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养生

 找回密码
 三七养生加入
查看: 5230|回复: 10

太阳少阳并病及合病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4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2 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171条:太阳少阳并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疑问:
(1)何为并病?为何对并病单独提出慎不可汗,不可下,而要提出针法?
一般的注解:并病是发病有先后顺序,由太阳发展为少阳,;而合病是太阳与少阳同时发病。
那么为什么这里单独对并病提出了不可汗不可下呢?是不是合病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2)从两条的症状来看: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硬,不是跟柴胡桂枝汤证也吻合吗?(表证未解,少阳郁结)。从症状上,如何区分合病与并病?

172条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2条之葛根汤组:麻黄汤+葛根,解表加葛根起阴气解阳明火郁。
然而172条太阳与少阳合并,自下利之黄芩汤,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此方又是如何能解太阳少阳合病呢?(无柴胡解少阳之郁,无桂枝麻黄发太阳之表,尤其不能理解,为何用芍药?)。或有人解为,甘草,大枣补下利之虚,芍药解腹痛。但我认为此类对“症”下药必并非仲景用药法则。
发表于 2013-5-1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问的好,坐等先生来解释。

关于黄芩和芍药的药性,建议楼主看长沙药解。

去年冬天我才开始看长沙药解,许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
发表于 2013-5-14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xxhh 于 2013-5-14 14:15 编辑

三阳合病,只要有少阳在,就不能汗下。
   少阳如同交通运输体系,负责能量调度物质转化与传输。
   比方某地地震,交通线也瘫痪了,那么第一要务就是打通交通线,不管是陆地水路还是空中。
   交通打通,物质能量能过去,地方政府可以组织自救,未必需要中央政府亲自干预,比如李相只待了一天。
   而汗下之法都需要相当物质与能量支撑,故而最初是不合适的。
发表于 2013-5-15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的真好,随便一个条辩可能就有很多玄机,古人真是厉害啊,个人浅析如下,请高手指正:
太阳中风或伤寒,本经未愈,或传阳明或传少阳
传于阳明者,阳明失常,阳明经气逆冲头面出现“暄冒”,逆冲喉部现“呕”,逆冲至胃(一般心下为胃)则“痞硬”,下冲肠道则“下利”,太阳阳明并病,必壮热;至阳明一般加葛根以升提津液护脑部,生姜大枣护中并和中气正常运转不致上冲或下泄,半夏和生姜都能止呕。
一般气邪传于阳明则止,阳明经多气多血,故可保住津液气机的同时还可发汗。
传于少阳者,少阳气上冲则往来寒热,或发热忽停忽起;冲至喉部则呕,冲至中焦则胁下痛,逆冲下焦则胁热利。少阳为枢纽(所谓少阳三焦,上中下焦皆交也),少阳失守,即入太阴,故病至少阳一般为和法,不下不汗。
常用柴胡以和,黄芩以清热,半夏止呕,生姜和中。
可能病入阳明和少阳都会产生“呕”,但阳明必壮热,少阳必往来寒热,反复发热。
合病和并病,可能是太阳症还有的同时出现不同的阳明少阳症状,纯阳明症壮热,已不传经,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痉病;少阳则下传太阴少阴厥阴经气。
发表于 2013-5-15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现在的人都很少出现三阳症了,小孩子不怎么被西医弄的还好,现在是《金匮要略》里面的太阳坏病较多(外邪引动累积内邪合病),直接出现太阴肺部症状,我们的三阳防线被西医摧残的厉害啊。
回忆自己小时候伤风还流黄脓鼻涕,发烧还流流鼻血,现在的孩子全是清水鼻涕(所以现在太阳少阳并病黄芩最好不用或少用),哎!
得抓紧自学古中医呵,大家互勉。
去年看的伤寒论,有错误请见谅,互相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13-5-15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2)从两条的症状来看:头项强痛,或眩冒,心下痞硬,不是跟柴胡桂枝汤证也吻合吗?(表证未解,少阳郁结)。从症状上,如何区分合病与并病?
------一是打脉,二是看舌苔,三是问。根据我经验,单少阳症是不怕冷的,太阳少阳合病是有怕冷的。单太阳症是汗出烧退,太阳少阳合病汗出烧不退的,如伴有呕吐、恶心、怕冷、有大便就更好辩证了。
发表于 2013-5-16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如何自学中医

并病是指发病的先后次序,是传病;合病是同时发生,没有传病的问题。所以它们不是通过一个时间点上的症状来区分的,而是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来区分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因为并病是传病,预示着内虚,内虚才会传病。而合并预示着邪盛,邪盛才会使多阳同时受病。

太阳少阳并病是从太阳传少阳的时候,不可下的原因比较清楚,因为本来太阳、少阳都不是下法,下来就会成结胸。而不可汗是因为胸阳受阻(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发汗是发不出来的,而且还会生内热。那么反过来,如果没有胸阳受阻的情况,只是微呕,心下支结,那么是可以太阳、少阳同治,用柴胡桂枝汤的。

太阳病、少阳病等是病的总纲,是辨证,辩证的基础上还要辨病。比如即使同是太阳证,也会有不同的症状,这是就要根据不同的症状来具体用药。所以,一个太阳病才会有那么多条文。如果只是辩证就能开药方,那伤寒论应该只要六个方子就够了。
发表于 2013-5-16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vstone

vstone老师讲的真好!我听懂了。

看了您两年跟帖发言,知道你内经和伤寒水平很高,您有博客吗?
发表于 2013-5-1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姜与炙甘草

过奖了。你也看了不少中医书啊。我现在没有博客,好几年前有过几篇,很长时间没有去管了。
发表于 2013-5-1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从2006年春算起,我也看了不少中医书,有些是精读,有的是泛看,有的是涉猎,只要有一句话对我有启发,我都很感谢书的作者。

从09年春夏,我在网络上硬是靠消耗大量的时间来看帖子,算是学习临床经验吧。
发表于 2013-10-22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如何自学中医
     问得好,难解的瓶颈问题,以己见勉强试解之:并病应属两节生理运行同时失节病症相并而病。故两节病症同见,太阳与少阳并病,刺大椎以解太阳,刺肺俞,肝俞以泄胸胁之热气而解少阳。条文说慎不可汗下。但未说不可用药。可见还是可以用和解法的,书中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的条文。此中用针法。可能是示人以法,于用药无定见时,取而用之。
     合病应属于两节或多节的生理运行同时失节病理合化的病变。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即是太阳气交之分血气宣布有障碍合阳明之津上奉失节而反下流成下利而至的太阳气交之分缺乏阳明之津的灌溉而病。
    太阳与少阳为病的黄芩汤证,即是太阳气交之分合气化后的产物从血脉回流产生障碍,回流之物与少阳火热之气相合化而使水液运行失节而下流成下利。方用芍药通回流之血脉。黄芩清少阳之火气。甘草,大枣以补流失的津液,且固中气。若呕者,因上焦有阴凝之阻滞,则加半夏,生姜以发越降逆。仁兄以为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三七养生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三七养生

GMT+8, 2025-5-8 03:00 , Processed in 0.0290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