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楼主: 李小玩

何谓“快乐教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如何快乐?

      什么是快乐,从反对快乐教育的角度讲,很多人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情玩乐,减负,放任自流。从某种角度讲,也不完全没道理,但如果没有合理的定义“快乐教育”,笼统的提反对快乐教育,无形中就会强化合理化应试教育不合理的部分,因为一提减负,有人就拿“快乐教育”的祸害说事。
     那么教育如何让孩子“乐学”,靠威逼、功利诱骗是不起作用。大多数人理解的玩乐、放任,是对快乐浅层次的理解。每天大量时间出去吃喝玩乐的人,未必真正快乐,他们是精神空虚,日子不好打发,才需要找乐。而真正快乐的人,内心充实,根本不用出去玩,就已经很快乐了,这点,没有真正体会到快乐的人是难以理解的。真正的快乐是“心乐”,只有内心真正快乐了,生活才幸福,学习才会是一种需要,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跟物质、名利一点关系都没有。心中有乐的人,每天捧着书本,做千篇一律的工作,都是乐趣,哪还需要去找乐呢?
      要让孩子乐学 ,以学习为乐,最关键的是从幼年开始,家庭、学校就要构建孩子内在自我体系,这个内在自我体系是以孩子为主体,家庭父母老师对其行为、品质、能力多以肯定、赞许为主导方式来构建,当然这种肯定、赞许必须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良俗为前提,跟“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是有区别的。并且这种肯定、赞许不应该有参照物比较、也不应该有参照标准而进行的,而是对孩子当下行为适时适地地认可。也就是说父母老师所有认可标准都来自孩子个体的实际情况,是量身定制的,说白了就一句话“因材施教”。
     如何肯定呢?不是要孩子达到某个标准,某个要求才进行肯定,而是要善于从孩子现有接受事物的能力和智力水平出发,用发展的眼光考量他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已经尽力了;对他来说,(不要比较),是不是已经很不错了,把标准放到适合他的水平,同时又看到发展。比如,孩子作业做的整整齐齐,可是十道题有九道题都是错的,都要对他进行肯定,因为这个作业是孩子用心做的,着眼"整齐”是呵护孩子的心;着眼对错,是伤孩子的心。至于错误部分可以慢慢讲解帮他订正,知识的学习关乎天资,要看到发展,呵护好孩子的心为上。
      肯定和赞许伴随孩子的成长,日积月累,孩子的自我价值体系越来越清晰,那么他对自己的行为价值判断、选择就会越来越自信,就会自内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无论是品德和知识学习方面。当内在积极向上的愿望被激发出来后,他就会热爱学习,就会想方设法去学好。哪怕作业堆积如山,熬夜熬到凌晨两三点,也不觉得苦。至于物质方面,“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人“安贫乐道”,还是因为心中有乐。六七十年代物质条件那么差,幸福感比现在强多,也是因为心中有乐。
 楼主| 发表于 2014-6-2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有乐的“苦”,在外人看来是“苦”,对承受着来说是“乐”。古代“程门立雪”“凿壁偷光”都是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没有外力强迫;有了发自内心的追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锲而不舍这些宝贵的品质就会散发出来。所以古人谈吃苦的必要性,也是以告诫、引导为主,目的就是让人们能内心接受。从高处说,有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忠告说,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世俗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现在比较流行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自信是表扬出来的”的说法很流行,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误区。
      肯定、赞许和表扬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具体细微、个体性更强,有时标准很低,没有普适性,但对自我体系确定性更强、更实用。而表扬的承受者虽然是对象本身,但发出者有很大的评判性和权威性,影响范围广,对学生自我确定性反而更弱;因为表扬的目的不过是让大家知道评判者认可的“模型”;受表扬者自信心确立,还是依赖权威的认可,甚至有时权威认可,没有这个外部条件,便找不到自信。有时名不副实的表扬还会滋生虚荣心和投机心理,甚至适得其反。
    美女之所以那么自信,绝不是夸出来的,因为她可以从旁人的目光、语气、态度、同龄人的认同中看到人们对她的肯定;哪怕有人当面说她丑,她都置之不理,她有自信的资本,这个资本是依赖自身建立的,所以坚定。即使没有表扬,也不会摧毁她的自信。教育对学生自我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建立这种来自自身、坚定的自我体系,而不是依赖外部条件的自信。
     而应试教育恰恰摧毁的是学生的“自我”体系,是不断“非我”,建立“假我”的教育。这个过程何止是“痛苦”。
发表于 2014-6-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要内外统一不矛盾,如果意识层面勉强迎合外界要求,潜意识层激烈反对,就难免内外矛盾,心理内耗就不可避免了。
发表于 2014-6-22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识层面勉强迎合外界要求,这是很值得讨论的,小孩子总体来说大多喜欢玩乐而不喜欢学习,但是同样在父母或外界的压力下学习着,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孩子表现为越来越厌恶,走向了相反的方面,而有些孩子却意识到了学习的意义,而激发出了内心的动力,从而真正喜欢上了父母或家人为他做的选择,回过头来深深地感谢父母对于自己少不更事时的引导,这些例子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个勉强迎合最终演变为不同的方向,原因在哪里?
发表于 2014-6-22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linlin124

负面的因素被过分冲击,而正面的因素又没有被启发出来,就可能出现越来越厌恶。另一种反之。所说的因素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可能它们也是活的生命,感觉上可能挺难理解。就是负的强大起来也可以主宰人控制人。另外也跟这个生命本身的先天有关系,孩子自身的正负物质因素有差异,即使完全一样的教育,效果也可能会不一样。
发表于 2014-6-2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linlin124

一个石头扔到水里, 水花会往不同的方向飞溅。为什么有的水花往东,有的水花往西,原因说不过来,业力太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小玩 于 2014-6-24 10:53 编辑
  意识层面勉强迎合外界要求,这是很值得讨论的,小孩子总体来说大多喜欢玩乐而不喜欢学习,但是同样在父 ...
linlin124 发表于 2014-6-22 20:34



    这是抗拒“非我”过程造成的,能够最终热爱学习的孩子,顺应了他内在的自我体系,激发了他的动力。厌恶学习的孩子是自我体系非但没建立好,还遭到摧毁,他用逃避抗拒来对抗“非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爱”学习的孩子未必真爱,而是一种内心的不得已顺从,他抗拒的能力很弱,只能靠建立“假我”来讨外部的喜爱。这其中有一大批孩子是这种状态。关于应试教育如何摧毁自我,不断“非我”,建立强化“假我”,我会有空时详写,目的是让更多的人认清应试教育的本质,为人父母首先对自己的孩子自救,不要再等待当局去改变。
发表于 2014-6-24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期待楼主的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小玩 于 2014-6-25 12:54 编辑

一个人内心真正快乐了,他对名利和物质的欲望就会降到最低。很多人以为“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是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快乐的前提。其实是刚好相反,是一个人内心真正拥有快乐自由了,体会到名利是阻碍他获得快乐自由的羁绊,便会视追名逐利为畏途,自觉放弃名利追求,淡泊名利是快乐的结果,是获得内心快乐后的副产品。快乐对他们来说已经是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的财富了,还有比这更可贵的东西吗?追逐财富的目的不也是为了快乐吗,已经拥有快乐了,还需要这些财富干什么呢,最终名利变得不重要了。
       庄子的快乐,是先感受到快乐,然后才发现人类的欲望是摧毁人们内心快乐的祸首。最先的快乐是从何而来呢,那就是童心,童心是最单纯和超越功利的,人保留的童心越多,其功利心就越少。如果庄子是先认为应该淡泊名利,然后才认为追求贫穷式的快乐,才是快乐。这是苦行,不是快乐,佛教就是苦行。因为这个行为不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而是意念强加给自己的,内心欲望只是被压抑,不是真正出于自觉自发的觉醒,这样的日子,很自由,但不一定快乐。而这种苦行是没有创造力的,是死水一潭。
       或许有人认为,如果人们都淡泊名利,无欲无求,安于现状,社会不就不会进步、停滞不前吗?其实这是对快乐的最大误解,当一个人内心充实快乐,有所专注,便能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创造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这样的人生,既能享受到当下的快乐,又能自强不息,焕发出超凡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看上去贫穷落后,却又生生不息几千年,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
      名利和物质很多时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在物质条件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他们日后获得的荣誉和物质奖励根本不是他们选择这个事业的初衷,他们以国家利益为乐,才有这样的壮举。旧时代各行各业的工匠、手艺人,他们创造出美轮美奂精湛的工艺品,很多时候是他们在求生存中专注于这个领域,乐在其中的创造力表现。
      现在人们一面渴望快乐,另一方面却又视”快乐“为通往”成功“的羁绊,认为压抑自己心中的内心快乐的渴望,才能获得成功,压抑人们内心需要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便和我必须”淡泊名利“才能快乐一样,陷入了人生的苦行之中,快乐的天使被压抑,魔鬼就会横行霸道,人生和社会都不会有生机和创造力。
发表于 2014-6-2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燕果 于 2014-6-25 21:38 编辑

回复 24# 李小玩


学会和痛苦共存,并以苦为乐,不是天生就会的。没有在痛苦中挣扎过的人,如何学会面对痛苦,又如何能理解苦中作乐?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 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这样的心态,难道是快乐教育下获得的?这是从生活的磨难中学习和养成的,从磨难中深刻理解到苦难和成就的辩证关系。

快乐可以促进成功, 也可以成为成功的羁绊. 当然苦难对成功也是双面剑, 因时, 因地, 因事, 因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燕果


    我从来没把快乐与痛苦割裂开来,从一开篇我就明确说了苦和乐是辩证的,我之所以还在写快乐的意义(基础教育)这块的,目的是为后面揭露应试教育的本质(非我化,也是人的异化)铺垫的,没错苦难是可以磨练人,但是其摧毁人的力度也是很大的。孟子的智慧,也是要在人内心接受的情况下才可接受苦难的磨练。秦王的暴政,没有磨练出人,倒是催生了陈胜吴广,谁也不会把秦王的暴政当作磨练意志吧?
 楼主| 发表于 2014-6-2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教育建立的是德行先行的体系,应试教育建立的是知识教育先行的体系。德育先行的体系正是以肯定、赞赏、激发正能量为主的教育机制;而知识先行的体系恰恰是以不断摧毁自我、不断否定自我的教育,因为对错清清楚楚地摆在那里,有分数、有数据、有排名在那里,非常科学客观,事实胜于雄辩,让你无话可说。就跟指标医学一样,身体好不好,有没有病,用数据说话。
       问题出在哪呢?古语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还真的没有错。跟中医辨证施治一样,传统教育一句”因材施教“道出千古颠扑不灭的真理,不知胜过多少教育理论上鸿篇巨制。因为它正视学生差异的存在,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来对待
       自然界物种千差万别,有的早开花早结果,有的晚开花晚结果;有的能成才有的不能成才,然而它们自得其乐,各得其所,其乐融融。而应试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一句”众生平等“,抹杀了学生个体差异,用唯一一个”科学“”客观“的分数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胜败、优劣、高低全凭”分数“决定。成人以后成功与否全凭年薪、财富、地位决定。所有人都感觉不好,都感觉不舒畅,好像觉得有问题,却又说不出来,不得不接受这样的评判,这正是悲剧所在。
      知识先行的体系,其迷惑性在于,从幼儿园或出生开始在你的每个成长阶段都竖起一个”姚明“,让大多数人都够不着,然后终生都否定自我,终生和自己作对。
发表于 2014-6-2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金不怕火炼,一块煤炼一下就成了一堆灰。就个体层面说,同样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快乐还是非快乐,出个什么结果还真很难说。而当下主流的所谓的非“快乐教育”很有可能在毁了一群人的同时又造就了另一群人。所以没什么可纠结的。
发表于 2014-6-27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iamdoudou

是的。借用那位从港大退学,连续两次考了辽宁省文科状元的小姑娘给媒体的公开信里的一段话:

“现在的教育,由于人口等种种因素还扮演着配置资源的角色。但教育承载的以文化人的使命不应被忽视。

教育的功能除了传承文化,还有塑造理想。也许应试是我们现在教育不可回避的环节,但它只是一种手段,绝非目的。也许大家对这种模式有种种看法,我也曾对这种“皓首穷经”产生种种想法,但它确实砥砺了人的品格,系统地训练了人的思维、能力。

我们作为学生,在有人“拯救”我们之前,会积极地开展“自我救赎”,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仍然可以成长为心向阳光的人。感谢每一种经历,其实单纯地为一个梦想奋斗的生活,朴素而芬芳。”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金不怕火炼,一块煤炼一下就成了一堆灰。就个体层面说,同样的教育方法无论是快乐还是非快乐,出个什么结 ...
iamdoudou 发表于 2014-6-26 20:55



    你以为“造就”出来的那群人不是被毁的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4-5-20 11:05 , Processed in 0.0249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