直为古代教育家所推崇。古人“安贫乐道”,绝不会以学习为苦。但古人的“乐”学并不是简单的感官快乐,而是要把学习“乐”在心里。心里之乐的获得,在学习之趣,在仁德提升,完善自我,在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其后才是功成名就。古代学习苦和乐是统一的,因为心中有乐,学习再苦也是乐,如“头悬梁、锥刺股”之苦,在外人看是苦,在求学者来说是乐。心中无乐的学习,再简单,再舒适,对他们来说也是苦的,今日之学生是也。当今的教育学生之苦不在肢体而在“内心”,对“心苦”的学生,反对“快乐教育”无异于雪上添霜。学生不想学不是怕苦怕累所致,而是“心太苦”,至于如何造成大批学生如此“身心疲惫”,是我们教育出了问题,整个教育方向、理念、宗旨都错了。

     古人绝不反对苦读,而且苦读学生的故事一直是传统教育课堂上书本上提倡学习的榜样。《送东阳马生序里》有这样的一句因为“心中有乐,不若口体之奉不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专家学者们不了解教育现状,不去治本,解除学生内心之苦,空谈反对“快乐教育”,无形中对现行异化的教育助桀为虐,祸害无穷。
发表于 2014-6-16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6-16 22:46 编辑

这个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古代求学的人, 大多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当然也有特例),不需要为工作操心,担心只是如何做官和士大夫。而且古代学生的年龄也比较大, 比如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 这时候有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自己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有以苦为乐的能力。

今天的父母和学校把三四岁的孩子就逼着学习, 与其说是为了求学, 不如说是为了求生存。这种逼迫学习的方式,其实是学徒式学习的方式,和过去的穷人把小孩子送到铁匠铺吃苦做学徒没什么两样,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在社会上抢占一份资源。真正开始明白要求学, 要等孩子大了, 明白除了生存需求还有更高需求, 有的孩子开始自己有求学的需求。

欧美学校之所以快乐教育成了普遍,也和他们的社会资源有关系,等他们的资源枯竭,学徒式的教育又会成为普遍, 如同他们二战前的情况,那时候欧美学校的体罚普及。

当然学徒也有快乐学徒和不快乐学徒,和师傅的水平有关系。但几个好师傅不能改变社会的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 我是这么理解的。古代求学的人, 大多生活是比较有保障的(当然也有特例),不需要为工作操心, ...
燕果 发表于 2014-6-16 22:44



    体力之苦跟心灵之苦还是有区别的,送穷孩子去学打铁,或到少林寺学功夫,苦的是肢体。现在的孩子是心灵之苦重于肉体,《送东阳马生序》作者自己家庭贫寒程度也有描写,只不过古人是把求生和立志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能以苦为乐,而不是因为生活有保障。
发表于 2014-6-19 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6-19 03:30 编辑

回复 3# 李小玩

当学徒可比读书苦多了,奴隶一样的生活。以前看多尔多说的,孩子的痛苦是从人类有了家庭和私有制开始的(大意),深以为然。在原始部落里,大人没有奴役孩子的需要,没有让孩子为家庭谋利,为自己挣面子的需要,所以孩子都很快乐。

想想,大家都是快乐教育,但就业机会还是那么多,一个职位有几百人来应聘,竞争就会带来不快乐,就会有父母强迫孩子付出更多努力来超过别人,就会有各种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学校和补习班诞生。 

当教育的目的和生存脱钩后, 要快乐就会比较容易.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方世界的苦乐观和东方世界的苦乐观还真有不同。西方人认为快乐必须等世俗认可的条件都具备了,人们才有可能快乐,理由如楼上所说的竞争激烈、机会有限、资源短缺如此这般,孰不知人们只要认可了这个理由,顺从了这个逻辑,人生的苦役从此遥遥无期。当我们踏上这条以为追逐幸福却是不归路之后,你才发现无论你努力到哪个层级都有众多的竞争者与你竞争,与你争夺资源何机会,哪怕你已经足够的优秀,还会有比你更优秀的或者即将超过你的人在觊觎着你的位置,你已经拥有世人所羡慕的一切,最后发现自己还是不快乐。这些说辞是用来哄骗孩子的,把快乐始终定在未来状态,用生存危机感让每个人都不敢懈。你不快乐,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事实上,快乐永远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而东方世界的苦乐观却不是这样,在传统文化里苦和乐是辩证的,传统文化中教导人们接受当下,在现有的条件下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快乐,而不是必须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有快乐。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们吃苦的必要性,如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还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字面上讲是吃苦,实践上得到的却是快乐。而西方文化,以未来美好前景为诱饵,先把一个诱人的蛋糕放在你面前,而事实上获得的却是终身劳役和痛苦。传统文化让人们心灵解脱和升华,在现有条件下设计当下的自己,人们自觉地从内心上接受了当下的苦,获得精神上的超度,因此虽苦犹乐。西方文化,始终否认当下是你能接受的现实,现实是不美好和丑陋的,美好总在彼岸;不断替你描绘出一个美好蓝图,让你麻醉在你认为可以实现,其实根本跟泡泡一样的梦想中,让你马不停蹄努力却一辈子得不到你所要的快乐。绝望之时,你还不承认这是骗局,还不断自责自己不够努力,天生愚笨。
发表于 2014-6-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自觉地从内心上接受了当下的苦,获得精神上的超度,因此虽苦犹乐。”

传闻中的印度种姓制度,低种姓者专修来世,不知是不是“从内心上接受了当下的苦”。
发表于 2014-6-20 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6-20 02:33 编辑

回复 5# 李小玩

不觉得中西的苦乐观有大的区别, 事实上西方因为兴趣, 理想而刻苦钻研, 并以此为乐的人大有人在.

苦乐观只有'物质名利需求' 和'脱离物质名利需求'的区别, 也就是'凡人'和'圣人'的区别, 中外都一样.  '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是典型的'物质名利需求', 和追求就业,财富, 车子房子等社会资源没多大区别.
发表于 2014-6-20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状况是:西方人正在实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提倡的,中国人时刻追求的是西方现代文化正在摒弃的。西方学佛的越来越多,中国信教的越来越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全面置换,大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之势。总的趋势是中国人越来越落后了,以前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现在的落后则越来越偏重于精神状态。
发表于 2014-6-20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教育是否快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宗旨和方向是否正确。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受教育终究都是一件苦差事。古代教育重道德,现代教育重技术。这两点于现代人来讲都不可或缺。如果说现代教育有问题,那就是忽视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现在一般认为的教育问题,其实都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还是因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以及现代人道德上的缺失,是社会转型期必须要付出的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能够看到传统道德回归的转机。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发表于 2014-6-21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三七生

我其实觉得中国人一直都没有变化,只是社会表面形式发生了变化。

对中国人来说“世俗”一直是最重要的,只要坚持世俗化,就会经历人间的喜怒哀乐,就会追求人间的荣华富贵财产地位寿命。

而离开中国的其他地方,宗教都有很高的地位,都宣扬为了宗教可以放弃世俗,包括佛教。而任何宗教到了中国都要变味,变得世俗化,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更是世俗化。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ttxxhh


    应该说有区别的,中国人化苦为乐在于看到问题的两面,所以他们才会接受,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在不断改变、自强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小玩 于 2014-6-21 12:02 编辑

回复 7# 燕果


  中外苦乐观  差别非常大,西方文化是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主导的文化,颓废萎靡,这不须我多说有目共睹的。我只回到主题,教育上苦乐差别就更大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走的就是欧美的路子,而且有过之无不及。网络上不少人坚决捍卫现在的模式,并以西方快乐教育失败为例,来证明现在这种应试教育无比正确。其实我们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教育恰恰实行的就是快乐教育,这种教育是德智体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密切与实践结合的教育,那个时候没有哪个孩子是讨厌学校厌恶读书的。而这批六七十年成长起来的学生,包括八九十年代有幸考入大学的八十年代新一辈,在改革开放中成为了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为中国科研和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初的农民工,他们的吃苦耐劳和个人素质是首屈一指的。这批人就是享受六七年代快乐教育成长起来的。
     而教育转型与应试接轨是在九十年代后期,教育部彻底抛弃了前期教育模式,在基础教育进行了大范围的教改,揭开了疯狂应试、分数教育、考试经济的大序幕。九十年代末期入学的儿童,接受的就是这种应试分数教育,他们素质高低能否和快乐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前辈相比,要到二十年后才能真正见分晓。
     教育培养人才是需要过程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不少人直接拿前三十年基础教育的成绩来充当现行应试教育的成果,在现行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儿童,真正担当社会栋梁至少要等他们25岁以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成绩,不是现在的是以前的。
      读书的苦乐与否,对儿童来说,对教育来说,不是名利物质的问题。不是脱离名利才有快乐,也不是物质要达到一定的量才有快乐。而是关乎心灵和成长的问题,所以儿童阶段的快乐才尤为重要。
       而应试教育指给孩子的是一条终身通往奴役的道路,这点我有空再写。
发表于 2014-6-21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老师的教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再好的模式如果没有好的老师和家长引导也是个白瞎。我觉得也不需要啥模式,是不是老师以平静和尊重的心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模式呢。就这样就能让每一位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呢。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是同家属院的一个李老师是班主任,我考得再好也从不夸我一句,倒是经常夸我身旁的同学,这也是我从那以后不愿意学习的因素之一,倒是到了五年级的时候碰见一个宋老师,只因为我的一篇作文老师觉得不错让我站起给同学们念了一遍,也没怎么夸。就这个原因,我的语文成绩从60分左右的样子直接翻到90多分,爱学语文了。哈哈。
发表于 2014-6-2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淘崽子


    老师也只是这个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罢了。
现在的老师和之前的老师不同,现在的老师也只是一个打工者。
而且还是一个低层的打工者。
小学老师和偏僻农村老师,大部分都是大专生。
初中和高中老师是二流的本科生。
一般大专的老师也只是二流院校的研究生。
你想,优秀的人才都去高挣钱行业了,重点院校有几个优秀生来小学做老师的?
发表于 2014-6-2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真能碰上几个好老师,也在教育制度的压制下灭了。
成绩,职称,论文,工资,多么现实的话题?
你能对现在的最低层的打工者要求爱和自由?要求因材施教?

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也许在上海,北京这些高工资高待遇下会出现人们所需要的好老师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20 10:49 , Processed in 0.0286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